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奖看大国趋势

文摘   2024-10-15 07:00   上海  
咨询v信ashes-18内测满意度100%


徐瑾说

10月14日,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

授予达隆·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罗宾逊,“以表彰他们研究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

可以说,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没啥悬念,颁给了热门候选人。


阿西莫格鲁以前徐瑾经济人推荐很多次,比如他的《国家为何失败》。

他简直是个论文机器,高产又高质。

这次他得奖,有人就感叹,他是不是可以少写点论文。

大热门,应该很多人评论,徐瑾经济人就不参加了。


一个原因是,

我以前觉得他们框架很好,但是现在觉得没有意识形态等因素,其实是很局限的框架。

分享一个以前的评论,一看都是,十二年前的了~

一字不改,希望没有太丢人。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的第一个周日,北京下了第一场雪,中共十八大随即揭幕。

这一为期七天会议颇为引人注目,甚至日期亦一度成为中外各界的热门话题。雪在北方往往寓意丰收,这场会议能为中国及其国民带来什么?

十年过去了,中国形貌今非昔比。譬如,在代表着全国8200多万名党员出席这场盛会的2270名代表中,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党员成为主体。其中,1976年11月以后入党的1640名,占72.2%,比十七大时提高20.5个百分点,最年轻的是91年出生的奥运冠军焦刘洋。

经济仍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筹码。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超过10%,不仅GDP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收入也由1135美元上升至5432美元,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期间,即使遭遇金融危机,中国的相对经济实力仍旧不断上升。部分地依赖经济刺激,中国四年来经济平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温家宝总理近期表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经济增长并不等于长治久安。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如果继续重复以往发展模式,往往步入经济停滞甚至社会矛盾爆发的高峰期,往往无法顺利进阶年收入一万以上的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也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它往往具有增长停滞、贫富不均、腐败横行、就业困难、社会动荡等特征。

类似问题对于中国民众而言并不陌生,GDP的上升并不能保证幸福感的提升;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日渐成为有识之士的主要担忧。连续七个季度的经济萎靡,不仅使得转变发展模式的警告迫在眉睫,而民间重启全面改革的呼声四起。

吊诡的是,据说今年京城精英层最为流行的两本书,一本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另一本则是阿西莫格鲁与人合著的《国家为何失败》(Why Nations Fail)——在历史与学术之间,这两本看似天南地北的新旧读物,其实都在叩问国家转型;而中国精英们的一致趣味指向背后,或许暴露了对于未来的集体焦虑。

以托克维尔的著作为例,经济与革命的关系也曾被其细究。法国大革命之前一二十年,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甚至 “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尽管如此,蓄意追求财富的民众与日渐介入市场的政府之间,仍旧发生了最终的激烈决裂,托克维尔如此总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托克维尔观察到的“悖论”,或许有些类似经济学家诺斯对于国家的总结,“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政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如何发挥其对于经济的正面激励效应,则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制约难以驯化的权力,也就是政治学家福山所谓解决“坏皇帝”问题。

这或许是中国奇迹的悖论所在,也就是如何平衡“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中国奇迹的亮点之一在于经济繁荣,但延续中国奇迹的辉煌,答案很可能在经济之外。对于赶超经济体而言,后发优势之下即使可以模仿技术进步,却很难进一步复制制度与法治,甚至随着发展,往往难以避免后发劣势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经济领域诸多改革难以深化,往往也在于政治领域等改革未能同步。人民对改革有怎样的期待?胡德

平先生曾言“改革不可废,承诺不可弃”,而中国共产党曾经的承诺与契约,更有待于在未来通过深化改革而实现。

历史学家唐德刚曾经提出“历史三峡”之说。他认为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传统制度被迫做出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自1840年到2040年,大致要历时两百年,“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制文化的转型史,政治制度要从君主转民主,其他各种制度和风俗习惯也随之一转百转,全部转完,大致需时两百年,在这转型期中,是死人如麻、惊涛骇浪的。”

如此来看,我们所谓时代,放在大历史背景之下,或许不过一瞬,历史毕竟往往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但是反过来看,国人“毕其功于一役”的惯常思路过于激进,历史的进化本来就依赖累积而渐进的持续改进。比起改革的路径及其设计,改革的决心以及意愿更为重要。

伴随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下移,未来中国显然需要依赖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源自进一步制度改革以释放增长红利,这将是通过“历史三峡”的必然之路。 

关于徐瑾:
青年学者,FT中文网经济主编,读者微信jjr19001900
写过十来本书,最新出版货币三部曲
徐瑾私塾是我的小圈子社群,第五年招募,感兴趣扫码。
徐瑾私塾:升级思维高度,打造财富人生

内测满意度100%,咨询v信ashes-18

申请有面试与审核,非诚勿扰

徐瑾财经近期回顾
历史上最大泡沫:怎样才能享受奇迹,避免审判?
牛市与非理性繁荣
股市上涨,投资者最需要的是
为什么牛市会亏钱?
哈耶克与凯恩斯:朋友还是敌人
65岁退休:恐怕难以避免
美国大选背后的软阶层之战
👇阅读原文报名

徐瑾财经
与明白人一起成长,青年学者徐瑾发起创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