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真实事件中的生存法则
8 月份火遍全网的姜萍,后面不知道怎么地,就销声匿迹了,网上大量的消息都被删得一干二净。
终于,8 月 95 日,有说法了。
姜萍一个小小的中专生,有什么本事能闹出来这么大风头?
究竟是偶然的天才,还是精心策划的炒作?这场舆论狂欢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1
阿里巴巴在此次竞赛中显然有着炒作的嫌疑。
成绩公布的同时,他们发布了一段精心制作的宣传视频,似乎是在为姜萍的成功进行全方位的包装。甚至,所谓的姜萍“定妆照”都流出来了。
这样的做法让人不得不怀疑,难道这场竞赛的初衷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吗?
当时阿里巴巴靠炒作姜萍赚足了名声,还顺带冲击了一波我国教育体制,更割裂了性别、学历、城乡矛盾,现在总不能就这样“轻轻放下”吧?
回顾往年,阿里巴巴通过推出一些“反差感”选手来博取关注,比如快递小哥参赛的事件,已经让人对其竞赛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
而这次48小时的线上开卷形式,更是让人对比赛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难道这样的竞赛还能被视为真正的选拔吗?这种炒作难道不是对参与者和观众的极大不尊重吗?
2
与此同时,官方媒体也迅速加入了这场舆论的狂欢中。
央视等权威媒体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便紧急跟进,利用性别、学历等社会热点来提升话题的热度。
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夸大了竞赛的含金量,还误导了公众的认知。随着事件的热度逐渐降低,这些媒体又迅速抽身,仿佛从未参与过这场争论。
不是针对姜萍本人,而是针对幕后的舆论推手——阿里巴巴、达摩院、官方媒体、社交平台等等。
姜萍事件没有结果,就意味着一些特权团体,可以嘲弄所有人、撕裂整个社会,最后全身而退没有任何代价。
难道某些老爷们,早就习惯了拉了不冲?
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在利用公众的关注来获取流量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是否还在为公众服务,还是在追逐流量而不择手段?这种现象真的是在为社会正义发声吗?
凭什么一个普通人哪怕是说西安要下雪,都会被抓起来;而阿里等大佬们,把大家都当成傻子,凭空造了这么大一个神,洒下弥天大谎之后还能全身而退?是因为你姓阿,还是姓赵?
捧红姜萍的是阿里巴巴和国社央媒,它们反过来也吃足了流量、赚足了名声,那么他们就必须要为这件事情善后,把该有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来,不能当观众为他们这些破烂事擦屁股。
“姜萍事件”——或者叫“阿里数学竞赛事件”不了了之,是对所有人的嘲弄。真的,当年宗教都没有这么厉害。
3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场事件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造成了怎样的冲击。
企业主办的竞赛如果开了特招的口子,必然会对教育的公平性造成极大的伤害。
虽然一些名校在公众的压力下未轻易妥协,但这样的情况仍然令人担忧。
教育的选拔制度本应是稳定的,难道不应该因为个别事件而受到挑战吗?
这样的现象难道不是在为未来的教育公平埋下隐患吗?我们真的能容忍这样的不公正存在吗?
最后,阿里巴巴及其他相关方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给出一个合理的交代。
他们应该披露更多信息,澄清事件的真相,而媒体也应继续进行深度报道,保持对事件的关注。
公众不应被轻易愚弄,追求透明和公正的处理结果是每个人的权利。
难道我们应该坐视这些不公正的现象继续蔓延吗?谁享受了流量,谁就应当承担起澄清真相的责任,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一个那么大的企业,居然也用这样毫无底线的欺诈手段来忽悠民众,把人民群众当傻子,认为人民群众只有8秒记忆,把人民群众玩弄一番、割裂一番、调戏一番之后,全然当做无事发生过,最后呼吁一下“保护未成年人”就过去了。
如果你当时也觉得这个神造得好,你现在还愿意当这样的傻子吗?
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