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风正劲 勇立潮头破浪行——浙江省舟山市渔业现代化展新篇

民生   2024-12-03 19:58   北京  
浙江舟山龙湾渔业码头上,带有“满载而归”字样的旗帜在一条条整治船、引领船上迎风招展。船舱内部,经过防水、防火处理的甲板和墙面焕然一新,卫生间、厨房、阅览区一应俱全。

舟山国际水产城里,南太平洋捕捞的大目鱼经过超低温冷链技术保鲜,直达消费者的餐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排起长队,争享冷链技术下保存的“第一口鲜”。

舟山市樟州渔村小兰头沙滩旁,一幢幢民宿面朝大海,彰显着“渔文旅”三产融合的新面貌。传统渔村转型升级,转业渔民“洗脚上岸”,致富有了新路子。

浙江舟山,这颗东海之上的璀璨明珠,被誉为“祖国渔都”,是我国著名的渔场和海洋渔业的重要基地。渔业、渔区、渔民的新变化、新成就,不仅展现了舟山市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也是浙江省借鉴陆上“千万工程”成功经验,推动“千万工程”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具体写照。

千船引领 万船整治

海上“千万工程”行稳致远

近日,全国推进渔业现代化部署会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举行,旨在借鉴“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探索渔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有效措施,提升渔业产业和治理水平,全面振兴渔区乡村。

选择在舟山市普陀区召开此次会议,寓意深远。舟山作为中国渔业的重要窗口,早在2021年,便率先启动了“千船引领、万船整治”的海上“千万工程”。三年过去,海上“千万工程”成效显著,渔船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

“改造以前,舱室比较阴暗狭窄,墙上还有发黑的油点子,地上也到处都是电线。现在的话,环境可好太多了。”在普陀区龙湾渔业码头,今年刚完成船体改造的“船老大”史继钢感慨道。

像这样的改造,不是个例。自海上“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普陀区共完成275艘引领渔船建设和1083艘渔船整治,浙江省则建成了1000多艘引领船,整治了1万多艘渔船。这些改造不仅包括船体外部的修补和电缆线路的重新规划,还包括船名号、载重线等标识的统一规范,提升了渔船的辨识度和外部美观度。

带有“满载而归”字样的旗帜在整治船上迎风飘扬

船员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全面优化,配备了热水器、空调、电视等生活设施,床铺、衣柜经过打磨刷漆,焕然一新的同时还防火防潮。“以前在船上洗热水澡,船员想都不敢想,现在也都实现了。”史继钢说,“改造以后,我们船员上船工作心情都好了,家里人也更放心。”如今,船员们在茫茫大海上也能过上“宾馆式”的生活。

作为一艘起示范引领作用的船只,“内外兼修”是基本功,不仅要面上美观,底子更得安全扎实。在浙江,“安全、环保、智慧、美观、舒适、生态”是打造引领渔船的基本要求,其中“安全”始终被放在首位。“要让渔民获得安全感、幸福感,不仅要解决海上生产生活环境差的问题,还要解决渔业船舶本质安全水平低的问题。”舟山市普陀区海洋行政执法中队副中队沈鑫在介绍引领船浙普渔运68333时强调。

进入浙普渔运68333的驾驶室,一眼望去,重新铺设的墙面、吊顶和地板干净明亮,集成式驾控台和嵌入式仪表设计简洁,新增的盲区监控摄像头和独立瞭望处拓宽了视野。“驾控台的设置布局不仅防风浪,还便于船长查看前方情况,大大提高了航行安全。”沈鑫介绍。经过一系列整治和改造,2024年普陀区渔业领域安全事故数较2021年下降50%,渔业生产总值较2021年上升12.4%。

渔业向“新” 产业提“质”

新质生产力助力渔业现代化

绵长的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便形成了素有“东海鱼仓”美誉的浙江舟山。舟山不仅拥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和海产品集散地、世界三大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渔港,全国最大的原产地鱼类批发市场——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也坐落于此。

作为“中国第一鱼市”,舟山国际水产城年交易各类水产品30万吨以上,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可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为全国老百姓送上“第一口鲜”,这背后的底气来自哪里?答案就是渔业生产中的新质生产力。

“这条大目是用超低温冷链技术从南太平洋运回来的,也是我们自己钓、自己运、自己加工的。你看,这鱼肉解冻到这个程度口感就是最好的。”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的工作人员在一排深浅不一的红色鱼肉中,指着一盘微微暗红的鱼肉说,这项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锁住水产品的营养和鲜味,让舟山的水产品以最佳状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为了确保美味能够迅速送达全国各地,普陀区还以舟山国际水产城冷链物流园区为核心,投资约15亿元建设了一个集冷链仓储、物流服务、水产品交易和海鲜新零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水产品资源集聚中心,确保水产品新鲜直达。

与此同时,在技术赋能下,一盏聚光灯、一部手机、一位带货主播,舟山的鱼货便能登上数字化的“大船”,从海岸线顺着网线,驶向千家万户。

“现在在直播的是咱们舟山渔夫海货公司,他们主要在线上销售舟山高端海鲜,自2015年成立以来,营业额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每天通过线上渠道能销售500至1000单。”在舟山国际水产城的“一条鱼”直播共富工坊里,舟山国际水产城的相关负责人指着一家正在直播的店家介绍。

舟山国际水产城里正在直播的商家

除了舟山渔夫海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外,工坊还有27家水产电商企业,联动相关渔船100余艘,年直播将近9000场,年交易额可达8亿元,带动了2000余人就业。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渔业现代化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助力。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舟山市的传统渔业正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例如,舟山“数字渔港”项目利用云计算、数据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不仅提升了码头作业效率,还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为水产城的600多家批发商和超过2万名从业人员提供了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远洋云”供应链服务平台接入“浙农云仓”智慧冷链系统,通过线上交易、结算和供应链融资等手段,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此外,舟山市还积极推进水产种业强基工程,支持育种育苗科创中心的建设,致力于突破种业工程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构建起海洋生物新种质创制和养殖新品种改良的技术体系。

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渔业的生产效率,也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这些新质生产力的注入,舟山市的渔业现代化进程得到了显著加速,为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渔村美丽 渔民富裕

渔业现代化成果惠及万家

蔚蓝的大海,带给舟山的不仅是一座“蓝色粮仓”,还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岛东端,一个名叫樟州的小渔村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外界的关注。借力朱家尖旅游金三角的区位优势,靠海吃海,以渔业为传统产业的樟州,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最早的时候舟山以传统渔民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渔业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为了承接转产渔民,樟州开始进行转型。”樟州村街道党工委委员俞高峰介绍。如今,樟州在渔家乐、休闲渔船等休闲渔业方面做足了文章,走出了一条传统渔村向现代渔村发展的新路子。

小渔村要吸引游客来,来了又要留得下,干净卫生是基础。“为了美化渔村环境,我们樟州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了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樟州街道综合指挥室的张科璐介绍。经过“三大革命”,樟州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村内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100%,生活污水纳管率达到90%以上。

漳州村干净整洁的庭院

在“三大革命”的基础上,樟州进一步对村容村貌进行“微整形”,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了“三微”项目,对历史文化村落进行保护更新、提升渔村基础设施、美化渔村环境。通过“三微”项目,樟州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了切切实实的“民生福利”。

在樟州的“后花园”——小兰头沙滩旁,矗立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民宿,通过深耕“民宿+文化”“民宿+海钓”“民宿+亲子”等模式,小兰头在现有中低端民宿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引入市外高端民宿品牌,形成了特色民宿聚落,发挥出聚集效应。

小兰头沙滩的海街11号民宿成热门打卡点

“小兰头沙滩主要以高端民宿为主,27家精品民宿平均每家年利润能有40万左右呢!”樟州村街道党工委委员俞高峰兴奋地说。

而作为小兰头最早一批开办民宿的本地人,迷屿海民宿的老板娘张馨予见证了这里的巨大变化:“最初这片沙滩只有我们一家民宿,如今基础设施完善,客流量激增,民宿数量也随之增多。”

渔家乐和休闲渔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樟州村的7艘休闲渔船和22艘海钓艇在2023年为村里带来了超过200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同时,50余家风格各异的民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又创造了4000余万元收入。这一年,樟州村的人均收入突破了8万元大关,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170余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樟州村在渔业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也是村民生活改善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生动写照。



来源:微观三农
记者:王婷婷
编辑:蔡薇萍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