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润谷、柯詠恩(AI视觉制作):
我们观察到谭老师始终致力于打破传统界限,模糊演奏者、指挥、空间和媒介之间的界限。乐团通过手机播放鸟叫声和灯光效果,仿佛重现恒河上的鸟群,而现场直播的摄像机从舞台顶部拍摄的影像与舞台现实相融合,形成现实与虚拟交织的河流。我们从中感受到白南准和约翰·凯奇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在这个舞台上,人工智能作爲新参与者,“观察”并“倾听”表演,从宏观到微观,丰富了舞台的层次。
这是一条听得见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通往未来的河流。在这条“声音之河”中,历史之声(16部微电影)和未来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空间与时间的张力。创作过程中,我们研究了每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从文字、纹样、建筑和环境中提取元素进行创作。由于各地的历史交融、文化演变,我们力求提炼出每个地方最纯粹的符号与自然元素。
我们使用Midjourney等人工智能工具在潜在空间中探索这些符号元素与舞台环境、演奏者的融合,对文字、意象和视频进行编码。借助ComfigUI的LoRA和ControlNet,微调AI生成的内容,使其符合叙事与舞台需求。在一次与谭老师讨论创作时,他提到了地铁,这让我们联想到地铁轨道如同丝绸之路上的骆驼,是现代历史的承载体。由此我们提炼了各地区的色彩,通过创意编程Touch Designer将其融入抽象化的河流与光影动态中,让光影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入各个地方聆听历史的回声。每次抵达都是一次新的感受,从心而发,因声而醉。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博士 沈伊人(采风素材记谱、排练统筹):
音乐发展至今俨然已成为一座似博尔赫斯「巴别塔图书馆」那般巨大的材料库,这其中每一种音乐创造的形式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开放的。伟大艺术家的创作研究不仅仅只是他们所采用的创作方法和最终作品的呈现,而首要为他们在找寻不同事物时的发现与组合能力,以及对材料的操弄和它们与整体结构形态间的设计处理。谭盾在《声音河流》中相继将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借由影像带到当代演奏、演唱家与听众面前,既糅合了包括视觉艺术、民族音乐在内的多样化表演传统,又充分利用了整个演出场地的戏剧性:交响乐团被摆放成河流形状、灯光与多媒体配合不同时段的音乐变幻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其兼收并蓄之处在于该作品贯彻始终的传承与创造属性。首演落幕,音河不息,正如剑桥大学音乐学教授尼古拉斯·库克(Nicolas Cook)曾提到那般:“传承,是创造我们自己遗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