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喜欢就请点赞,转发,关注和点在看
最近网上一部刑侦剧《漂白》炒得挺火,题材跟《我是刑警》一样,都是警匪破案剧。
案件也根据真实的(杨树彬团伙杀人碎尸案)改编的悬疑剧。
够血腥,够残忍,凭着大尺度描写犯罪过程,吸引了众多眼球。
但是它的出现,并没有接力《我是刑警》的扎实,自带的口牌,为流量无所不用其极,刑警破案差点成了一部美化犯罪分子的宣传片。
其实演员阵容挺强大,但剧情实在太弱智,对于剧里呈现的刑警办案无能,和罪犯无所不能形象处理手法,让人不适。
这样的立场有问题的剧,可以下架了。太膈应人了。
对比《我是刑警》,《漂白》这部剧有哪些硬伤?
要我说,最大的硬伤是创作者忘记了作品呈现的意义是什么?
是强调罪犯杀人分尸时的嗜血痛快?满足观众猎奇要求?
还是像《我是刑警》一样,展现刑警们破案过程曲折艰辛,对罪犯罔顾无辜的痛恨,对奋斗在一线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刑警们致敬?
《漂白》干的是前面的事。
浓墨重彩地表现犯案的过程,犯罪团伙“肉联厂F4”被描绘为反侦察天才,几乎毫无破绽,智商极高,把警察玩得团团转。
甚至能完美识别所有便衣警察,次次从容脱身。
搞不清到底谁是猫,谁是老鼠。
《漂白》的碎尸案跟《我是刑警》中张克寒案类似,追踪破案时间跨度长,过程曲折,十分折磨人。
用了十一年的时间,才将四个案犯捉拿归案。
《我是刑警》中刑警在配合中也是屡次犯错,让张克寒多年流窜在外,屡屡得手。
但是剧情处理能让观众一边为一些内部互相扯皮着急上火,一边为秦川四处奔走,执着破案而同声共气。
与刑警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刑警工作的伟大。
描写张克寒犯案的镜头也不少,却没有刻意血腥。
也不会让观众跟张克寒共情,对他的犯案过程津津乐道。
可是《漂白》里却倒了个,大篇幅地描写犯罪分子神勇无比,心狠手辣和过程的血腥成了剧中的卖点。
什么锅铲姐,屠夫哥,国内汉尼拔等等,用犯罪手法开心取乐。
犯罪分子如有神助,作案天衣无缝,次次成功得手,逃脱追捕。
而办案的刑警智商不足,情绪不稳,频出昏招。让人怀疑好像是跟犯罪分子打配合的。
没有常识,故意放走犯人,所以才让案件拖了11年之久。
秦川花38集《我是刑警》中历练成长,被14集的弱智办案情节,消耗殆尽,简直侮辱警察专业性。
比如,案件的小楼只有四层,三层报案人在自家马桶发现人体组织。
那不用想,犯罪现场只能在四楼。
结果警察到现场,不封锁,也不上四楼锁定嫌疑人。
编剧反而安排犯罪分子大摇大摆又回来,从四楼拿走犯罪证据,再明目张胆下楼跟警察撞个照面,又跟散步一样,轻松地离开了。
警察破案过家家,于是就安排警察的奉献牺牲的悲壮来凑戏分。
罪犯驾着大货车在高速上狂奔,警察开小车追去撞货车,用鸡蛋碰石头主动送死。
刻意制造车祸牺牲,强行煽情。
观众的兴趣都被引到肉联厂四个罪犯身上,而刑警成了背景板,成天不是发呆就是回忆。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剧组的宣传也把犯罪分子当成重点,组团F4购买热搜。
将罪犯团体包装为“酷炫拽”的“肉联厂F4”,甚至推出“过年拍照站位模板”,
剧中的分尸、虐待等场景,毫无遮掩,表现直白,主打以刺激画面博眼球。
宣传时把“犯罪娱乐化”,根本不考虑真实案件受害者家属。
根本不管对他们内心造成二次伤害,屁股都坐歪了。
说他们是犯罪分子的共谋都不夸张。
网上已经有了未成年人以模仿肉联厂F4的图片。
而再看《我是刑警》将受害者都打码的作法,实属是出于良心,对受害者尊重。
《漂白》热衷于犯罪过程的露骨描写,还不惜花笔墨去塑造犯罪分子有人性,是个大孝子。
正是应了剧名,本剧专门为犯罪分子漂白而来的?
为犯罪行为找理由,实在令人不齿。
让人怀疑创作者的价值观编差,是不是在鼓励犯罪,让人向犯罪分子学习?
整部剧为血腥而血腥,为暴力而暴力,即没有深挖犯罪动机,也没有对警方破案中漏洞反思,反而以“悬疑”为噱头消费受害者的悲剧。
最后最不能忍的是,本剧的剧名及核心情节被指抄袭南方都市报2012年的深度报道《漂白》。
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之下,几乎照搬了原作者的创作内容,甚至连笔误也照抄不误。
改编中,把原型案件中无辜受害女性被改为“无理取闹的女乘客”,加害者动机被虚构为“原生家庭压迫”,完全没有创作底线。
要我说,这样的剧的播出是对《我是刑警》这类好的刑侦剧的亵渎。
虽然演员的演技可圈可点,但是架不住整部剧硬伤,配不上这些实力演员的演技。
豆瓣开分6.0都嫌高,只配4.5的得分。
你说呢?
END
喜欢就点赞,在看,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