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新街口的游府西街,有一家开了十多年的“爱德面包坊”。小店去年刚重新装修过,暖黄的色调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柔和温馨。外观上看,它与一般的小型面包店并无区别,但门头招牌上,店名旁的一行小字“南京助残公益实体店”却显露出它的特别:店里的大部分员工都是“喜憨儿”。
“喜憨儿”是指患有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心智障碍人士,他们的智商,大多停留在5-10岁。智力的发育迟缓,带来的是能力的低下和沟通的困难,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工作生活。而在爱德面包坊,喜憨儿成了绝对主角,在职教老师们的帮助下,他们不仅学习了烘焙技术与服务技能,还收获了快乐与自信,他们从角落走到了“舞台”中央,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并靠劳动赚到了工资,让父母看到了灰暗中的那抹光亮。
“客人来了要说什么呀?欢迎光临”、“面包新鲜美味又健康”。早上7点多,在职教老师的指导下,“福总”正带着当班的喜憨儿员工练习迎宾话术。一言一行,颇有门店经理的风范。
“福总”姓符,今年43岁,是这里的元老级成员。上小学时,“福总”被医院诊断为智力障碍二级,他的爸爸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他,放弃了二胎计划。
刚来店里时,由于精细动作极差,“福总”连揉面团、打奶油等简单技能的学习都很吃力。内心的自卑,让他与陌生人对话时,眼神从不敢对视。相比之下,他的语言能力还不错,口齿清晰,也很爱聊天,只是说出来的话颠三倒四,毫无逻辑。
针对“福总”的情况,职教老师调整了培训方向,暂缓了他在车间的烘焙学习,转而培养他作为店员的整理和销售能力。如今的“福总”,已经可以有条不紊地完成原料清点、打标签单的工作,流利地介绍店内产品,甚至能贴心地记住熟客的喜好。当新员工进入面包房,他会主动配合职教老师,带新人熟悉环境,更快融入其中。
“福总”这个外号,最早只是职教老师的善意调侃,可喊着喊着,似乎真的帮他找到了在店里的“定位”,唤起了他的自信与责任感。
不止“福总”,在店里,每一位喜憨儿都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所长,并赋予了自己不同的“身份”。
自闭症的显显被挖掘出一笔画城堡的技能,喜提“城堡小王子”称号;小梦是店里最会做咖啡的学员,而她在自己的每一幅画作上,却坚持要以“金哥”落款;唐氏儿“少爷”平时寡言少语,但在一场场义卖活动中,他也打开了“话匣子”,对自己的称呼从“郭老师”变成了“董事长”。对于有些“身份”,职教老师也没有“参透”其中的真正含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孩子们”因这些“新身份”而快乐着,骄傲着。
在店里,收获的不仅是技能和“身份”,还有实在的工资,虽然不高,却能更好地感知“工作”的意义。被问到工资的用途,“福总”乐呵呵地说“挣的钱都给妈妈用!”。妈妈爱旅游,他就把工资当做旅行经费,每年陪着妈妈出去玩。十几年来,母子俩去过云南、新疆、甘肃、北京等多个地方。“福总”算不清楚每一次的具体开销,他只知道,每一次旅行,他和妈妈都非常开心。
芹菜老师是爱德面包坊的职教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喜憨儿的妈妈。1998年,她的儿子嘉诚出生,6个多月时,被诊断双耳神经性耳聋,此后又先后确诊脑瘫和孤独症。最绝望的时候,她也曾崩溃大哭,“上天关上了门,又闭上了窗,孩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不过,生性乐观的她并未认命,带着儿子遍访名医,做治疗和康复训练,决心要帮孩子探出一条路来。
这些年,她学习了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并考取了社工证。来爱德面包坊当老师,也是希望用此前所学和全部的经验,更好地帮助与儿子有同等困境的喜憨儿们。
因为感同身受,芹菜老师更能明白喜憨儿家长的担忧与诉求。她说,帮喜憨儿建立明晰的工作概念,和培养工作技能同等重要。不能因为他们情况特殊,就放松对规则意识的要求。在她的努力下,不少调皮的喜憨儿改掉了迟到早退的“坏毛病”,也更加愿意融入集体生活。
疾病带来的刻板行为、情绪问题、边界感缺失等等,都会给教学带来阻力,需要老师们用最大的耐心,并针对每个人的情况,不断调整培训方向,灵活安排店内的工作岗位。除了技能培训,芹菜老师还引入了艺术疗愈课程,带着他们画画、做手工,开发兴趣点。芹菜老师说,给喜憨儿做职业培训就像在花园里挖宝藏,不断挖掘出“孩子们”的闪光点,并通过表扬、鼓励,强化他们的信心。
“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因为蜗牛已经尽力爬了......” 《牵着蜗牛去散步》是芹菜老师很喜欢的诗歌。她将这首诗打印出来,作为孩子们语言练习的素材。为了照顾视力低下的唐氏孩子,芹菜老师特意将字体放到很大,并用醒目的红色做标注。
采访那天,“少爷”正在朗诵这首诗。他有些口齿不清,偶尔还会看串行。芹菜老师就在旁边安静聆听,不时微笑着点头给予肯定。她说,喜憨儿就像那只小小的蜗牛,走得很慢很慢,甚至会在原地徘徊或向后倒退。但是别急,等时间线被拉到足够长,回头望向起点,会看见那歪歪扭扭的足迹也串成了一根清晰的成长线,形状独特而美丽。
爱德面包坊隶属于爱德基金会,是国内首批为心智障碍人士提供职业培训和庇护性就业的社会企业,目前,江苏共有5家门店,累计帮助了上百位喜憨儿。
王娜是爱德面包坊的总经理。201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便与这群喜憨儿产生了交集。她用“值得”总结了面包坊这些年的努力。还记得刚来时,很多学员都无法独自走出家门,而如今,他们已能够独立上下班,自主安排在面包坊的工作,并跟着职教老师去不同的场所,接触更多的人群。甚至,有些智力障碍和自闭症的“孩子”,在陌生人看来,已经与平常人无异。
她很感慨地说,在她心里,喜憨儿更像是自己的“偶像”:“我曾经换位思考过,如果是我,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勇敢。走出家门,去克服各种障碍,努力自食其力,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们真的很优秀。”
“走出来,才有未来”。在爱德面包坊这个温馨的小店,喜憨儿收获了肯定,尝到“被需要”的滋味,也得以被更多人看见。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眼神早已没了最初的茫然,而是燃起了光亮。这样的变化,也给父母们带来了慰藉与希望。
不过,在王娜看来,面包坊只是喜憨儿“走出来”的“第一站”。她希望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提供出公益岗位,给已经通过职业培训获得一定工作能力的喜憨儿更多就业机会。她期盼着,面包坊里的这些孩子能被输送到不同类型的企业,与更多正常人成为同事,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爱德面包坊的墙壁上,装饰着很多彩色图片,上面是喜憨儿的新年愿望。时间回到今年年初,“福总”坐在桌边,紧握住画笔,认真工整地写下心愿:“在面包坊学会做三明治,还有学会做咖啡,学会去菜市场卖(买)菜,带我妈妈出去玩。”,并附上了一个卡通笑脸。
素材来源: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编辑制作:祝 叶
审 核:江苏省残联宣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