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青庙、黄庙交相辉映,也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五台山的十大圣迹,它们不仅是朝圣者心中的圣地,也是无数游人心之向往的地方。
位于塔院寺后,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内有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梁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被称为“开山祖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前身是东汉建造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54.56米,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也称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峯胜境”四个大字。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菩萨顶主要殿宇,都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
康熙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创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原名佛顶庵,清乾隆十五年改称大螺顶,乾隆五十一年改称为黛螺顶,黛螺顶又称“小朝台”,是台怀寺庙中最高之处。爬黛螺顶可以登1080级台阶的“大智路”,据说能增添智慧,消除烦恼。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没去五座台顶朝拜,而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的,就称为“小朝台”。佛母洞又称千佛洞,是一个举世奇绝的天然岩洞。分外洞和内洞,仿佛母腹的形状,与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诞生的情形十分吻合。造型奇特、世所罕见,极富神奇色彩。在世界各地的佛教信众心中,佛母洞声名远播。入洞称为“投胎佛母”,出洞示作“造化重生”。很多人到五台山朝山礼佛,都把佛母洞做为一个必去的地方。人们络绎不绝地来此,虔诚发心、祈求佛母加持,脱胎换骨,消除烦恼,获得新生。位于台怀镇以东10公里,台顶海拔2795米。是观云海赏日出的最佳处,故取名望海峰。有诗赞曰:“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东台顶的佛寺名望海寺,始建于隋代,明嘉靖年间重修,里面供聪明文殊。寺旁有座石塔,名叫笠子塔,建于北宋年间。另外,东台的枣林坡、漫天石等景观也都有一段奇妙的传说。台顶最高处海拔2773米,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开屏的孔雀。每逢月圆之夜,层岭朦胧,万籁俱寂,一轮明月高挂山巅,皎若悬镜,故取名挂月峰。如果在月令和时辰上赶得巧,还可看到这样的美景:东台望海峰旭日初升,西台挂月峰淡月弯弯,极富诗情画意。西台顶的佛寺名法雷寺,内供狮子吼文殊。狮子本为文殊坐骑,表示威猛刚烈,取狮子说法,吼声如雷,与法雷寺之名呼应。南台,名锦绣峰,位于台怀镇南12.5公里。台顶海拔2485米是五台中最低的一座。台顶寺庙叫普济寺,内供智慧文殊。远望南台,形似一匹卧马;登临山巅,又好像立于覆盆。南台风光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故名锦绣峰。每当阴历六、七月,台顶犹如一张巨大的彩色地毯,五颜六色的各种山花,在绿草的陪衬下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在台怀以北5公里处,最高处海拔3058米,是五台山第一高峰,名叶斗峰。北台以台高、风狂、雷猛著称,终年身卧云雾之中,常刮漫天大风,冬天尤甚但夏日也有这样的情景:半山腰雷电交加,风云疾走,山下大雨倾盆,而山顶却丽日当空,另是一番天地。临台顶,远眺群山,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距台怀约10公里,海拔2894米。与东台之俊、南台之秀、西台之险、北台之高相比较,中台最突出的特点是大。中台顶上散落着许多巨石,这些数百万年前冰川期过后留下的巨石,被称为龙翻石。由于年代久远,台顶四季多雨雪雾霜,龙翻石表面滋生厚厚的苔藓,碧绿青翠,所以中台被称为翠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