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晚报 | 山中记

文摘   2024-11-21 09:00   内蒙古  


作者 | 张继平‍‍‍‍‍‍‍
来源 | 《红山晚报》2024年11月19日


李涉曾吟:“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想来,闲暇归山、无事林泉这般举动,自古便存。趁着秋意尚留,冬意未浓之时,约上三五好友,驱车上山,作半日短游。虽不能如古人那般流觞曲水,但也足以畅叙幽情。

沿着马鞍山的山路曲折而上,只见草木枯萎,黄叶遍地。举目四顾,天朗气清里,更增几分萧索之意。然而好友相伴在侧,久积于心中的烦闷之气,在闲聊漫谈之间消散殆尽。行至半山腰的停车区域,我们下车漫步,脚下落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从中古时期流传而来的悠悠旧事。清风徐徐吹来,水波平静未起。古人智水仁山,不单是追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遁世之愿,更是要从这众多的山川秀水之中,探寻短暂人生的真谛。此乃中国文化最为令人沉醉的魅力所在,务虚却不舍实,求真却不较真。与西方哲学中锱铢必较、分毫不差的思想相较,恰似山谷的迷雾与高空的深蓝,虽本质同源,然而清浊分明。


因而,悠游林泉、酬唱应答的传统,从流觞曲水演变为烧烤野营,形式虽有变化,精神却始终如一。只因入山之人与山外之人,都经历着来时脚步沉重,归去身心轻盈的转变。当我仰望那雾霭沉沉的山峰时,真切地领略到望峰息心、心随境转的奇妙。


友人的一声轻声呼唤,将沉浸于万千思绪之中的我拉回现实。跟随友人的脚步,行至山林深处,一座道观赫然呈现眼前。道观匾额上书“三德观”,想必是取自道教教义中的道德、阴德、玄德之意。本欲推门拜访,怎奈日暮西斜,观门紧闭。我们只好于观外的石桌石凳处休憩,落日的余晖与观门的红色相互交织,洒落在无边的静谧之中。朋友们围坐于此,谈笑风生。有人慨叹时光匆匆,有人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有人展望未来的梦想。此时此刻,以山为幕,以风为曲,恰似魏晋名士,感生命之短促,叹凋零之无常。


继续向上攀登,视野逐渐开阔。远处山峦起伏绵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幅水墨长卷。山下村庄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人间的每一缕寻常烟火,在此刻,皆如天籁之音,抚慰着我们干涸的心灵。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夜色悄然笼罩四周,我们只得恋恋不舍地起身返程。下山途中,隐约听见山涧清泉流过石头的潺潺之声,朋友与我玩笑道:“你看这泉水,似乎也在挽留我们,一路跟随,恰似依依不舍的多年老友。”闻此,众人皆笑,笑声在这山间回荡,为这寂静的夜增添了几分生气。


回望这山中景色,心中满是不舍与留恋。这半日的山中时光,仿佛是一场与尘世隔绝的梦,让人心生眷恋。车在山路上颠簸,思绪却仍停留在那山、那水、那道观、那与友人的欢声笑语中。


到家时,城市的喧嚣汹涌而来,心中却还留存着山中的宁静。躺在床上,闭上双眼,那山峦、那炊烟、那潺潺的泉水仿佛又在眼前浮现。我时常觉得,人应当将灵魂放逐于自然之中,使其完全独立于蝇营狗苟的肉体,而这一趟山中之行,虽短暂,却更让我觉得,在力所能及的时间里,这样的小坐,这样漫无目的做个山中闲人,恰恰是“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最佳写照。


作者

张继平 赤峰市人,已有多篇作品见于《红山晚报》等媒体。


写手
最靠谱的征文投稿信息都在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