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婉明,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部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IAVSD)执委、国际轨道交通学报(英国)主编、铁道工程科学主编。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与振动研究,开拓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新领域,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原理及方法;主持研究建立了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安全评估技术。成果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其理论模型和数值算法被称为“翟模型”和“翟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重点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两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个人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陈嘉庚科学奖、全国铁路火车头奖章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有色冶金自动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自动化学报》主编等。长期致力于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研究,围绕流程工业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的技术问题,创建了以智能集成为核心的复杂工业生产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成果主要应用在我国多家大型企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流程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提升和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个人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湖南光召科技奖”、 “中国过程控制终身成就奖”、“杨嘉墀科技奖”和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丁荣军,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国家产业基础委员会委员、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功率半导体行业联盟理事长、学术期刊《机车电传动》主编;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长期从事电力电子器件、牵引变流和交流传动系统的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模式,为中国铁路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的突破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詹天佑科技成就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劳动模范”、“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和“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等荣誉称号。
高广军:中南大学邓迪国际学院,教授
朱胜阳: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彭 涛: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彭 军: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曹 源:北京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智能学院,教授
彭其渊: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
陈维亚: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
宋宗莹:国家能源集团卓越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江 明: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刘伟荣: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赵 军: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
孙永奎:北京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智能学院,副教授
何庆烈: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
徐光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
杨 超: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
袁子越: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讲师
一审:杨碧峰、熊雨沙
二审:涂 鹏
三审:蒋学东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本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