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张文木 领导文萃 2024年12月05日
1962年,新中国东南、西南两个方向,都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东南方向,蒋介石集团叫嚣“反攻大陆”;西南方向,印度尼赫鲁政府不停在边境蚕食中国国土。毛泽东冷静分析了两大威胁,他认为,前者矛盾不可调和,但是属于战略矛盾。后者虽然是战术矛盾,但危害直接。因此制定了东南虚打、西南实打的策略。而古巴导弹危机,为中国解决西南矛盾提供了机会。
1962年10月20日,就在美国宣布封锁古巴的当天,中国宣布对印反击战开始,其攻势之猛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11月20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1月21日,苏联也对军队下了“解除”动员令。当天,中国政府宣布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此后,中国军队静若处子。
△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
一动一静
一月之内,一动一静,既保证了战争的有限性,也保证了反击战的战术性,最终还保证了对周边的震慑性。中国适时启合战机,既赢得了战争,又赢得了和平;在国际舆论中,既是胜利者,又是和平的使者。
毛泽东能打赢这场战争,是基于对东南两个方向力量对比的客观估计。
1962年6月8日,他在听取杨成武、许世友等汇报蒋介石最近可能有在东南沿海进行军事冒险的动向时,就蒋介石反攻大陆能投入多少兵力说:“敌人最多来十五万,再多也不可能。”毛泽东赞成对进犯之敌采取顶的方针。“必要时,可以把敌人进攻的作战计划公布。”同时,毛泽东表示,对于揭露蒋介石进犯东南沿海阴谋的新华社电讯稿,还要看一看,时间还来得及。
在这里,毛泽东将东南来敌的最大规模,已作了“最多来十五万”的极限估计。尽管在毛泽东看来,这也没什么了不起,但如果从东南、西南两个战场同时作战的角度考虑,这还是尽量要避免的。为此,毛泽东在东南、西南两方面战场中,选择西南方面,同时启用以文退敌的巧计,从心理上弱化美蒋大规模进犯东南的企图。
6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审阅定稿的新华社电讯稿《全国军民要提高警惕准备粉碎蒋匪帮军事冒险》。6月27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就台湾海峡局势发表声明,表示不支持蒋介石进攻中国大陆。
紧接着,英国、法国、苏联都对蒋介石反攻的计划施加了国际压力。毛泽东东虚南实策略的第一步,收到出奇的效果。
认真布局
确认东南无虞,毛泽东7月开始在西南认真布局。
1962年10月,毛泽东在一次军方高层会议结束时说:“中印两国开战,美苏两大国不用说,许多不明真相的国家也会站到他们一边,蒋介石也可能要搞点动作。我们是有点孤立了,我看,不怕。只要前线打得好,我们就会处于主动地位。我还是那句话,与其跪着死,不如站着死。想要我们死,也不那么容易。这一仗不打则已,打,就打出威风,起码要保持30年的和平。”
与20世纪50年代初出兵朝鲜相比,毛泽东在西南对印度出手是手下留情的,此役与诸葛亮“七擒孟获”,曲异而工同。
1950年,毛泽东在东北方向,是要与美帝国主义争打出新中国起码应有的战略地位。1962年,毛泽东在西南,要的则是长时段的稳定与和平。
△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
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美国学者费正清以赞赏的口气评价道:从战斗的特点看,中国的损失无疑小得多。许多印军小队在突然袭击下倒下,其余的逃走。在政治上,北京给新德里以最后的羞辱,不仅无偿归还全部东北边境特区,而且归还全部战俘以及开列出详细清单的卡车、大炮和弹药。最后的,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在同赫鲁晓夫处理古巴问题的暗中对比中,毛既不是“冒险主义”,也不是“投降主义”。他独一无二的结束战争行动的做法,排除了“帝国主义”或“修正主义”替尼赫鲁采取任何行动的可能,同时保住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阿克赛钦高原,新疆至西藏公路就从那里通过。
1962年之后,尤其是1964年中国核试验成功后,中国西南只有战声而无战事,东南美蒋只有进犯“贼心”而无“贼胆”,美国对台湾蒋介石“反攻”计划的压制更加严厉。1963年6月,蒋介石又派六批武装人员登陆,并被全歼;1965年5月和8月,国共两次海战,蒋介石除了喊喊外,再没有大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