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燕读罗伯特《廊桥遗梦》

文摘   2024-08-21 18:00   辽宁  

绝怜人境无车马

信有山林在市城


戳名片点关注,获取更多好推荐

这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创作,由中国著名学者、资深翻译家资中筠女士翻译的作品,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入选了美国电影协会百年百部爱情电影。



原著小说仅仅用了11天就写成了。然而,它“火”的速度与程度超乎了想象——不仅被译成了35种语言、全球畅销1200多万册,而且,还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位列榜首,更无法想象的是:这部书的面世,还引发了美国现实中的离婚潮。



书中所写的廊桥,是位于美国爱荷华州麦迪逊郡的一座叫作“罗斯曼”的桥。由于这部书中的爱情故事,也由于被同名电影中,两位主角演绎得深情凄美,让这个地方的这座桥一下子就成了著名的“打卡”景点,人们也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去那里“体会”那不同寻常的“意境”。书的原名叫作《麦迪逊县之桥》(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也只有中国的优雅文字,让资中筠女士将它翻译得如诗如画。



是的!就是那座廊桥,见证了两个相爱的灵魂凄美婉约的爱情!就是那座廊桥,让我们仿佛聆听到了发自内心的告白:“我只有一件事要说,就这一件事,我以后再也不会对任何人说。我要你记住: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爱,只会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再不会出现。我向你走去,你向我走来已经很久了,虽然我们相会之前,谁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对于后来的观赏者,这真情的告白,或许就是一种遥远的声音。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发自内心、自然流淌的真爱,一生,或许只有一次,否则,就是检验着你与世界和睦相处的能力。



这对相爱的情侣,相处的时间仅仅4天,但忘记对方,却用了整整一生。4天时间,他们相互吸引;4天时间,他们深深相爱;4天时间,他们难舍难分……4天之后,他们还是分手,从此一别,只有思念,再无相见。


这是一个关于“婚外情”的故事,书中的女主人弗朗西斯卡·约翰逊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去世,终年69岁;那年,如果她思念一生的男友罗伯特·金凯德活着,应该是76岁。登记的死亡原因是“自然死亡”。她在一九八二年的一封写给律师的信中要求,她死亡后,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在罗斯曼桥。“火化”,在当地是非常激进的行为,很难被麦迪逊人理解与接受。



追悼会后,她的一双儿女迈克尔和卡罗琳缓缓驱车到了罗斯曼桥,执行着母亲的遗嘱。他们两人也和当地的其他人一样,感到奇怪:尽管这座桥离家很近,但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与他们家族没有丝毫关联。为什么平时看起来温柔善良、通情达理的母亲会莫名其妙地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为什么她不依照惯例要求葬在他们的父亲理查德·约翰逊的身旁呢?


这一团团谜语、一层层不解、一丝丝忧怨都伴随着这两个孩子在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了母亲留给他们俩的遗书中而打开了……



他们的母亲弗朗西斯卡·约翰逊原本生活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曾经受过高等教育,曾与大学艺术系教授有过一段恋情,但1年后,由于父母反对,只好分手。当时,在二战后的意大利,大多数青年的生活都是动荡不安、漫无目的的,严酷的现实让她清醒地意识到:选择有限!这时,她认识了理查德·约翰逊(后来成了她的丈夫)。他的出现,给她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选择:他待她好,还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国。


他们的相识,是在地中海阳光下的一座咖啡馆里。她打量了一下一身戎装的他,他正以美国中西部人特有的恳切目光看着她。于是,她就选择跟他来到了美国、来到了爱荷华州、来到了麦迪逊县。他为她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她给他生儿育女——一个儿子迈克尔和一个女儿卡罗琳。和其他普通人家一样,柴米油盐、平平淡淡……所有年轻时的那些瑰丽的梦想都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渐远去……



就在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踏着同样的步伐、重复着同样单调生活的时候,一个名叫罗伯特·金凯德的男人出现在了她的面前,彻底地“颠覆”了她平淡的人生。


他身着深棕色的军服衬衫、蓝色的牛仔裤、一双磨损了的红翼牌雪地靴、背上挂着两条橘黄色的背带,一看就知道是长期野外作业的那种,正开着一辆风尘仆仆、疲惫沧桑的卡车向她驶来。他的身材瘦、高、硬;他的行动如草一样自如且优雅;狭长的脸、高高的颧骨、长长的银灰色的头发,衬托出一对浅蓝色的眼睛,很有“冲击力”,他似乎是在寻找下一个拍摄对像。


对!他就是在寻找拍摄对像。



他曾经是战地记者,当时正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他此时来到麦迪逊县就是按照《国家地理杂志》的要求,来麦迪逊县拍摄几座老式的桥,其他几座桥都已经找到,且拍摄完毕,只有一座叫罗斯曼的桥,他还没有找到,他迷路了,也许是天意吧,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不知不觉中,他来到了一个寂静的小院,邂逅了那个让他一生都铭心刻骨的女人——弗朗西斯卡·约翰逊,她拥有一头乌黑的秀发,用一个咖色的发卡轻轻地夹在脑后,身穿宽松休闲的蓝色工装,袖子高高地卷起,赤着双脚,自自然然地在自家院子里向他走去。在罗伯特看来,她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女性——朴实无华、简单大方。尤其是她那双亮闪闪的眼睛里蕴藏着某种不同于世俗的东西。


凡是那种“看一眼就忘不了”的“一见钟情”,吸引彼此双方的一定不单纯只是外表,而是透过外表的“内在”的骨子里的灵魂,而这种灵魂恰恰是在各自的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东西。也正是因为“缺少”,才会激发起人们“向往”的冲动。是的!书中男女主人公共同的追求就是渴望脱俗,共同的气质就是优雅浪漫,共同的特点就是理性隐忍。



就在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带着他们的孩子去外地参加为期1周的博览会的时候,她和罗伯特·金凯德邂逅相遇、一见倾心、相知相爱了!他们爱得如此深沉——小院里、厨房中、草地上、廊桥边、田野上到处都见证着他们甜蜜温馨、浪漫奔放的爱情……他喜欢看她在家中营造的柔美氛围;她欣赏他野外拍摄时集中的专注。


对!无论是他,还是她,“专注”的样子都是最美的样子!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之所以令人回味,就在于,人们把对现实中的“缺憾”,寄托在了不受拘束的梦想中,让枯燥的日常在梦中得以演绎成精神上的享受,以此来慰藉封闭的内心。也正因如此,书中的“廊桥”,也就成了梦开始的地方、梦舒展的地方,也是梦结束的地方。现实的“规矩”,让书中这对情侣的爱,永远都成了一个遗憾;永远都定格在那难忘的4天;永远都成了一生中“最美丽的痛”与“绵延不绝的回忆”。


尽管他们的爱是两个相似灵魂共同的渴求,尽管他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彼此欣赏,尽管他们的爱是赋有传奇色彩的铭心刻骨,但是在现实与未来面前,他们选择了现实;在理智与情感面前,他们选择了理智;在责任与自由面前,他们选择了责任!


她本可以选择和他一起“在路上”,放松行走,但是她没有,她选择了“留下”!


因为理智提醒她:她还有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尽管他不浪漫,但他却给了她平稳;尽管他很古板,但是他却很踏实;尽管他不表白,但是他“心中有数”。


她还有对孩子的责任——一双儿女、尚未成人、正在成长、需要陪伴……


他——罗伯特·金凯德,集极度激烈与温和善良于一身的摄影家,完全可以顺着内心、由着天性抱起弗朗西斯卡,这个让他无法忘怀的女人和他一起在大路上行走、在星空下仰望、在海风中呼吸,重新开启一份只属于他们两人的超尘脱俗的生活,但是,在他看到了她无法脱离的“现实”之后,他选择“尊重她”!选择了“离开”!因为他理解她的无奈,他不愿意看到她背负着愧疚的压力而出离……


在那个大雨磅礴的夜晚,他一个人,离开了麦迪逊、离开了那座廊桥、离开了他心爱的女人!他孑然一身、泪流满面、一别两宽、再无相见。


尽管离开后,他们仍旧关注和收寻着彼此的信息,哪怕是一知半解、哪怕是星星点点、哪怕是捕风捉影,他们彼此内心都没有放弃过。


当他老了,预感到自己就要久别于人世的时候,他把一生钟爱、曾为她拍过一张只属于他们俩人能懂的“她的照片”、并和他风雨同舟过的老旧的摄影设备委托律师交给她去保存,因为他在这世上,除了她以外,再无亲人!他要求死后,将他的骨灰撒在她所居住的罗斯曼的廊桥附近,因为那里有他心爱的女人和属于他们的那个脱离这个尘世的“梦”。


他们是如此相爱,又是如此相似——都是在生前,把生命留给了“社会”、把灵魂留给了彼此。


他一个人,浪迹天涯,孤独终老。他喜欢看海湾,因为那里有海水,他说“人老了,就像水”;他喜欢看秋叶,因秋叶总是随风凋落、顺水飘逸……也如同他和她的爱情,尽管短暂,但很凄美!它赋予他们俩的生命力亦如四季轮回的万物——发芽、生长、成熟、凋落,最终,将在一个更广阔无垠的空间再度“重逢”、再度“重生”、再度“超然”。


生活平淡、真爱留存!

他和她的相遇是自然的恩泽!

他和她的相吸是“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他和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取舍、不断成长的过程。尽管成长过程中的那些“痛”,会让我们撕心裂肺、会让我们生不如死,但也正是那些痛,会让我们破茧成蝶、凤凰涅槃,得以自愈、得以心安、得以平静。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联删除)

山林书影
与您分享好纪录片好电影好书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