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单原子M–N–C催化剂上过硫酸盐活化的关键因素:密度泛函理论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研究

文摘   2024-10-28 10:10   新加坡  
点击订阅公众号 | 前沿学术成果每日更新

第一作者:Yun Sun

通讯作者:Zhimin Ao

DOIhttps://doi-org.remotexs.ntu.edu.sg/10.1039/D3TA02371K

                 

                 

                 

                 

                 

                 

     

             
图文速览

               
文字摘要: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工艺在有机污染物处理中受到广泛赞誉,但过硫酸盐(PMS)活化的内在因素尚未确定。在该研究中,通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机器学习,采用一系列过渡金属掺杂的单原子催化剂来研究PMS活化的内在因素。选定三种石墨烯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M@N2C2、M@N3C1和M@N4,其中M为过渡金属原子)用于PMS的吸附和活化。利用d带理论可以有效地描述PMS的吸附能与催化剂电子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少样本学习算法,建立了机器学习模型来揭示易获得的性质和能垒之间的潜在模式。低能垒的结果表明最佳候选者是V@N4、Cr@N4和Hf@N3C1。表征催化性能的五个电子和几何特征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族数、d电子数、电负性、半径和氮原子数。提出了一种基于这五个特征的新型本征描述符,可以有效预测未知催化剂的性能。这项工作为PMS活化提供了机理解释和定量指导,有望成为未来开发高效催化剂的广泛使用方法。

图片摘要


               

               

               

               

               

               

               
研究背景
                   

为了更好地理解、解释并预测微藻对关键环境变化的动态响应,研究人员开发了不同的数学模型。代谢模型能够揭示微藻生产目标化合物的代谢网络,但其得到的代谢碳通量受限于特定条件下的稳态假设。为了预测光暗循环或氮充足与缺乏转换期间的动态碳通量,需要多个准稳态时间间隔,这使得模型复杂且计算成本高昂。动力学模型允许整合多种环境因素来动态调节藻类生长和生物燃料生产。但是,仅基于经验关系的动力学模型通常是对藻类系统的黑箱表示,无法揭示环境因素如何调控不同生物过程。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建立了一个新的动力学模型,改进了受光和氮因素调控的光合固碳和碳分配过程的动态建模。该模型能表征并预测广泛光照和氮条件下中性脂质、碳水化合物和功能性生物质的生产。通过可识别性、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所提出的建模框架有助于合理研究微藻细胞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并为实现最优生物质生长和生物燃料生产提供有用的见解。


               

               

               

               

               

               

               
主要研究方法

                   

 DFT

MaterialsStudio软件包中的DMol³模块用于进行理论计算。为了探讨M@NₓCᵧ上PMS活化的反应机理,采用了线性同步传递(LST)/二次同步传递(QST)计算和推挤弹性带(NEB)工具来识别过渡状态并定位最小能路(MEP)。为了简化计算,构造了一个尺寸为5×5×1的石墨烯单层超晶胞和厚度为15Å的真空薄片,以尽可能减小沿正常表面重复薄片间的相互作用,确保它尽可能弱。所有原子都被允许在所有的能量计算中放松。
小样本学习方法和ML模型
少样本学习(Few-shot learning,FSL)算法旨在利用少量数据快速训练ML模型,这可以显著减少训练所需的数据量,从而节省数据收集时间。
ML模型具体结构:该模型由嵌入(Embedding)模块和卷积神经网络组成,其中包括一个输入层、七个隐藏层和一个用于预测目标数据的输出层。嵌入模块旨在降低每个样本的维数,促进相似样本的接近性并增强不同样本的可区分性。在该研究中,采用任务特定的嵌入模型来学习仅基于任务相关信息的嵌入函数。通过枚举训练数据集内样本的成对排名,增加了训练样本的数量。训练过程在Python3中使用固定学习率0.001进行120个epoch。ESI中的文本S1说明了FSL中的经验风险最小化方法。模型的性能通过R2和均方误差(MSE)进行评估。

数据生成:为了构建用于催化剂预测的ML模型,有效的描述符必须既能代表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又能反映其在催化过程中的特性。通过DFT计算确定了27种M–N–C催化剂的Ebar,并将其设置为目标数据。根据金属原子的固有属性选择了五个描述符,包括电负性(E)、d电子数(θd)、族数(g)和半径(rM),作为构建ML模型的特征。与金属结合的氮原子数(NN)也被考虑在内。27个催化剂的输入数据(E、θd、g、rM、NN)和目标数据(Ebar)构成了ML模型构建的数据集(表S5)。

 模型训练与测试:将数据集分为两个子集:一个训练数据集包含22个输入-目标对,一个测试数据集包含5个输入-目标对,分别对应V@N2C2、Y@N2C2、Ru@N3C1、Mn@N4和Zn@N4。经过900次训练迭代后,选出了均方误差最小的最佳模型。


               

               

               

               

               

               

               
主要结果

                   

  M@NxCy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

考虑了三种不同结构的M–N–C催化剂,每种都含有吡啶N掺杂的M@NxCy结构,包括M@N2C2、M@N3C1和M@N4,如图1a–c所示。这些结构中的中心原子是从一组28种过渡金属中选择出来的(图1d)。

图1作为候选的(a)M@N2C2、(b)M@N3C1、(c)M@N4和(d)28个过渡金属原子的构型的说明

为了评估合成催化剂的可行性,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了单个原子嵌入掺氮石墨烯(GN)中的形成能(Ef)作为嵌入强度的指标。图2显示了该研究中考虑的所有84种催化剂的Ef值,按照3d、4d和5d金属的顺序排列。

图2 M@N2C2、M@N3C1和M@N4的形成能(Ef)

Nb、Mo、Tc、Ta、W和Re无法在所有三个配置中被稳定固定。此外,Zr@N3C1,Zr@N4,Ag@N4,Hf@N4,和Au@N4也被发现不稳定。通过排除上述23种配置,共识别出61种热力学稳定的催化剂供进一步研究。对初步筛选得到的61种催化剂的d轨道PDOS及εd进行了深入计算,M@N2C2、M@N3C1和M@N4分别如图S1、S2和图3所示。

图3 M@N4的d轨道分态密度(PDOS)。d带中心(*ε*d)标记为3d金属,从Sc到Zn(绿色);4d金属,从Y到Cd(紫色);5d金属,从Os到Pt(黄色)。费米能级(*E*F)设置为0eV。
PMS在M@NxCy上的吸附
对所有选定的M@NxCy催化剂进行了四种不同的PMS分子吸附构型评估。图4a-d展示了Fe@N4的完全松弛的PMS吸附构型。

图4(a–d)PMS在不同Fe@N4位点的吸附构型。(e)PMS在Fe@N4上的活化。颜色代码:C(灰色)、N(蓝色)、Fe(紫色)、O(红色)、S(黄色)和H(白色)
PMS活化

在27种选定的M@NxCy催化剂上产生ROS的可能反应途径如图6a-c所示。通过DFT计算,活化能垒(Ebar)和反应能(ΔE)为27种M–N–C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提供了定量指导(表S4)。

ML模型

为了有效评估所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作者采用了基于少样本学习算法的ML模型来预测PMS活化性能并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图7a演示了ML流程的工作流程。根据上述训练好的ML模型,预测了剩余34种M@NxCy催化剂的能垒。按Ebar排序的前五名催化剂为Y@N4、Sc@N4、Mn@N2C2、Y@N3C1和Mn@N3C1。然而,Y和Sc元素具有放射性,因此Mn@N2C2和Mn@N3C1为在实际应用中有效激活PMS提供了有希望的方向。根据互信息(MI)结果,作者按与目标数据的相关性列出了五个最重要的特征(图7b)。

图7(a)机器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说明:数据生成、模型训练和测试以及模型预测。(b)通过互信息(MI)方法预测的最重要特征的排序。(c)DFT计算的Ebar与基于小样本学习模型的ML获得的*E*bar的比较图。(d)*E*bar与新定义的描述符φ之间的关系。
文献信息             
:5              

点击“原文链接”,查看论文         


               

               

声明:本公众号分享的前沿学术成果来源于各学术网站,不依法享有其所有权。若原作者发现本次分享中的文字及图片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公众号后台或发送邮件,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邮箱:environmodel@sina.com         

若您认为有用,欢迎

Environmodel设为星标,或

点击“在看”或“分享”给他人

Environmodel
Environmodel(环境模型)专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建模及模型研究进展,并分享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主流工具和Python编程技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