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凛冽的寒风中,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大如年,人生小团圆,冬至,这个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情与思念的时刻,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特别策划了“情暖冬至,饺香校园”包饺子活动,旨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12月21日上午,师生们怀着期待的心情,纷纷来到学校食堂,准备参与到这场别开生面的包饺子活动中来。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学校提前进行了周密的筹备工作,食堂工作人员早早地准备好了新鲜的食材和包饺子所需的器具。荤素搭配的馅料,营养丰富,令人垂涎欲滴。
活动现场,同学们在老师、食堂工作人员、家长代表的指导下,有的的负责揉面揪面团,有的负责擀皮,有的负责包饺子。面粉精细,面团筋道,一张张饺子皮如雪花般飘落。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拿起饺子皮,放进馅料,对齐捏边,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饺子便在大家的巧手中诞生了。这些饺子蕴含着一高人的感动与温暖,承载着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在包饺子过程中,师生们交流着各自的心得,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整个食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经过共同努力,“劳动成果”一盘盘饺子呈现在大家面前。看着这些凝聚着师生们辛勤汗水的饺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在食堂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饺子被迅速下锅煮熟。不一会儿,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就端上了餐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感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这饺子真香啊!”一位同学边吃边说,“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包饺子,感觉特别有意义。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感觉味道都不一样了,饺子和肉片汤都是免费的还管饱,感谢学校的温暖。”另一位同学则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包饺子,还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分享成果的感觉真好!”
冬至的饺子,不仅是一份美食的盛宴,更是一份情感的传递。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师生们用双手包出了温暖与幸福,用饺子连接了彼此的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温暖与幸福将继续伴随着他们前行,成为他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平顶山市一高一直秉持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冬至包饺子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独特魅力,更是一次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自己动手包饺子,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图文:吕翅飞
审核:张彦彪
审发:郭焕涛
2024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