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新华社客户端以
《让艺术驻村 溧阳南山后村打造
乡村振兴里的“养成系”》为题,
关注我市上黄镇乡村振兴工作
👍👍👍
10月27日一早,在常州溧阳上黄镇南山后村,岩彩珐琅传承人徐华和村民们就去村口的树下,捡拾这两天被风雨刮下的生柿子。“生柿子又硬又涩没法吃,却是‘柿染’的好材料。柿染,最早起源于中国,这种环保的织物染色方式,越来越受到环保人士的青睐……”徐华认为,“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回归日常”,她不遗余力地将她的岩彩珐琅工艺作品饰品化、手信化,让其回归日常生活,而今年当她成为南山后村“新村民”后,她发现,回归乡村,遍地都是就地取材和创作灵感。
古村落向艺术家“新村民”
敞开怀抱
洗净、去皮、晾晒……打理完生柿子后,徐华来到二楼,开始手把手教游客制作掐丝珐琅。作为一名掐丝珐琅的非遗传承人,徐华和她的非遗工作室在常州很受欢迎,每年会举行近400场非遗体验活动,与此同时,徐华也一直在寻找适合的乡村,作为非遗文化项目的落脚点。
徐华常驻的南山后村,是一个面积1.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坐落于上黄镇最南端,依北麓而建,因村里人习惯称“南山之后是吾村”,得名南山后。这个常住人口仅有100余人的村庄,依靠自然禀赋衍生出水产养殖和茶叶种植两大特色产业,原生态保持良好,2018年入选了江苏省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
“既有山水田园,又不过度商业,这就是南山后真正吸引我的地方。但我们最担心的是开头很美好,最终在运营中出现问题……”回忆起年初与镇政府的前后十几轮的商讨,出于艺术家的细致观察,她发现,上黄镇里的干部常驻村里服务,村里还引进了专业的运营团队,当地政府展现出的决心、诚心和信心,让徐华开始动心。
9月底,徐华的森蓝艺术+非遗体验美育中心在南山后村一栋三层白色小楼正式落成。“亲手制作掐丝珐琅,制作草木染围巾,彩绘传统乐器……来游玩体验的市民‘踏破了门槛’……”今年国庆黄金周,是徐华到南山后村迎来的第一个假期,忙碌之余,徐华对“这里会不会有人气、是否可持续”那颗悬着的心彻底放下了。
用淳朴滋养艺术,用艺术激活乡村。在这里,徐华不仅专注于掐丝珐琅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还与当代艺术、乡村丰物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迅速成为了南山后村文旅发展的核心之一,也为村民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陆续涌入的“新村民”
让乡村出彩
乡村不会撒谎。你给它什么,它就回馈你什么,妥妥的“养成系”。徐华说来到南山后村,仿佛开启了全新的“养成系”游戏。在这个“养成系”游戏中,徐华不仅运用擅长的掐丝珐琅非遗艺术创作,还吸引身边雕塑家、陶艺师、插画师等各类艺术家朋友纷至沓来。“今天我还要带我的朋友逛下村子,这场‘养成系’游戏,看来会有很多加盟者一起通关了”。
徐华的艺术家朋友不仅来此创作,还将自己的艺术作品,通过徐华的美育中心留在了村里,甚至有些还计划着未来通过与村民的互动合作,“就连自闭症儿童学校都想把公益工作室设在南山后,让这些‘星星的孩子’通过接触茶山、触摸小鹿、体验非遗,获得艺术疗愈。”徐华说。
艺术到底能给乡村带来什么?或许“新村民”徐华才刚刚开始,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徐华说,“就像我做‘柿染’一样,原料取自乡野,经过时光酿造,最后固色出彩。我觉得,村庄与艺术家是相互滋养,互相成就,出色出彩。”
艺术家×乡村
带来更多向往的生活
在村上逛上一圈,除了徐华的美育中心,当地特色美食的树下小院、集咖啡厅与自然教育为一体的去野森林、品茗阅读的陋室铭茶诗铺,推窗即见湖光山色的不须归民宿……与你擦肩的三两村民,是灶头煮面的婆婆、修剪绿化的爷爷,热情驻村的小妹。
老村民提供着房子欢迎艺术家入驻,艺术家积极给出创意,带来人气、流量,一批自带艺术气息的多元空间在村子里,散发出新老村民“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过去村里老人多,今年起小孩,年轻人多了,国庆期间,村里就迎来了近5000多名游客,太热闹了。”一位老村民告诉记者。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今年初,溧阳上黄镇以全面推进乡村全域振兴为目标,与景程文旅签约共同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农文旅融合目的地“长荡湖暖村•南山后”项目。徐华的森蓝艺术+非遗体验美育中心只是该项目的一个缩影。在保留原村文化的基础上,该项目将通过“自然美育教育”、“文创设计”和“乡野度假”,成为游客一来再来,乡村全域振兴的流量密码。
“现在探索的这条乡村振兴之路,立足政府减负、农民受益,老村民和新村民齐心协力,既有烟火气,又有文艺范,烟火气来自原住民,文艺范,依靠新村民。艺术驻村,用艺术的力量去提升乡村建设,在有限的空间释放无限的理想,为城市带来更多向往的生活,为乡村全域振兴注入新活力,打造新样本。”溧阳上黄镇党委书记陈建伟表示,溧阳南山后村成为乡村振兴里的“养成系”才刚刚开始。
融媒出品 必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