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景德镇,这座因瓷而名、因瓷而兴的古城,不仅书写了“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的辉煌篇章,绘就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更孕育了“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工匠精神。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一年来,景德镇市立足国家试验区建设,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协同发力,以人才为笔,以文化底蕴为墨,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陶瓷产业发展新画卷。
扬优势,打造试验区人才“强引擎”。充分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整合集成,把各项支持政策转化为人才发展胜势。实施“手工制瓷减免按3%征收增值税”政策,带动陶瓷产业税收持续增长,净增陶瓷市场主体4726家;用足用活“按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待遇,制定移民出入境12项便利政策实施细则”,为境外“景漂”来景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在工程技术职称系列下直接设置陶瓷工程专业,授权组建陶瓷工程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陶瓷材料、陶瓷检测等领域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目前评审通过48人。持续挖掘内部潜力,研究制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的决定》《打造世界陶瓷人才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扎实开展“平台建设”“才聚瓷都”“人才培育”“暖心留才”专项行动,进一步激发陶瓷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出台激励博士后创新发展七条措施,推出最高“3个1000万”的奖励政策,1+N政策体系更加完备。依托7所高校资源优势,每年可培养本科以上人才7400余名;实施艺徒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组建非遗协会,培育非遗生产性保持示范基地100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3200余名,陶瓷“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强平台,跑出人才集聚“加速度”。坚持把人才工作深度融入发展大局,聚焦特色产业,用事业延揽人才,以人才赋能产业。围绕产业引才,积极开展“书记部长进校园”“才聚瓷都”双招双引活动,成功签订投资总额为32亿元的人才项目,建立院士工作站2家。组织参加“才聚江西 智荟赣鄱”系列引才活动,联合社会力量推出“直播带岗”“新职业体验”等线上线下人才招聘活动,主动对接“三类500强”、市10条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通过602所、红叶陶瓷等龙头企业的配套需求,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名,高层次人才1241人,人才项目22个。搭建平台聚才,成立北京景德镇籍专家博士服务团、首批驻北京学子团工委,与上海松江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广东工业设计城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人才飞地,推动引才触角延伸至北上广深等人才资源富集区。持续打造“五陶”平台,精心策划“陶然集”“春秋大集”等各种艺术集市品牌,重点推进全国首个“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建设,“景漂”人才达6万多人。与中航工业集团、清华大学等27家“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打造科创平台,哈工大特陶所、西工大航空学院等一批项目成果落地转化,目前全市共有34个国家级、114个省级高水平创新平台。通过项目育才,坚持“国际瓷都”定位,常态化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艺术双年展等大会大展,赴“一带一路”国家开展陶瓷文化交流,用小写的china陶瓷文化讲好大写的CHINA中国故事。实施“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陶瓷100”项目,打造推出一批有素养、有技能、有影响的全国青年创作骨干。推荐70余人申报省级以上人才工程,1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7人入选赣鄱英才计划,2人入选赣鄱俊才支持计划。
优环境,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圈”。人才环境是软实力,需要下硬功夫。景德镇市以好环境吸引人才,坚持塑形与铸魂并举,着力打造一流宜居环境。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整体保护各类陶瓷文化遗址遗迹,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艺术之都、人文之城。以好服务留住人才,建立贯通线上线下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项目孵化、融资对接等服务,在陶溪川、三宝等“景漂”集聚地设立“景漂人才之家”,帮助解决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人才关注的“关键小事”。统筹推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受理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865件,探索出了一条既有利于促进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又独具陶瓷特色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路径,景德镇被授予“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称号。以好氛围凝聚人才,常态化开展市领导走访慰问专家人才工作,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人才,优先推荐参选“两代表一委员”,推荐参加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和市级以上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编辑:危雁冰
审核:叶 翔
复审:张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