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E|武汉理工大学郭智威教授课题组 | 仿生多孔结构材料的润滑性能

文摘   2024-09-28 15:01   吉林  

润湿性的改善可以促进材料表面润滑膜的形成,进而保证有效水润滑。然而,Si3N4陶瓷材料较差的润湿性阻碍了其在苛刻工况条件下形成完整润滑膜,限制了Si3N4陶瓷水润滑轴承的应用。泥炭藓具有超亲水性和优良的储液性能,这为Si3N4陶瓷材料的仿生设计和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武汉理工大学郭智威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上发表题为Insight into the Lubrication Performance of Biomimetic Porous Structure Material for Water‑lubricated Bearings的学术论文,对泥炭藓的特征和性能进行了检测,研究了泥炭藓的亲水性能和储液机制;基于生物观察结果,利用Material-Studio建立了Si3N4仿生模型;对仿生Si3N4陶瓷的润湿性和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其润湿和摩擦机制。

泥炭藓植株主要由茎、枝和叶组成(图1a)。枝条上生着大量的叶片,枝叶整体呈宝塔状,叶片之间形成了锯齿状的储液空间。叶片为纺锤形,叶背表皮细胞呈蠕虫状(图1b),同时表皮细胞之间存在着沿着叶片轴向分布的沟壑(图1c),提供了较大的表面积。泥炭藓叶片是由中空的单层细胞构成(图1d),叶片背部具有大量的孔洞并与细胞内部的中空结构连通(图1e),而背部则为封闭的表面(图1f)。其中,叶背表面的孔径分布在8-19 μm之间(图1g)。这些结构特征为吸收和储存水提供了的空间。泥炭藓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通过红外光谱图可以得知表面官能团主要是C-C,C-O-C,C-OH和O-C=O,且C-OH具有较强的峰值(图1h)。大量的-OH为泥炭藓提供了亲水官能团。

 

图1 泥炭藓植株(a),叶片(b,c)在不同倍率下的光学显微镜图像;泥炭藓叶片断面(d),叶背(e)和叶腹(f)的SEM图像;(g)叶背多孔结构的孔径分布;(h)泥炭藓的FTIR光谱。

泥炭藓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当水滴与其接触后,一部分迅速被茎叶吸收,另一部分集聚在叶片间的锯齿内,形成一层液膜(图2a)。叶片腹部和背部表现出不同的润湿性,水滴在叶腹表面的接触角为45°,而在叶背的接触角为28.1°(图2b)。此外,泥炭藓具有良好的储液性,最大吸水量约为其自身重量的30倍(图2c),室温状态下的保水性为72h(图2d)。在蒸发过程中,枝叶锯齿结构中的表面吸附水和叶片中空细胞中的内部储存水使得失水速率在13h处出现拐点。

图2 泥炭藓枝叶(a,a1),叶腹(b,b1),叶背(c,c1)润湿性前后的图像;(d)泥炭藓的吸水性;(e)泥炭藓的保水性。

利用Material-Studio建立了无定形、羟基化、仿生的Si3N4模型(图3a)。由于-OH的亲水作用和孔隙结构的储水作用,仿生Si3N4表现出最好的润湿性(图3b)。不同模型表面亲水性的差异主要来自水分子与各固体表面原子的相互作用类型及作用强度(图3c)。羟基化增强了表面与水分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并使得羟基化、仿生Si3N4表面的O原子与水分子中的H原子形成了额外的范德华力(图3d),从而增强了表面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改善了试样表面的亲水性。

图3 (a)无定形、羟基化、仿生的Si3N4模型的俯视和侧视图;(b)无定形、羟基化、仿生的Si3N4模型的润湿模拟过程;(c)水分子与不同构型的Si3N4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能;(d)不同构型Si3N4的径向分布函数。

水分子在Cu与Si3N4之间起到了润滑的作用,但不同构型Si3N4所组成的润滑体系的润滑效果不同(图4a),仿生Si3N4构成的润滑体系的摩擦系数最小。三种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不同,造成了其在水润滑条件下形成的润滑膜厚的差异。在载荷方向上,相比于无定形Si3N4,-OH修饰的Si3N4、仿生Si3N4润滑体系的润滑膜厚更大(图4b)。完整润滑膜的形成,减小了摩擦副表面的接触,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

 

图4 (a)无定形、羟基化、仿生的Si3N4在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模拟过程;不同润滑体系的平均摩擦系数(b)和相对原子浓度(c)。

结论:泥炭藓叶片表面的孔隙结构和羟基官能团是影响其润湿性的关键因素。孔隙结构为泥炭藓提供了很大的储水空间,其与亲水官能团-OH共同作用使泥炭藓具有良好的润湿性。相比于没有孔隙结构的叶腹,具有孔隙结构的叶背的水的接触角更低。两者接触角分别为45°28.1°相比于无定形Si3N4,由于多孔结构对水分子的储存作用,以及-OH修饰表面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范德华力等分子力的作用,仿生Si3N4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性更强、润湿性更好。Si3N4的表面润湿性与其在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性能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较好的润湿性使其润滑体系形成的润滑膜更厚。因此,仿生Si3N4具有更好的润滑性能。相比于无定形Si3N4,其摩擦系数下降了7.3%

全文链接:https://rdcu.be/dmJhd

国际仿生工程学会
学会旨在增进各国仿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仿生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升仿生工程人才的培养教育水平。学会秘书处常设在中国长春吉林大学,是目前在中国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唯一设立秘书处的国际学术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