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最佳摄影作品分享
香河县老促会一行四人由副会长王新同志带队来到东梨园村——香河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村,走访香河县第一个农村党员于德恒的儿子于广银同志,听他讲述那过去的故事,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段峥嵘的岁月。
摄影周景峰
火柴最初称“洋火”,老北京叫“取灯儿”,清时通州还有村名曰“取灯庄”。是像食盐一样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有烟民至今仍爱不释手;通州火花收藏家赵胜收藏中外火花25万余枚;在改革开放前“大锅饭”时期,域内某村也曾自我调侃为“一盒火柴队”,意思是太穷了,一个大男劳动力,出工一天,仅有三分钱工资。时火柴也曾“凭证供应”,老年人也记得“小灰换洋火”(灶膛里草木灰换火柴)吆喝声。北京的火柴生产,是有“御批”光环的。“戊戌变法”后,清政府设立了农工商部。南方学子张新吾(1879.2.14——1976.9.13)就读在坐落天津的燕京大学。后公费留学日本攻读化学,光绪三十年(1904)毕业后回国,在农工商部任主事。在部内(用牙签做火柴棒)试验成功后,建议在北京招商办火柴厂,获得部议通过。(张新吾先生还与吴蕴初、范旭东等几位先生创办中华化学会,历任九届会长。民国初期在农商部任职期间,主持筹建官龙烟铁矿及附设石景山炼钢厂,即现“首钢”前身,任总经理,后因军阀混战而关闭。抗战胜利后,为之点火开炉。60年代初,张先生退休后加入“民革”,晚年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哲学,著有《三极论》)。职商温祖筠得到张新吾试验成果,鉴于商机,以“立业以保权利而兴商业事”及“上海汉口天津各阜有富商设立公司以抵制洋货京师都会之地销广用宏乃独无之”为由,奏请光绪皇帝,办民族的火柴厂,得到奏准。在崇文门外后池1号(今后池西街34号)创办了“京师丹凤火柴有限公司”,使用“丹凤”作为商标。占地30余亩,生产所用的机器、原料从日本购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投产,日产火柴20箱,并于当年农历五月初六日举行了开办仪式。当时,生产火柴除旋片、切梗、排梗和卸梗几个工序采用机器外,其余工序如锯木、晒梗、运梗、沾油、沾药、烘干、糊盒、装盒、包封装箱等都是手工。即便是使用机器的工序,也多是靠人力驱动,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1908年,曾御批丹凤火柴厂的光绪帝驾崩,温祖筠也消踪匿迹。后来从档案中查到,自光绪三十年到宣统三年七年间,他共上书七十三份奏折,交光绪帝御批。从选址、进料、办理护照,到货运线路,再到前门火车站如何报关安检;还有,关于火柴原料哪些是禁运的,应注意防火隐患等等,均有详细说明。1918年,丹凤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华昌火柴公司合并,成立丹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原丹凤称为“京厂”,华昌称为“津厂”,总部设在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接管了丹华火柴公司北平厂(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厂名也为“丹华火柴公司北平厂”),实行公私合营,改叫“丹华火柴厂”。1951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从生产发展和市民生活等多方面考虑,决定将易燃品生产迁往边郊择地重建,火柴厂迁建至永定门外安乐林南里11号(现沙子口路76号),占地100亩。1953年改称“北京市火柴厂”,有员工1000多名。一根火柴从原料到成品共经过32到工序,当时一盒定价2分钱。企业生产能力为每年40万件,每件100包,每包10盒。1956年,厚生火柴厂并入,成了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火柴厂。(厚生火柴厂创办人张厚庵。1935年3月投产,1937——1945日本人控制火柴生产,生产时断时续,1946年恢复生产。年产量2万箱,万件,每箱240包,每包10小盒。)“北京市火柴厂”是全国重点企业,生产的火柴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承担出口援外任务。20世纪90年代,北京提出了首都经济的发展理念,强调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大力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全面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城市发展深刻转型,促进首都功能实现新的提升。市政府提出了实施“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同时随着打火机的普及使用,全世界的火柴工业越来越不景气。北京火柴厂也于1992年停产。可当时多数人生活中还离不开火柴,停产不合时宜。在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中,通县卫星城定位为京东工业基地,为主要承接市区转产工业。市政府决定北京火柴厂搬迁通县,落户于次渠镇(2001年11月并入台湖镇)高古庄村。北京火柴厂的这次搬迁与“企业转制”同时进行,即原国营性质企业,转换成“国营与乡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根据有关规定,次渠工业公司(高古庄)为甲方,原北京火柴厂为乙方。合同规定:甲方:提供厂房、仓库、土地、部分维修设备及水、电、气等;乙方:提供生产设备、维修设备、生产技术流程。搬迁后厂名为“高古庄北京火柴厂”。依双方投资额初步评估结果:甲方占58%的股份;乙方占42%股份。对日后规模扩大双方投资,规定为再次评估确认。1993年8月18日,新厂完成注册,注册资金人民币500万元,正式员工190名。同日“北京火柴厂搬迁暨企业转制协议”签署仪式在当时通县艺海公司正艺园举行,市委、市政府、一轻局,通县县委、县政府、次渠镇及高古庄村的主要领导参加签字仪式。根据搬迁转制协议,新建火柴厂领导班子甲乙由双方组成。厂长由高古庄村社长边文忠兼任,与北京火柴厂一名原厂长和十几名技术师傅组建成领导核心。高古庄村对原印刷厂闲置厂房进行彻底改造,作为火柴厂厂房。根据火柴生产的流程,分为四个车间:铣木车间、蘸药车间、装盒打包车间和糊盒插盒车间。同年12月28日,北京市第一轻工业总公司以京一轻(93)规字第662号文件转发《关于撤销北京火柴厂建制的通知》:原北京火柴厂正式更名为“北京市通县次渠镇高古庄北京火柴厂”。一年后,新厂完成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交接。老厂长当上顾问;车间主任大多由本村人担任;技术工人在火柴厂师傅言传身教中掌握技术独当一面。原来务农的农民当上了工人,全村有200多人在厂里上班。有的小孩妈当上了车间主任;不少残疾人都在厂里得到了安置;家里闲散的人也可以到厂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甚至不少周边村庄的人也到这里找到了工作。1995年,火柴厂生产的普通火柴已供不应求,很少有库存。又开发了高档火柴车间,专门供应宾馆、饭店和国家机关。1996年总产值达980余万元。北京火柴厂搬迁到高古庄,是实行“退二进三、优二兴三”的第一个项目,成功带动了一批转产企业搬出市区,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领头羊,北京电视台前来做专题采访,制作了专辑,“北京火柴厂现在何方”的专题节目,在新闻中播出后,反响强烈,轰动效应明显。2000年以后,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火柴亦为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取代。高级火柴也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和用户。火柴厂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小,盈利空间逐步缩小。2004年,火柴必需的原料氯化钾(高危险用料),必须由国防科工委备案,由13处批准,两证齐全才能供料。2007年,进杆组装需外送,成本继续加大。2017年8月,“御批火柴”及其后代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结束了在高各庄24年的光荣历程。遗憾的是,北京火柴没有象“泊头火柴”一样,成功申遗。马老师近照
作者简介:马景良,男,通州区潞城镇人。通州区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协会会员。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近年参与巜潞城镇志》巜智临潞城》巜乐和台湖》等文史书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