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多项咨政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研究项目150余项,承担《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编纂工作,承担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省级宣讲等工作,“亲亲石榴籽”特色育人品牌成效凸显……
走进贵州民族大学,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印象深刻。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殊荣。
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这一表彰,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作为一所民族类综合院校,贵州民族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成就卓然。在此之前,该校曾6次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表彰。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团结带领全校2万多名师生员工,坚决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命担当,把高校职能职责与服务党的民族工作深度融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表示,中心将锚定实践导向型高校智库建设目标,着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围绕理论、政策、实践不同维度,系统服务党的民族工作,在助力贵州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工作中产出一系列丰硕成果。
坚持使命所系
争做理论研究的“先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使民族工作更加突出增进共同性、更加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把民族工作推向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思想引领行动,实干彰显担当。作为民族院校,贵州民族大学因党而生、为党而立、向党而兴。获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项目150余项,在《民族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与制定地方条例、规划70余项。其中,立项《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人口流动与深度交融的动力机制研究》等5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地区国家化进程与民族交融史研究》等10余个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成为全省唯一连续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的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与时俱进成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中心现有在职在编专职人员9人,其中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另有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39人。同时,通过中心这一平台,汇聚校内外兼职专家近200人,形成一支专业、稳定的研究队伍。
中心主任由学校党委书记褚光荣担任,常务副主任由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民委首批“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郝亚明担任。中心团队紧紧围绕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教学、科研“两个阵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两个基地”的建设目标,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咨政建言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先后承担了多项中宣部、国新办、国家民委研究课题,产出一批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着力在‘建强一个中心’上下功夫。致力于打造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融科研、教学、资政、宣传、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业机构。”中心副主任肖锐说。
注重思想引领
争做丹心筑梦的“引路人”
把石榴籽带进课堂,讲述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带上三星堆的“黄金面具”、良渚的“玉琮”,讲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追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在贵州民族大学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秦博看来,这个学期开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老师讲得好,学生喜欢学,让自己更加清楚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学习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学生口中的“好老师”叫吕超,是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系主任、教授。
“教学团队在教学上持续探索、不断改革、努力创新,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型学习、文化体验、场馆教学、主题教育、课外实践等教学方式,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吕超表示,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学生教学评价结果稳定在98分以上。
学校教学团队着力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完成16讲课件制作,录制12学时教学视频,开发10个专题课;持续完善、丰富授课内容,初步建设形成了涵盖课件、图谱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团队3门课程获评省级金课,获得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民委优秀教学资源征集活动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
与此同时,贵州民族大学还承办了2024年贵州省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推广使用师资培训工作,助力全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资人才储备。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贵阳学校等中小学开展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合作,引领不同学段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
“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让我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各民族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这种交融与整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与统一性,也为我们今天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在谈到学习体会时,贵州民族大学2022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陈伊伊如是说。
贵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止在教室内。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和学校团委共同打造的“亲亲石榴籽”特色育人品牌,是该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大三学生韦平兄是贵州民族大学“石榴籽青年宣讲团”的成员,他告诉记者:“宣讲团在我心中种下的那颗‘石榴籽’,让我从‘旁观’变成‘想干’,从‘想干’变成‘参与’,从‘参与’变成‘挑大梁’,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必将终生受用。”
彰显责任担当
争做模范创建的“实干家”
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是贵州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率先在全国作出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学校将充分整合校内各学科力量,继续推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与阐释工作,主动担当作为,加大对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支持力度。”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教授表示。
在国家民委统一组织安排,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牵头下,成立了贵州省《史料汇编》编纂工作领导小组,贵州民族大学专家团队承担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编纂工作,目前编纂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完成219万余字文稿。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抓好宣讲让党的好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是关键。
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承担了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省级宣讲工作。相关负责人受邀参加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部署会并作宣讲要点讲解,并为我省赴京受表彰的29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开展行前培训。承担全省省级宣讲员的选拔、培训、监督、考核、执行等工作,在各环节严格规范流程和制定评价标准,截至目前,已组织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29场次,宣讲对象达7622余人次。
贵州民族大学还积极与各市(州)合作,协助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已与黔东南州等多地联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以专题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对基层民族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百舸争流千帆竞,长风万里启新程。面向未来,褚光荣表示,贵州民族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写实写亮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咨政服务、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等文章,为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贡献贵州民族大学力量,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彰显民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