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上映40年,仍然让人心生怀念

电影   2024-05-12 17:09   辽宁  
绝怜人境无车马
信有
山林在市城

戳名片点关注,获取更多好推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题记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吴贻弓导演,伊明和林海音编剧,1983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视听语言和人物塑造,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城南旧事》通过小女孩林英子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在北京城南的生活以及她的童年往事。

旧时代的老北京,小女孩林英子住在南城,在他们家院子附近住着一个疯女人秀珍,秀珍的丈夫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杀,孩子也不知所踪,因此落下了“疯病”,时常把英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小桂子”,英子也喜欢秀珍,答应帮她找回小桂子。

英子有个苦命的小伙伴妞儿,学戏时常遭干爹打骂,英子偶然发现妞儿有小桂子的胎记,帮助她们母女相认。

英子上小学后,一家人搬到了厂甸。在家门口荒废的院落里,英子发现了一个小偷(张丰毅 饰)藏赃的草堆,小偷为了供弟弟读书只得干不光彩的勾当,英子却不把他看作是坏人。

不久,女佣苏妈返乡,父亲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结束了,这个天真烂漫笑容满面的小女孩一下子就长大了……

影片《城南旧事》采用了串珠式的叙事方式,将主人公英子与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三段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散文体的叙事风格。



《城南旧事》也被称为“散文式电影”的代表作,以其淡化的戏剧冲突、情绪化的风格和诗性表达而著称。影片采用了重复的艺术技巧,包括景的重复、音乐和音响的重复、节奏的重复和叙述上的重复,来加强情感与情绪的表达。


这种结构不仅展现了上世纪初老北京的社会风貌,还通过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背景。



视听语言上,多采用固定镜头,真实自然记录老北京胡同的市井生活。特写镜头的频繁使用,尤其是对主人公英子眼神的捕捉,展现了她的情绪变化,增强了影片的带入感。


声音设计上,巧妙运用声画同步或不同步的手法,如火车鸣笛声的运用,不仅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转折。



影片中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由沈洁饰演的英子这个角色,她的表演自然真挚,完美呈现了英子的纯真、善良和好奇心。影片通过英子的视角,展现了她与周围人物的互动,以及她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和理解,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城南旧事》深刻探讨了成长、记忆和时间的主题。通过英子的童年经历,反映了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时间对个人记忆的侵蚀。影片中的主题音乐骊歌《送别》贯穿始终,与影片的情感基调相呼应,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城南旧事》获得了广泛赞誉,在1983年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以及多个国际奖项,对后来的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起这部电影,还有很多有趣的点值得我们了解。


19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城南旧事》的投资额为57万元人民币,远高于当时的平均投资29万元,与现在动辄几千万、几亿的投资不可同日而语,但好故事、好表演一点不输。



由于原著中描述的北京南城街道和胡同已经发生变化,剧组不得不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美工的帮助下,在废弃的江湾机场实景搭建了胡同和街道。



由于“文革”期间导演吴贻弓没有电影可拍,她就不断积累情感和想法,在拍《城南旧事》时全都用上了。


《城南旧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主题思想、精湛的表演和视听语言,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美妙的观影体验,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隔40年,我们再来一起欣赏,心境体验应该又有不同了吧。


《城南旧事》经典台词:

1. 我爱随我自己,愿意唱就唱,愿意给谁听就给谁听,那才有意思。

2.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3. 人生就像是一块拼图,认识一个人越久越深,这幅图就越完整。但它始终无法看到全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谜,没必要一定看透,却总也看不完。

4.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5.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

6. 不愿长大的人,总是在瞬间长大。

(图片和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联删除)

山林书影
与您分享好纪录片好电影好书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