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把交椅的由来及构件详解

百科   2024-08-24 14:00   浙江  
很多人对中国交椅的认识来自《水浒传》,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摆座次,宋汉坐上了头把交椅,成了梁山好汉的大哥大。

现实生活中我们今天仍然把“第一把交椅”、“头把交椅”比喻一个单位或部门的领导或主管。

交椅,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故名。据资料考证,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札。

马扎也称马闸或交杌,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宁波人仍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汉人的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

原来,我国汉以前的家具都属低面家具,无坐具,人们席地而坐,只有案几而无桌子。

到了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这里的“床”是坐具的含意,与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

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大约在唐以后,人们才把带后背与扶手的坐具称为椅子。在宋元时已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分为直背与圈背两大类。
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续与发展,而前者直后背交椅,《三才图会》名之曰“折叠椅”。《鲁班经》中也有记载,但讲的不甚详细,其形象常见于明人书本中,只可惜明制实物,传世不多。

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

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

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

在交椅进入厅堂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四条直足,这便成了“圈椅”。

交椅各部件详解


“椅圈”,又称“月牙扶手”,搭脑两侧向前下方延伸顺势与扶手融合成独具特色的圆弧形,一般是三接或五接而成。靠着圆弧形的椅圈,双手自然搭在扶手上,可让背部与手同时得到放松,因此,椅圈的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而且具有非常强的使用功能。

“靠背板”,如图所示,呈微“S”形,能与人体后背贴合,以供靠背休息,故称“靠背板”。“椅圈”、“靠背板”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在制作家具之时,早已有人体工程力学的思想智慧,并运用到家具的造型设计上,只是当时没有系统化的记载。

“椅面”,交椅椅面的构造与交杌的杌面相同,一般由横材与藤芯软屉构成。

“角牙”,又称“托角牙子”,是指家具在横材与竖材的连接处,为了起到加固和装饰的作用,常在交角部位安装各种各样的角花板、短木条、短木片等,形成三角形或带转角的部件。

“椅足”,交椅的腿足,可两两相交且可折叠。

“踏床”,又称“脚踏”,是由设在正面两椅足之间的面板以及面板下的牙子构成。踏床面板上常有铜饰件装饰。面板两端有探出的圆轴,可插入足端的卯眼中,这样踏床就可以被折起。
来源:文字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中式居住美学

红木木艺世家
木雕工艺,红木世家,关注获取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