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曾再次向媒体通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考古成果——多项考古项目都获得了重大进展。
其中,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遗址,从出现在世人面前开始,就被誉为“石破天惊”的发现,更是在2021年被列为“世界十大考古(2010-2020)”之一。
【石峁遗址】
而除了石峁遗址,黄土高原的地底下还有更让人震惊的是——这里还有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生活痕迹!
这个位于蓝田县上陈村的遗址,更是直接改写了人类起源和迁徙的历史,成为了除非洲以外,人类最早的活动地点。
黄土高坡下的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朝早期的遗存,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而它所在的黄土高原是季风区和干旱区的缓冲地带,在很早以前就具有了文明诞生、兴起的优势。
黄土高原一带的林木比较稀疏,地面开阔,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生产空间。
并且开阔的视野也为人类规避了许多隐藏的危险。就这样,一个具有文明的群落在这里诞生的,并在岁月流逝后,留下了石峁遗址。
早在1958年,我国的考古学者,就已经关注到了石峁遗址的情况。
1976年,石峁遗址就被证实为一处石砌城址,分为“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内城城墙残余的墙体长度达到2000米,总面积约为235万平方米;外城的城墙残留长度为2840米,面积约为425万平方米。
石峁遗址的规模之宏达,远超同时代发现的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等史前城址。
而在石峁遗址考古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丝织品、石雕,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的一尊4000年前大型陶鹰,和一件同时期的大型人面石雕。
【石峁遗址的陶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动物头骨和碳化的木头在遗址中被发现。
【石峁遗址出土鳄鱼板骨】
而是从这座城址现存的城墙来看,外城东门有着非常复杂的防御体系,U型石墙、瓮城结构等,无一不透露着四千年前在此居住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城市防御布局的能力,并拥有了较为完整的文明体系。
【石峁遗址的石砌院落】
而石峁遗址也被中国文明溯源工程称为“中国文明前遗址”。
黄土下的古人类
如果说石峁遗址代表的是中国文明的起步,那“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就代表着人类的起源。
这个项目的研究是在中国科学院的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牵头下完成的。
2001年到2008年期间,项目负责人朱照宇带领研究团队和国外数家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组成的科研团队一起,对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蓝田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
【朱照宇博士】
在此过程中,他们首次在黄土层中找到了来自212万年前的古人类石器!
在此之前,世界普遍认为,除了非洲以外,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地点应该是的格鲁吉亚,因为当地出土的德马尼西石器距今已经185万年。
但是黄土高原的发现,推翻了这样观点——蓝田上陈村出土的古人类旧石器,成为了比之早27万年的最古老人类活动地点之一。
【上陈遗址旧石器】
而公王岭出土的直立人头盖骨,重新经过更为精密的测定,其历史年龄也从115万年前改为了163万年前。
这同样也是除了非洲以外,出土的最古老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同时也代表着160万年前,直立人就已经在东亚大陆频繁活动了。
这些都意味着,早期人类起源、扩散和迁徙的历史也从此改变。
除此之外,考古研究团队还在蓝田上陈村陆续发现了45万年到212万年之间的旧石器层,且多达23层——这是人类一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留下的痕迹。
【蓝田上陈旧石器层】
而这次的考古,也是目前在世界上独有的长尺度、多阶段、高频率的项目,不仅对中国的研究古人类生存环境演化有重大的意义,更对世界研究“古全球变化”中的“古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高分辨率演化序列”,提供了更多思路。
总结
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坡不仅仅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是世界发展中国能重要的一环。
【蓝田县上陈旧石器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景观】
现在,黄土高坡上的科研、考古工作还在继续,还有太多的谜团尘封在黄土之下,等待人们一一探寻。
不知道在未来,黄土高原又会给予我们怎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