作者 l 软唐知产 编辑 l 探索
来源 | 知产人李鑫
分享 l 专利质量(ID:patentQC)
今天,是软件班第一期学员第一次交作业。我想跟所有想学软件专利撰写的代理人说几件事情,这也是我当时在开班仪式上跟大家重点强调的几点,希望对你写软件专利有所帮助。
软件班的定位有两个,一个是系统,一个是转型。为什么称之为转型?对于我们大多数代理人来说,都是从机械、电学,乃至于食品工程、医疗器械等专业转过来的。大家在学习时一定要时刻保持一个弦,就是软件类案子撰写的思维,和机械类化学类,乃至于和电学类有本质不同,这个不同是我们真正去打开软件撰写思维的关键。 我们整个课程设计中的要素逻辑,就是我们打开软件撰写的一个钥匙。换一个维度说,无法理解或掌握十要素,是很难真正写好软件案的。一旦掌握了以后,我们会发现软件类案还是很好写的。从保护的视角来看,比你原来所在的领域更容易上手一些,所以大家一定体会整个逻辑。比如我为了这次手把手班专门把专利审查指南中关于算法和商业规则方法重新捋了一下。我在讲的过程中发现,按照审查者逻辑去讲,按照国知局修订审查指南的人的逻辑去讲,很难讲清楚,但是把思维转换到十要素里面,实际上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说,对于软件类案子或者大家转型来说的话,核心还是十要素,不论是一端写,还是数据逻辑等等,一定要深刻体会。我碰到很多,已经在公司成为中层、高层或者资深代理人,对于写软件的案子还是比较怕,而且也不写也不想学。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去认识它。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整个的底层逻辑构建清楚。
第二,大家一定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去学,每天投入时间去学。有些课程,一遍搞不明白,多听几遍。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因为我们课程研究,以及我们在前面一些班的授课过程中深有体会,你只要是用心投入,跟着写案例,自己多思考;老师批改之后,自己多琢磨;然后就是投入精力,把自己的态度端正好之后,收效还是蛮大,整个变化也是蛮大的。所以说,不论是案例,还是我们日常的答疑,还是一些课程,跟着走、跟着走、一定要跟着走。我相信,整体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没问题。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我们这个行业实际上是一个专业支撑的行业,是一个靠专业能力给客户创造价值之后获得对应报酬的,所以说专业的价值实际上很高的。虽然现在彰显度不高,但从整体逻辑上来看,我们这个职业之所以存在,实际上就是靠专业去换取你的报酬,这个专业取决于你的服务能力,取决于你为客户带来的价值。千万不要认为,课听完了,案例跟着学了,最后我拿到证书了,我就怎么地了。那肯定没有。真要这么简单的话,我们这行业就不值钱了。这是一个持续精进,持续进步的过程。为什么我们设立了答审、撰写、软件的课程?实际上我们初衷就是,大多数代理人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学习,没有老师指点纠错,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的撰写思维,正确认识行业,让大家能够进入正循环,这个东西是没有的。我们行业里面95%的人,都没有经历这个过程,一直在低水平里面转悠,能力得不到提升,创造不了价值。所以说,专业价值和逻辑关系是对应的。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我们这2个月左右的课程,就是重塑底层思维逻辑,先认识到位。这些课程持续听个三遍五遍都不为过,课程期间每个课都听两遍,老师再讲再思考,过段时间需要再琢磨,然后在实践中再体会我们课程的内容,翻来覆去地听。
第三,大家一定要注重案例的投入度,一定要高投入。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实际上跟律师带助理,老中医找传人是一样的。知识的学习,课程的学习只是奠定基础,或者说只是知道了。实际上更需要老师的手把手带案例,喂案子才能够把代理人给喂出来。为什么我们要启动这个2.0模式?大家自己听自己学,不论是自制力也好,还是课程整个结构也好,不能够正确去理解,没人答疑。只有系统课程加上案例教学,老式的这种“帮传带”才能够真正的去体会那些东西,所以说,这种案例实践实际上在我们这次的课程中,比你系统学习更好,这也是这个2.0模式的价值所在。老师针对你写的案子给出修改意见,或者说批评,你一定要思考为什么老师会这么批评?为什么老师会这么干?我当时为什么没理解?哪里出了问题?通过这样的思考之后,形成二稿三稿,经历几次之后,你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现在的阶段就是打基础,你的专业基础打的越牢固,打的越好,未来就越有机会。未来,很大一部分代理人可能面临失业,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连基本功都没有的代理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很难转变。所以说,绝大多数在行业发生变化之后,可能就被淘汰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性,提高自己为客户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价值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为之付出,为之努力的逻辑。我相信,在现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没有人投入专业的情况下,我们投入专业,没人精进专业的时候,我们精进专业,一旦专业至上,专业的需求出来的时候,那么就是你收获的时候。合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