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数据科学中心叶澄海研究论坛第四十讲在明德国际楼40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讲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周礼为主讲,他报告的主题为《Becoming Urban: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Urban Citizenship in China》。本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数据科学中心副主任张扬老师主持,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胡悦老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郭凤林老师进行评议,校内外师生约20人参加了活动。
周礼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重点关注中国的户口改革是否促进了城市合法性,以及其对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认同和户籍公平感的影响。在回顾既有文献的基础上,他基于城市公民权视角提出了四项正反向研究假设,进而分析户口改革对城市新公民身份认同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讨论了获得城市户口对公共服务满意度、户籍公平感、社区信任以及政府评价的影响。
在评议环节,郭老师认为本篇文章行文流畅、可读性强,同时也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在文献综述上,可以引入更具影响力的文献,将“获得公民身份之后”的问题放入更广泛的文献背景中讨论,以增强与现有研究的对话性;在理论分析上,建议区分滞后管理的问题和控制意愿的问题,在理论部分着重对户籍制度而非分类控制进行讨论,由大到小、层层聚焦;在内容上,建议补充对中国户籍制度发展历程的介绍,增加对户口类型转换的描述性分析,更详细地呈现参与户口转换的人群特征。此外,老师也在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使用、论文的政治学意义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胡悦老师对本文的写作规范性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也肯定了正反向假设的思维。进而,胡老师提出了几项改进建议:在问题意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探讨户籍问题的政治学价值,并回答这一探讨在当前背景下为何重要、有何意义,进而提升文章的理论对话层次;在研究方法上,双重差分(DID)方法的使用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提高方法应用的准确性;在研究假设上,老师提醒户口制度所指向的公民权问题具有替代性可能,建议使用更多文献数据进行支撑。此外,老师也在数据控制和方法操作上给出了具体建议。
周礼为对各位老师的评议逐一进行了回应,并感谢评议老师的意见和同学的积极参与,以及师生对研究的持续关注。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叶澄海研究论坛。
编辑 | 叶澄海系列学术活动工作组 牛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