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洪氏,源自福建莆田,自始祖洪圭开基创业至今,已有1200多年,据《洪氏族谱》记载:洪氏宗族,原出于上古勾龙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传至东汉之共普,为汉灵帝长乐从官吏,因宦官曹节残害忠良,共普为避仇而弃官归隐益水,改姓为洪。后迁居甘肃敦煌,以后又移居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头镇。
洪圭,字大丁,生于唐746年;乃唐代天宝年间中书省洪适之子,生性豁达大度,慕义好施。764年登进士,767年任工部尚书,赐朝请大夫,为官清正廉洁,秉性刚直,不畏强权,得罪朝中权臣,唐贞元七年贬任潮州刺史。便从福建莆田县涵头携家眷到潮阳歧北创村。募夫垦荒,终成巨室,富甲潮郡,为洪氏入潮始祖。
据记裁,洪大丁是灵山寺的大施主。清代郑昌时所著的《韩江闻见录》卷之一有一篇叫《高僧袖里物》,记录了洪长者(大丁)纳田灵山寺的经过:
唐贞元七年(791年),灵山禅院峻工之后,大颠带其徒众,一边修禅,一边劳动,独创了“农禅并举”的修持方式,这事感动了舍地建寺的洪大丁施主,他见寺田沿缺,有心再纳田寺中,大颠见其心诚,问道:“佛法无边,然而施主田园有畔,未知施主所纳田地多少?”洪正色说:“但随大师化度!”大颠道:“既如此,田乃天下物,也即日下之物,便以贫衲民一袖影为施主所纳福田,如何?”大丁点头称:“可”。次日署眺初现,大颠施民灵术,举袖遮阳,不想袖影竟得田千亩,大丁奇之,欣然说:“此乃禅师袖里物也。我若把田留给子孙,沿怕他们守不住,如今将之布施入寺,则可永存矣!”遂立契献田。据有关资料介绍,洪大丁还疏通练江水路,筑后溪码头,并购木船数十只,与沿江各地开展货运活动,促进潮汕经济发展。
洪大丁慷慨施田的事,历代相传,而其后裔更是秉承先祖遗志,以他为典范,诚心礼佛,乐善好施。洪奋虬是洪大丁之孙,考中进士后,曾任韶州通判。他颇具洪圭风度,不但献与灵山寺千余亩田地,还先后筑建了麒麟、潇湘、湄泥、洪使诸桥,以方便乡民;每逢饥荒之年,他还竭力救济灾民。他的玄孙洪宗启、号月山,后唐进士,任河源县令,又舍田于灵山寺至2600百多亩,祖孙三代共舍田地4600亩,人咸颂之。洪大丁及其后代在乡里前后修筑道路逾50华里,方便了当地农民的交通。
此外,洪大丁之子洪璋任藤州知州,长孙洪攀龙任封州将仕郞;次孙附凤任宣化县令,官品登仕郎;三孙奋虬中进士,任韶洲通判;四孙必达公、曹贡进士、兄弟四人同朝为官、为我族仁、义、礼、智之起派兄弟;世孙洪立官司翰林院侍讲转御史,洪遇春乡试第一(解元),也皆是洪氏后裔中佼佼之辈。
洪大丁的后代经过千余年的繁衍播迁,子孙遍及大潮汕、国内、香港、东南亚、欧美各地。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1998年3月15日,从开始筹划至复建历时近十年,宏伟壮观的洪氏祖祠在幽雅的灵山风景区壮严落成,奕叶重光庆发祥,洪族历史谱新篇;潮汕洪氏联谊总会于2004年成立,在此前后,各地在总会理事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凝聚了族心、建了祖祠、建设了配套设施、重修了祖墓、联络了族谊、组织了祭祖活动、加强了祖祠管理等,成绩显著,有目共睹,功不可没,为潮汕洪氏振兴奠下了一定的基础。
2024年4月,为重整联谊总会旗鼓,推动广大宗亲继往开来,弘扬祖德宗风,敦亲睦族,凝心聚力,振兴宗亲事业,开创大潮汕洪氏宗亲联谊新局面,建设美丽家园,和谐社会,总会成立了换届选举筹备组,理事会设常务理事,其中有:汕头片区、潮州片区、揭阳片区、汕尾 (含惠东)片区。四片区的洪氏宗祠(大宗祠、公廳、家庙)的理事长均为联谊总会的当然理事。加强基层联谊建设,四片区成立联谊支会;区县成立联谊分会;各地宗祠(大宗祠、公廳、家庙)理事会加挂洪氏联谊站牌子,人员由宗祠理事人员兼职。于2024年7月22日召开选举大会,大会产生新一届理/监事常务委员,当天召开第一次理/监事常务会并产生理/监事领导班子,注重老中青结合,逐步推荐港澳台宗亲和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华侨宗亲及国内等地宗亲进入新一届总会各层级任职,使联谊总会继续发扬壮大,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潮汕洪氏联谊总会洪春标撰写2024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