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冬日的清晨,极冷。整个林场还没有睡醒,父亲却早早的起床,赶着他的马爬犁去拾柴。而我,躺着热炕,还在梦乡。
当我睡眼朦胧,母亲叫我起床,此时饭菜热好,父亲也拾柴回来,刚刚进屋,穿的羊皮大衣和戴着的狗皮帽子上了一层白霜,屋内的高温使其瞬间冒着热气。父亲摘下帽子,脱掉大衣,用手拍打的磕着,“这天,真是冷!”母亲此时递过去一茶缸子热水,父亲轻轻抿了一口,满是笑意。
而窗外的院落旁,障子(类似篱笆墙,木制)的一侧,柴堆又增加了高度,爬犁静静地停在一角,而马则栓在马棚里喘着粗气,瞬间成霜、结冰。
冬天的庄户人家离不开爬犁,小到拉柴,大到出门赶集串亲,时刻难离。
对于孩童来说,小号的爬犁是嬉戏的玩具也是在冬日里最亲密的伙伴,曾经的孩子们拿着这种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条条雪道。那雪道晶莹闪亮,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
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张开一支小“帆船”,靠风力推动,小爬犁便会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飞。孩子们那欢乐的笑声,在北方晶莹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荡,成为很多已经成人的林区人最深的记忆。
爬犁主要是针对林区冬季漫长,道路雪多冰厚这样的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便捷工具,特别是在山高林密,沟壑全被冰雪覆盖的地区,爬犁的使用更为广泛。
林区因此有 “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烟。”的民谣,非常贴切。北方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冰雪期,而户外山川沟野之间雪特大,往往雪填没了“道眼”,只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动物的牵引。
因为爬犁很像在地里耕地用的“犁杖”,可能古人是受了“犁杖" 形式的启发。“爬”,是指这种东西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远远看去像在地上爬,所以称之为爬犁,既准确又形象。
如今,父亲老了,那只爬犁也早已不知去向。父亲至今依然痴痴守候着那个林场中的小院老屋,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孤独的,也许守护的岂止是那山那水那人,更是守候的逝去的芳华,那些不曾远离的团圆,和永不老去、曾经年少的我、年轻的他。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