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县借助乡村振兴续写拥军新篇章——今日大别山,鱼水深情浓

时事   2024-11-01 10:43   北京  

深秋的大别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大别山腹地,坐落着著名的将军县——河南新县。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战争年代,新县人口不足10万,却为革命献身5.5万人。

步入新时代,新县借助乡村振兴东风,在军地有关部门帮扶下,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打造“红色乡村”旅游点,推动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

如今,村庄富了、产业兴了、村民的腰包鼓了,这片曾经“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热土上的“红”,更加鲜艳了;爱军拥军的情,更犹如一壶佳酿,在岁月的流淌中愈发醇厚。

记者慕名走进这座县城,浓郁的崇军拥军气息扑面而来:道路两旁的指示标牌上写有双拥标语,店铺门口张贴着军人卡通形象图片,店内爱国拥军服务承诺书格外醒目……更让记者感慨的是,这里的风俗习惯都深深烙上了红色印迹。

“先祭烈士再祭先人”。近年来,该县集中迁葬1531名无名烈士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就地保护散落无名烈士墓361座。每年清明,无名烈士墓前便鲜花簇拥,自发祭扫的党员干部、学生络绎不绝。“新县拥有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24处,革命历史纪念地365处。”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廷辉告诉记者,军地有关部门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军人、关注军队、关心国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鱼水深情源远流长。

家住郭家河乡湾店村潘湾组的“中国好人”张爱华,50余年信守一个承诺——义务守护大别山区红军洞群。像她这样的业余文物保护员,该县登记在册的有120余名。深山里、村庄旁,更有许多普通群众自发为无名烈士修墓立碑。

“先插国旗再盖新房”,是该县普通人家的又一红色风俗。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不少村民建新房、搬新家,每幢在建新房都插有一面五星红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走进一处工地,正在忙碌的李师傅说:“我们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生活,决不能忘记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五星红旗不仅飘扬在新房上空,更应飘扬在我们心头。”

在该县,“优待”“优先”等标识比比皆是,让“最可爱的人”受优待、享优先的意识更是深入人心。“关心军人军属不是一句口号,要拿出务实的举措、切实的行动。”刘廷辉说,县里对各类优抚对象相关优待政策的落实决不打折扣、落地必有声。他们率先在全市实行义务兵家属优待城乡统一标准,率先要求城乡低保、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参军入伍的困难大学生家庭倾斜,率先每年组织大学毕业生士兵父母开展免费健康体检……

“我想再去边防服役,再给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描红……”今年下半年二次入伍、到西藏边防部队服役的郭世豪话语坚定。在红色文化的浸润和拥军情结的熏陶下,不少像郭世豪这样的年轻人打小就有从军梦想。

两年前,郭世豪从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放弃出国劳务优厚待遇参军入伍,去年9月退役返乡。今年,他了解到退役大学毕业生二次入伍的相关政策后,毫不犹豫地再次报名应征。受他影响,今年下半年,该学院还有5名学生主动放弃出国务工机会,应征入伍。(■柴代亮 本报特约记者 孙明江)

(中国国防报 2024年11月1日第一版)
责任编辑/王京育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中国军号APP   



中国国防报
《中国国防报》官方微信。关注国家安全,助推国防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