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大家常说,一个城市“有钱没钱”,看GDP就行。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最近,有些三四线小城竟然在人均GDP排行榜上“吊打”北上广深,让人不禁想问:这些城市,到底凭什么?
谁是人均GDP“赢家”呢?
先看看具体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鄂尔多斯人均GDP达到了19.64万元,全国第一;克拉玛依19.14万元,排第二;榆林15.92万元,位居第三。
而我们熟悉的一线城市呢?北京15.31万元,只能排第五;深圳14.58万元,第六;上海13.83万元,第九。甚至像重庆、成都这样的经济大省会,人均GDP居然连前30都没进。
2024年1-9月人均GDP前30强城市排名(部分):
鄂尔多斯:19.64万元。
克拉玛依:19.14万元。
榆林:15.92万元。
无锡:15.32万元。
北京:15.31万元。
深圳:14.58万元。
苏州:14.26万元。
常州:14.06万元。
上海:13.83万元。
南京:13.74万元。
鄂尔多斯、克拉玛依、榆林这三座城市为啥能在人均榜单上吊打一线城市?其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下三点:
第一,资源型城市经济效应。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都依赖高价值的资源产业。比如鄂尔多斯和榆林,坐拥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克拉玛依则是石油重镇。这些产业虽然产业链单一,但产值极高,直接撑起了当地经济。
第二,人口基数小,优势明显。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特点就是人少钱多。克拉玛依总人口不足百万,但石油产业创造的高收入却能“均摊”到每个人头上,结果自然是人均GDP亮眼得不行。
第三,单一产业高度集中。
和北上广深这种多元化发展的城市不一样,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集中度特别高。虽然抗风险能力不足,但在特定时期,这种结构能让人均GDP快速拉高。
再看北上广深,为什么在人均GDP榜单上表现不够亮眼呢?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
首先,人口规模太大、像北京、上海、深圳,人口动辄几千万,GDP总量再高,也会被这么大的基数拉低人均水平。
其次,经济结构太多元、一线城市的产业分布很均衡,既有高附加值的科技金融,也有服务业和传统行业。这种多元化虽然带来整体稳定,但并不会在人均数据上特别突出。
最后,区域发展不均。大城市的经济水平内部差异很大,一些区域收入高,一些区域收入相对较低。这种差异拉低了整体平均值。
总之,GDP和人均GDP分别代表了一个城市的不同侧面。GDP总量说明了“城市块头”有多大,人均GDP则体现了“分配效率”有多高。
所以,你更看重城市的“总块头”还是“人均水平”?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