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传统中国节:寒衣节

教育   2024-11-01 13:00   上海  


万物始藏


四时已暮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秦朝女子孟姜女,其夫杞梁被远征边塞修筑长城不得归。孟姜女心怀挂念,便千里寻夫送寒衣。不料其夫早已命丧城墙下,遂放声恸哭,哀怨不绝,致城墙崩倒,其夫骸骨顿现,孟姜女得以敛衣裹尸。小时候听此故事,将重点放在哭倒长城这一骇俗奇闻。而今再看,传说故事里原来早已暗藏一些节俗源起,像早春池塘,见花见蝶,见翩跹与涟漪,却唯独忘了春冰化水,和风复暄。




寒衣节




将寄霍嫖姚。


寒衣须及早,



传统节日的节期选定,往往倾向于选用重日,如二月二、三月三等;或是选取望日,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节期为朔日的传统节日,除却最为人熟知的春节(正月初一),唐代盛行一时的中和节(二月初一),应就是现下谈及,却已逐渐被遗忘的寒衣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又称十月朔、十月朝。如果有时间飞船,可以此时穿越到秦朝,秦人应在欢欢喜喜过新年。世界华人圈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是在西汉时,更改历法,并将岁首定在建寅月,即今时的正月而兴起的节日。在两汉前,各朝代庆祝岁首或新年的时间并不相同。而十月初一,正是秦时的岁首,秦时的新年。



(宋)李迪,《雪树寒禽图轴》局部,上海博物馆



对我国古代历法有所了解的读者应听说过《夏历》《殷历》《周历》。由于古代历法是先哲观象授时的产物,也是顺应时气,以应天道的帝王术。在夏商周的朝代更迭中,经历“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过程。是以,夏商周三代先后采用过《夏历》《殷历》《周历》等三种历法。其中,“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殷以斗建丑之月为正”“周以斗建子之月为正”(陈厚耀《春秋长历·历证》)。“斗建”是用观测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季节与月份的纪时办法。斗柄旋转一周的周期为一年,12个月,古代天文学家据此,将昏时观测的斗柄指向与以十二地支命名的赤道附近一周天十二等分的地平方位搭配,形成12个月建。将斗建与农历序数纪月的办法结合,三代的历法正朔又可概括为,夏历建寅,以今之正月为岁首;殷历建丑,以今之十二月为岁首;周历建子,以今之十一月为岁首。



(宋)马远,《晓雪山行图页》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秦灭六国后,“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成为以应天命的首要大事。又据文献记载,秦人自诩“帝颛顼之苗裔”(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秦时天文学家,在研究各类历法后,创立以颛顼命名的《颛顼历》也称《秦历》。时至今日,这种古老历法多已轶失,《颛顼历》的具体创制时间与运行规则仍无定论。不过其中关于岁首的记载,却无大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以斗建来描述则为,秦历建亥,以今之十月为岁首。岁首既定,宴享随至。而秦时的“新年”月份,按照周礼,也是天子“大饮蒸”之时。《礼记·月令》记,十月农事毕,天子常于此月与群臣共饮于太学。秦之十月,并兼两朝宴饮之喜,当是热闹非凡。可能友朋相见,还会互相祝福,共贺新年。



(元)黄公望,《快雪时晴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



随着大秦草草结束在繁刑严诛、赋敛无度之下,《颛顼历》也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史载,西汉武帝时,改用夏正,以建寅之月(今之正月)为岁首。“十月朔”虽不再被当作岁首庆贺,却开始与“授衣”之俗融合,发展出一个新的节日。《诗经·豳风·七月》载“九月授衣”。所谓授衣,即古之先民在秋冬之交向朝廷申报领取麻、褐等制寒衣的原材料;也有说法是古之官员常于九月向朝廷领取冬衣。制好寒衣后,亲朋间也常赠远方游子或边塞戍卒以寄牵挂或相思。南北朝庾信就有诗句“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咏画屏风诗》)。



(明)蓝瑛,《溪山雪霁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



秦汉以降,授衣的时间由九月转向十月。唐高祖武德元年诏,“每至十月一日,皆服缺胯袄子”(马缟《中华古今注》)。到两宋时,官方授衣之俗愈甚。《岁时广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梦粱录》则载“(十月)朔日,朝廷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在两宋朝堂授衣成为十月朔的主要活动后,民间却兴起拜祭、烧冥衣之俗。有说此俗源自孟姜女的千里送寒衣。晚唐是孟姜女故事的重要转折期。敦煌写本P.5039《孟姜女变文》在杞梁妻这个传统故事的范本上,发展出孟姜女与杞梁亡魂的对话。唐宋之交民间对孟姜女故事的演绎,虽不能作为后世寒衣节的主要源起,不过十月朔为死去亲人烧纸钱,所谓“送寒衣”,渐成风气。《东京梦华录》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析津志辑佚·岁纪》则载“是月(十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原是秦朝新年的十月朔,改头换面成为我国三大鬼节之一“寒衣节”。



(南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卷》,辽宁省博物馆






寒衣节




从此卜亲邻。


红泥炉畔酒,


设暖炉

十月孟冬,“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在两宋寒衣节形成后,人们常于十月朔开炉设火,开启古代“供暖系统”。《皇朝岁时杂记》载宫廷“自十月朔设火”;《岁时广记》则载“十月朔,人家送亲党新炭、酒肉、缣绵,新嫁女送火炉”。此外,《岁时杂记》还载“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啗,谓之煖炉”;《东京梦华录》里记“十月朔,有司进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煖炉会”。两宋十月朔,开炉设火行宴饮之乐,很难不联想到古秦人的十月新年。范成大在诗《初冬近饮酒作》里写“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古老民俗似乎并未在季节交替、朝代更迭中消亡,反而被后世万民珍重,于岁月之隙,绵延相续,温柔传承。范成大另一首诗作或许更能表述这种朴实情感,“民风古意淳”“红泥炉畔酒”(《初冬》)。



(明)刘俊,《雪夜访普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



烧寒衣

民间常将寒衣节烧送寒衣与孟姜女的故事联系。而据《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孟冬纪》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节气立冬的时间常在农历十月初。而先秦时既已有的立冬“赏死事”礼制,两汉后,随着鬼神之说盛行,在“阴安阳乐”的生死观影响下,反映在世俗,则是民众对厉鬼的逐疫或安抚。敦煌写本P.5039《孟姜女变文》里有诗句“铺尸野外断知闻,春冬镇卧黄沙里”。结合闺怨诗中,“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张籍《征妇怨》)。古代女子“造得寒衣无人送”的荒凉画面跃然纸上。而从后世对寒衣节的记载来看,“纸衣”是十月朔烧冥的主要物什,并且常仿现实衣,做五色,另附书信,如寄远游人。《帝京景物略》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 识其姓字辈行, 如寄书然”。一纸寒衣,既是生死牵念,也是未亡人的心灵慰藉。烧寒衣,在后世发展中被更简洁的“烧包袱”取代。日月流转,当人们开始忘记节俗,甚至节名都属陌生,总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看看那时的悲欢离合、相思难忘。




扩展阅读




十月地始冻。


十月水始冰,


节日是雕刻在时光上的美丽图案。那些无痕岁月,每每回望,总会在时间标尺上找出几分节庆的欢喜与惆怅。四时将暮,万物始藏。设火添衣,寒灯纸上。

《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顾颉刚(著),商务印书馆,上科大馆藏索书号:I207.7/1

《中国的天文历法》,薮内清(著),杜石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上科大馆藏索书号:P194.3/1

《秦汉史》,翦伯赞(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科大馆藏索书号:K232/5




-end-


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