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守东 来源 | 《红山晚报》2024年11月5日
人在旅途,某些去处总让人念念不忘。比如,国庆前夕到访的江口云舍,令我印象深刻且心生无穷回味。多彩贵州天造地设的清澈灵气、依山傍水的诗意栖居、黛瓦灰墙的风格唯美,让远途奔赴的同行人员皆感沉醉。
云舍,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与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做邻居。抬眼望去,四周群峰突兀,茂林修竹仿若天然屏障,为村庄笼上一层幽深的神秘感。
通往村中央的石板路旁,一溪净水奔涌而出。虽然时节逢秋,但温润气候孕育的姹紫嫣红依旧挂满枝头,大家不自觉地放缓前行脚步。
几幢老宅立于村口,斑驳着历史的沧桑。靠路边一幢旧宅,木刻楹联耐心寻味。“立马为墙驱岁月,闲门无意锁乾坤”,诠释屋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沿光光的石板路直行,古屋院落逐渐多了起来,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水岸荷叶田田,游鱼忽隐忽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都敞开心扉,吸引蜂蝶也诱惑游人。最多见的是颜色各异的三角梅,大簇大簇地伏在围栏墙头或院落花架上。
一步步向前,顿觉眼前豁然开朗。林荫深处村庄不大,静卧着一个原生态的古寨村落。村落极具传统特色,多为四合院,由正屋、偏屋、木楼和朝门组成。建筑风格虽有差别,但皆古香古色,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溪边古柳低垂长椅横卧,戏水凫鸭处乱不惊。三五农妇正捣衣洗菜,情不自禁联想到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
这情景,仿佛时空穿越,恍若回到了宁静致远的年代,让我与深埋脑海的童年记忆再度相逢。记得那时,土地温软溪水自流,似乎门前道路经重力一压都能涔涔沁出水来,如今老家河流经常处于断流状态。所以,来到这里,会觉得格外亲切。
记得初中时候,被一篇《桃花源记》深深打动。鸡犬相闻的恬淡、设酒杀鸡的诚恳、落英缤纷的质朴,之所以那样的令人难忘,多因与童年内心的现实和情感皆有共鸣。如今的云舍,演绎着历史和现代、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看得见未来。尽管那里游人如织,却看不到半点商业侵扰的痕迹,给人一种闲适、质朴、宁静和诗意的美感,不仅让人眼睛陶醉,更让心灵陶醉。
倾心若初见,思量已故交。到云舍,虽只是匆匆邂逅,却给了我一见如故般的温暖和一见钟情般的眷恋。就如陶渊明笔端的桃花,直到今天依然色彩缤纷,等待有缘人在岁月长河一朵朵采摘。
作者 杨守东 赤峰市宁城县人。作品散见于《红山晚报》《赤峰日报》等。
作者 | 杨守东 来源 | 《红山晚报》2024年11月5日 人在旅途,某些去处总让人念念不忘。比如,国庆前夕到访的江口云舍,令我印象深刻且心生无穷回味。多彩贵州天造地设的清澈灵气、依山傍水的诗意栖居、黛瓦灰墙的风格唯美,让远途奔赴的同行人员皆感沉醉。
云舍,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与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做邻居。抬眼望去,四周群峰突兀,茂林修竹仿若天然屏障,为村庄笼上一层幽深的神秘感。
通往村中央的石板路旁,一溪净水奔涌而出。虽然时节逢秋,但温润气候孕育的姹紫嫣红依旧挂满枝头,大家不自觉地放缓前行脚步。
几幢老宅立于村口,斑驳着历史的沧桑。靠路边一幢旧宅,木刻楹联耐心寻味。“立马为墙驱岁月,闲门无意锁乾坤”,诠释屋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沿光光的石板路直行,古屋院落逐渐多了起来,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水岸荷叶田田,游鱼忽隐忽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都敞开心扉,吸引蜂蝶也诱惑游人。最多见的是颜色各异的三角梅,大簇大簇地伏在围栏墙头或院落花架上。
一步步向前,顿觉眼前豁然开朗。林荫深处村庄不大,静卧着一个原生态的古寨村落。村落极具传统特色,多为四合院,由正屋、偏屋、木楼和朝门组成。建筑风格虽有差别,但皆古香古色,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溪边古柳低垂长椅横卧,戏水凫鸭处乱不惊。三五农妇正捣衣洗菜,情不自禁联想到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
这情景,仿佛时空穿越,恍若回到了宁静致远的年代,让我与深埋脑海的童年记忆再度相逢。记得那时,土地温软溪水自流,似乎门前道路经重力一压都能涔涔沁出水来,如今老家河流经常处于断流状态。所以,来到这里,会觉得格外亲切。
记得初中时候,被一篇《桃花源记》深深打动。鸡犬相闻的恬淡、设酒杀鸡的诚恳、落英缤纷的质朴,之所以那样的令人难忘,多因与童年内心的现实和情感皆有共鸣。如今的云舍,演绎着历史和现代、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看得见未来。尽管那里游人如织,却看不到半点商业侵扰的痕迹,给人一种闲适、质朴、宁静和诗意的美感,不仅让人眼睛陶醉,更让心灵陶醉。
倾心若初见,思量已故交。到云舍,虽只是匆匆邂逅,却给了我一见如故般的温暖和一见钟情般的眷恋。就如陶渊明笔端的桃花,直到今天依然色彩缤纷,等待有缘人在岁月长河一朵朵采摘。
作者 杨守东 赤峰市宁城县人。作品散见于《红山晚报》《赤峰日报》等。
杨守东 赤峰市宁城县人。作品散见于《红山晚报》《赤峰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