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笑声代替了思考,但有人仍愿用文字用音符记录思想,在时间的碎片里拼接生活的美好。
长按保存日签,可以分享或留作纪念.
在贵州南部的山坳里,有一个叫甲壤的布依村寨,那就是我的故乡,是我成长的摇篮。这里炊烟袅袅,笑语盈盈,每个清晨和黄昏,都是一幅温馨而生动的画卷。然而,在这个被大自然拥抱的角落里,生活并不总是宁静的。一场大火如同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份宁静,也点燃了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让我带你回到那个秋天,感受那份在灰烬中重生的力量。
我们寨子的房子紧挨着,邻里之间都住得近,寨子也很大,整个寨子被分上院、中院、下院和小院四个院,共住着两百来户人家,是该区域规模最大的布依寨。房屋由于是依山而建,呈带状分布,所以被周边的人称为“甲壤长寨”。
记得那是1985年的秋天,我九岁。那年秋天特别的热,太阳烤着大地,好像要把地皮烤焦。那时候,也正值农忙收稻谷的季节,大家都忙着打米收谷,感觉到空气中都是稻香和汗水的味道,村里人都忙着盼着这一年的丰收。可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在这时候悄悄来了。
一开始,只是远远地飘来几缕青烟,但很快,火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在上院蔓延开来。因为寨子里的房子大多是木头搭的,住得又挤,火就像找到了畅通无阻的路,烧到哪里,房子就在哪里颤抖、倒塌。上院的四十多户人家一下子就没了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多年的家当和回忆被火吞了。
我亲眼目睹了这场大火,看着上院的火光冲天,大家的心里急得不得了。虽然我们下院没受灾,但上院都是我们熟悉的乡亲,他们的灾害和痛苦大家都感同身受。当时我父亲正值壮年,身体强健如虎,他组织乡亲们有序地参与救火;我母亲和其他妇女也毫不示弱,纷纷加入了这场与火魔的搏斗。
我看父亲带领着一群壮小伙子冲向了火场。甲壤四个院的年轻人自发组成几个救火队,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热浪里。有的挥舞着湿棉被,冲向火势最猛的地方,哪怕手臂被火星烫得生疼,也没有停下;有的两人一组,飞快地传递水桶,一趟又一趟,脚步匆忙但坚定,汗水湿透了衣服,却浇不灭他们帮助乡亲灭火的决心。我母亲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们也迅速行动起来,她们把棉被浸湿,准备拿去灭火。她们在浓烟中小心翼翼地穿梭,把最要紧的粮食和农具、衣物、被褥一件件抱出来,尽力抢救每一件能抢救的财物。那场面,至今回想起来都让我心潮澎湃,那是一幅由勇气和团结绘就的画面,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灾难抗争,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与此同时,年长的乡亲们也在争分夺秒地抢救家当。我看到阿伯看到邻居家的稻谷堆要被火烧了,急得不得了,冲过去,用肩膀扛起一捆又一捆还没烧着的稻谷,往安全的地方搬。他的衣服被火星烧出了洞,皮肤也被烤得通红,但他全不在意,只想多救点乡亲的心血。有位奶奶,年纪大了,走路都颤颤巍巍的,但她还是坚持帮忙,从屋里抱出了一床手工缝的棉被,那是受灾人家祖传的,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这奶奶说:“这不能烧了,这是一家人的念想。”
孩子们哪见过这种场面,大火和浓烟让他们吓得小脸煞白,小孩们眼里满是惊恐。看到上院的小伙伴们家被烧了,小孩子们小小的心里也满是担忧,拿出自己最爱的格螺(自制的木质陀螺)、拉拔叉(弹弓)、竹制水枪等玩具,跑去找受灾的小伙伴们,带着哭腔的声音说:“别难过,我们一起玩。”
我们学校那时候也差点被烧着了。我当时上小学三年级,和同学们站在操场,看着学校对面的大火,吓得不行。老师们紧紧护着我们,安慰我们:“别怕,有老师在,学校就是安全的。”在那段混乱的日子里,学校成了受灾户的避风港。老师们也组织起来为受灾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整理从废墟里抢救出来的物品。
大火过后,甲壤上院满目疮痍,残垣断壁间弥漫着悲伤和绝望。曾经的家园,只剩焦黑的断木、破碎的瓦砾,40多户人家一下子什么都没了,他们站在废墟上,眼里满是无助和迷茫。但在黑暗中,布依族人关爱乡里的美德像火把一样,迅速驱散了阴霾。
小院、中院和我们下院的乡亲没有丝毫犹豫,敞开家门,热情地迎受灾的亲人们进家。大家用温暖的话语安抚受灾者惊恐的心,让他们在灾难中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老人们让出了舒适的床铺,妇女们忙着烧水做饭,孩子们也拿出心爱的玩具,逗受灾的小伙伴开心,那一刻,整个甲壤寨不分你我,亲如一家。
政府送来了救灾物资,周边村寨也伸出援手,青壮年们自发组成志愿队伍,扛着工具、背着粮食赶来帮忙。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这份团结互助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泥瓦匠、木匠等手艺精湛的族人挑起大梁,为新屋的建造精心设计、精细施工,普通村民们也不辞辛劳,每天早早来到工地,搬运建筑材料,为工匠们打下手,哪怕双手磨出血泡,汗水湿透衣衫,也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人都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为了上院受灾户新家园的诞生倾尽全力。如今,再次走进甲壤长寨,崭新的砖制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寨子里依旧洋溢着不灭的布依风情。那场大火虽然带走了曾经的一些美好,但它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团结的力量。它像一部无声的史书,镌刻在每一个甲壤人的心中,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未来遭遇何种风雨,只要手牵手、心连心,甲壤长寨就永远是我们温暖的家。
在这个社会,这种互助的品德可不仅仅是甲壤长寨独有的珍宝,它是能点亮整个社会的火种。我们这个族群,大家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这种集体性格,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根基。当外面的世界有时被冷漠和疏离笼罩,甲壤长寨却如同一股温暖的清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性的美好与坚韧。
当我背着行囊离开家乡,踏入喧嚣的外面世界,那些灯火辉煌的都市虽繁华迷人,可我心底最怀念的,还是家乡那繁星点点的夜空下,邻里围坐一起,分享着食物与欢笑的场景,那是我魂牵梦绕的温暖,是我力量的源泉。这种精神,它跨越了地域界限,激励着每一个听闻甲壤故事的人,去拥抱身边的人,去传递善意,让互助的光芒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闪耀,让每一个角落都能因团结而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便是甲壤长寨,这个布依村寨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最好的支持是转发朋友圈-
往 期 日 签
1、如果你有自己喜欢的乐曲,认为不错的文章,觉得有启发的段子,或者有触动过你灵魂的图片、视频,请推荐给我。欢迎投稿!
2、我是软件老高,一个贵州南部的布依族人,计算机行业从业多年,七零后非典型IT男。曾经的理想和头发一样,挺多的,现在所剩无几了。虽然头顶几乎颗粒无收,却希望颅内五谷丰登…如果我们有一点点相似,可以交个朋友。如果没有那么相似,也没有关系,请关注「等我一分钟」。每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灵魂,都有处可栖!
|不识老高,买软件都是一种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