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街道,是一座城市的缩影,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一条街道,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作为我市老街之一的车站街,散落着不少长葛人的回忆。
历史:曾是多家单位的办公所在地
车站街建于何时?追溯历史,大抵可以从1903年京汉铁路开通时说起,沿着铁路渐渐形成了街市。
1958年,县城从老城搬迁到和尚桥,这里就成了许多单位的办公所在地,如医院、派出所、兽医站和百货公司、杂技团、武装部等。
2016年的车站街内,还存在“红砖房”。
“我记得还有一家红旗宾馆,这家宾馆是当时居住条件相当不错的一家了。谁家有亲戚从乡下到城里,或者乡下的干部到城里开会需要过夜,都会来这儿住。”车站街居民吴占说。
街标:火车站1904年3月通车,已陪伴长葛人120年
火车站也是车站街一代人的记忆,据《长葛县志》记载,长葛火车站(原和尚桥站)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3月动工,次年8月铺轨,光绪三十年(1904)3月通车,定和尚桥站为三等车站。
后来由于连年战争,铁路几经拆建。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时,于5月动工抢修,10月通车。
建国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铁路职工、铁道部队和沿线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进行全面整修;1958年加修复线,长葛县组织民工3万余人,三个月时间完成土石方工程45万立方米,提前铺轨通车,受到铁道部嘉奖。长葛火车站原有2股扳道,后增加为7股;1996年开始使用道渣捣固器和钢轨探伤器;1970年以后,改用电动扳道岔和自动连锁控制,站间闭塞改为极性脉冲自动闭塞、自动控制,提高发车能力……
相关部门在火车站前进行反恐拉练。
这座陪伴了长葛人120年的火车站,如今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火车站点,也是长葛人的一个乡愁寄托站点。在这里,有离别的泪水,有重逢的欢笑,它曾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游子,有对远方的憧憬,也有对家乡的眷恋。
回忆:“一碗老式烩面,现在再想吃这味儿没有了。”
老街的记忆里,不仅有那些尘烟中消失的旧事,还有曾经触动味蕾的旧食。世杰烩面是当时风靡全街的一道美味,74岁的吴占还讲起了有关世杰烩面的故事。
“世杰烩面最早时并不是直接卖烩面,老板搭了个棚子卖茶,后来卖擀面叶,再后来才开始下面条、卖烩面。当时,一碗烩面才1毛钱。”吴占说。
早期的车站街。图片中还能看到世杰烩面的店铺。
回忆起当时吃烩面的场景,吴占仍记得那味道。“豆芽、葱花,还有羊肉放到热油锅里爆炒,那香味一下子就出来了。做出来的烩面好吃,汤也是鲜、香,现在再想吃这味儿没有了。”吴占惋惜地说道。
一旁的居民朱登好也忍不住说道:“俺当时专门从郑州跑回来吃这家烩面,一碗烩面再加一份火烧夹馍,吃饱喝足、惬意得很。”
除了世杰烩面,位于老街南边拐角处的磨面店也是当时老街的一家“名店”。“有很多人来这儿磨面,有的离这儿几十里地也来,队伍总是排得很长。”吴占说。
为何大家都要跑几十里来这儿磨面?吴占讲解道:方圆几十里,只有这家店有磨面机,当时的磨面机可以算得上是高科技了。离得远的乡下人家,凌晨三四点拉着架子车来磨面,晚上回到家都10点多了。
反观如今我们的生活,不论是买面还是其他生活用品,楼下的超市都能解决。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便捷。
焕新:从“脏、乱、差”到“净、靓、美”的蜕变
提起早期车站街的居住环境,很多居民第一反应就是脏、乱、差。“地面坑坑洼洼,全部都是土路,也没有排水沟。只要下雨,街道必淹。水位下不去,时间一长,整个街道都能闻见臭味。”吴占说。
现在走在车站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净、靓、美。干净、宽敞的主街道一眼就能望到头,排前路已经被硬化,排水沟也被改造。
房管局家属院雨污管网、地面均已改造。
中山小区自来水供水设施改造。
“今年,我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涉及群众142户,总投资90余万元。改造内容包括雨污管网、路面整修、照明、强弱电整理等。”金桥办车站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洋说,“其中位于车站街的中山小区家属院、房管局家属院、联通公司家属院均已改造。”
今年3月份,车站街被换上“新装”,墙面被精心打造。“整条街墙体统一进行彩绘,墙体彩绘共分为六大主题,包含家风传承、二十四节气、英雄人物、老街记忆等。”周洋介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维护好这条老街,并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群众感受到质的变化,提升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周洋说。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今日长葛视频号!
更多精彩,关注今日长葛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