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益民
2005年之前曾在具有400年历史、拥有几十万亿资产的、日本规模最大的产融财团"三井财团"工作12年,著名的丰田集团只是三井财团的几十家成员企业之一。
2005年之后,先后担任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环球财经》编委,CCTV经济频道顾问,大庆市经济顾问,国资委研究中心经济顾问,世界500强民企首席战略顾问、中国投资协会新基建副会长。
白益民著作:
《三井帝国启示录》、《三井帝国在行动》、《三井帝国在布局》、《三井帝国在暗战》、《瞄准日本财团》、《财团就是力量》、《商社就是天网》、《产业就是脊梁》、《能源就是命脉》,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稻盛和夫:以客户认可的最高价格销售产品
商品的售价取决于其被市场所承认的价值
01
我的青年时代正值日本战后物资匮乏期,当时有销售各种物品的黑市,而可口可乐也在那时进入了日本。起初它非常昂贵,我记得,与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等同类饮料相比,其价格高得离谱。
我第一次喝可口可乐时,觉得有一股药味儿,心想:“就这玩意儿,价格居然比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贵一倍还多。”再加上当时的可口可乐还是玻璃瓶装的,瓶壁非常厚,让人觉得里面的液体比一般汽水少,很不划算。因此,当可口可乐刚进入日本时,我认为它肯定卖不出去。
可结果如各位所知,可口可乐后来席卷了日本的饮料市场,转眼就超越了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成为碳酸类饮料中的王者。按理说,碳酸饮料作为大众类消费品,只有“好喝又便宜”才能好卖,但可口可乐却颠覆了这样的常识。这让我惊讶不已。
后来才知道,当时,销售可口可乐的商家都能获得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的大量佣金。而且,只要商家同意,公司就会为商家无偿安装印有”可口可乐”字样的店头招牌。换言之,可口可乐公司为了让自家产品的销量超过柠檬汽水和弹珠汽水,给予了商家各种形式的激励。
在以前的夏季庙会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夜市摊位前放着大冰块,上面堆满可口可乐的玻璃瓶,劲头十足的年轻小伙一边大声地叫卖:“来瓶可乐吧!”一边把冰凉的可乐递给客人。摊贩如此卖力地推销可乐,甚至把嗓子喊哑了也在所不惜。仅凭这点,就能想象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的佣金有多么高。
售价高,利润自然也高,而大部分利润都用于促销宣传,比如巨额的广告费用。反观利润微薄的弹珠汽水和柠檬汽水厂商,它们既无法像可口可乐公司那样一掷千金地打广告,也无法给予零售商利益激励,最终纷纷在市场竞争中败给了可口可乐。
换言之,可口可乐的战略是“通过高售价获得高利润,并把大量利润投入到有效的促销宣传中”。我认为,这便是其成功的秘诀。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定价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并非越便宜越好,关键在于根据具体战略进行定价。
02
我再举个养乐多的例子。
“养乐多”这个商标名取自一种名为“养乐多菌”的乳酸菌。酸奶和养乐多之类的乳酸菌饮料能够清理肠道,调整消化功能,因此被认为是有益健康的。在养乐多之前,市面上已经有一种叫“可尔必思”的饮料,它也是通过乳酸发酵工艺制成的。而养乐多却在广告文案中强调“养乐多里的活性乳酸菌能够直达您的肠道”。
可尔必思一直是大瓶装的,量多味浓。小时候,一到夏天,我的母亲经常会用水把可尔必思冲淡后给我喝。我觉得可尔必思和养乐多的味道并没有什么大差别。可养乐多装在小小的塑料容器中,价格却比可尔必思贵。
养乐多在刚推出时,我认为它没有市场前途。可尔必思已经存在,不但价格划算,而且也具备清理肠道的功能,可为什么小瓶装的养乐多反而卖得更贵?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
事实证明我又预测失误了,养乐多的零售网点在日本全国逐渐铺开,遍布各个角落,养乐多公司也蓬勃发展。后来,不仅限于日本,其在巴西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取得了成功。
日本各地都有养乐多公司雇用的促销员,促销员是清一色的女性,她们被称为“养乐多妈妈”,推着装有养乐多的手推车进行推销。养乐多售价高,因此毛利也高,公司能够向这些“养乐多妈妈”支付高额薪金。在高回报的激励下,她们自然会努力而热心地从事推销工作。
据说,在上岗前,每名“养乐多妈妈”都必须接受公司的培训。公司会教育她们”你们的工作并非单纯地推销清凉饮料,而是推销健康理念。每天早上一瓶养乐多,为好身体加油。我们公司是向日本国民提供健康的企业。”
换言之,“养乐多公司从事的是健康产业,卖养乐多就是卖健康”。之所以要对“养乐多妈妈”进行这种培训,就是为了让她们理解企业的“大义名分”。
而这样的健康理念,便是养乐多定价策略的原点。
03
我在前面提到,定价的普遍性原则是“判断顾客乐于接受的最高价格”。但仅凭这点,还是无法保证企业经营的成功。因为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定价成功,销售理想,可企业却无法盈利。其问题就出在价格设定完成后的环节,即“如何以既定价格获取利润”。
以制造商为例,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决定了利润的有无和高低。但如果业务部门只知道通过降价来争取订单,那么不管制造部门再怎么艰苦奋斗,也难以使企业实现盈利。因此,业务员必须尽量以高价获得订单。可一旦价格敲定,则创造利润的责任就完全压在了制造部门的肩上。
凡是商品,必然有其成本价。一般来说,成本价加上利润,便是商品的售价。据说这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学规律。
但我在这里想阐述的理念与之有所不同,就如我的著作《稻盛和夫的实学》中所述,我遵循的是“依据售价还原成本”的方式,即“售价优先原则”。
在如今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能仅靠“成本价+目标利润”这种单纯的数值叠加来计算售价。必须先制定售价,然后以利润为目标,逆向调整成本价,这才是符合市场经济实情的方法。可资本主义会计学等理论学科却没有与时俱进,一直死守着传统的“成本价主义”不放,而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仍在沿用这一套老旧的理论体系。
如果按照传统的定价方式,一旦商品卖不出去,就不得不降价。这样一来,之前积攒的利润就会一下子灰飞烟灭。因此,我们应该秉着“售价优先原则”,努力思考如何根据既定售价来降低成本价,这正是企业经营的关键。如果定价过低,那么无论怎样艰苦奋斗,都无法实现盈利。所以必须设定“符合市场行情的最高价”。
04
从很久以前起,我就摒弃了“成本价+利润=售价”这种传统的成本价主义教条。对于京瓷的员工,我也一直如此教育。
咱们京瓷公司不会根据传统的成本价主义来定价,而是把最终成品的价值作为定价的准绳。
举个例子,有家客户购买咱们生产的绝缘材料,用于他们公司的真空管制造。每支真空管的售价为200日元。我们以每件20日元的价格提供绝缘材料。客户生产的真空管每支卖200日元,且销路不错,获取了大量利润,因此客户十分高兴。即便咱们生产的绝缘材料的成本价为每件5日元,但它是构成真空管的重要部件,况且客户已经获取了足够的利润。
换言之,如果客户非常乐意以每件20日元的价格采购咱们的部件,那何乐而不为?可能有人会认为“把成本价5日元的东西卖到20日元,这是牟取暴利的行为”,但秉着“双方满意,双方受益”的宗旨,我觉得这样做未尝不可。
再以糕点厂为例,在开发出一款原创的日式糕点后,该如何定价呢?答案是“根据商品的价值来定价”。假设这款新糕点口味上乘、造型优美,那么即便卖200日元一份,顾客也会买单。就算其成本价为40日元,也完全可以卖200日元。如果拘泥于所谓的“成本价+利润”的传统定价方式,就会产生这样的定价结果——“40日元的成本价加上10日元的利润,就卖50日元吧”。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缩手缩脚。
反之,如果糕点做工粗糙,就像露馅儿的包子一样,那么在同类产品普遍售价为50日元的情况下,倘若以200日元的价格出售,其结果只能是无人问津。于是,为了打开销路,就算以每份30日元的亏本价卖,也是无奈之举。
总而言之,如果是具有独创性的新产品,在定价时就不用拘泥于成本价,而应该思考其价值,即“顾客愿意出多少钱买它”。
顾客承认商品的价值并愿意支付既定的售价金额,这说明顾客能够从中获益。因此,即便高价,也不算是暴利。反之,把成本价为200日元的商品加上40日元的利润,以240日元的“良心价”出售,如果顾客认为“这东西不值240日元,我只愿意掏50日元购买”,那么该商品的价值就只有50日元。
在消费者眼中只值50日元的商品,却耗费了200日元的生产成本,这只能说是技术上的失败。就算向顾客解释“因为成本价的关系,所以卖这个价”,对方也不会买账。
换言之,商品的售价取决于其被市场所承认的价值。
文章转载自订阅号稻盛经营哲学
《三井帝国在暗战》揭秘日本财团打垮美国高端制造业的无间道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财团企业全方位打垮了美国的制造业,虽然遭受美国金融霸权的猛烈打击,却暗渡陈仓,越战越勇。
表面上,日本“失去了二十年”,却实现了在工业母机、高新材料、关键部件反控美国制造的局面,并且在海外打造了3倍于本土的GDP。
《三井帝国在暗战》(——揭开日本财团的美国博弈》(白益民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京东、天猫、当当有售
【新书上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22年5月出版
【核心看点】
很少有中国人意识到,日本三井财团的丰田、东芝、索尼、东丽、新日铁等日本著名企业,都是经历过日美贸易战的洗礼才真正强大起来的。
在持续60年的日美贸易冲突中,从产业战、金融战到科技战,三井财团构建起完善的“产商融”(海陆空)立体作战的商业军团组织。
如果说美国的强权主义和经济“讹诈”是一种“霸道”行径,那么三井财团则奉行的是一种“王道”护国思想,到了该学习日本的时候了!
一位亲历日本三井财团12年的中国人,揭示“三井商道”源自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对美国模式说不,开创“东方经济学”新天地。
【本书简介】
美国发起声势浩大的贸易战,从纺织品领域到钢铁产业,从家用电器到高端芯片,不但没有阻止日本相关产业的崛起,反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其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紧逼的贸易战,迫使三井财团的企业群放弃了过去通过品牌组装占领市场的模式,引领日本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广场协议》原本是美国设下的“无底陷阱”,反而成为日本收获的“天大馅饼”。三井财团借助价值翻倍的日元,暗中渗透和布局海外,持续投资和并购矿山和企业,悄然打造“海外日本”。同时,日本国内完成了产业升级,将低端制造剥离出去,转向高端制造,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
日美贸易战表面上是对双方产业发展、经济增速的挑战,实质上是对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冲击。在三井财团这片大森林里,不只有丰田、东芝、索尼这样的参天大树,同时还有与其共生的灌木和花草。日本财团是所有企业发展的产业系统,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对于日美贸易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两个角度,观察其对社会的影响,却忽视了对中观层面上的研究分析。《三井帝国在暗战》一书从三井财团企业群的角度重新解读贸易战,相比于宏观决策和微观实操,日本财团体系实际上更多扮演的是“稳定器”和“减压阀”的角色。
【本书提要】
日本工业品大举涌入美国市场,在美国的城市和乡村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商店里陈列的商品,到处都充斥着日本货和日本商品的广告。对此,美国媒体这样描述到:“在1980年代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在纺织、钢铁、造船、家电、汽车和半导体等制造领域,美国完全输给了日本。”
——摘自“第六章 群雄争霸芯片产业”
1989年,在“日美结构性问题协商”前夕,日本索尼公司(属三井财团)创始人盛田昭夫参与出版了《日本可以说不》一书,提出日本应该在包括经济和外交的各个领域提高自主地位,尤其是相对美国的自主地位。这本书迅速成为了当时的热点,也代表着日本国内经济界反美声音的日益高涨。
——摘自“第十章 产业就是脊梁”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并没有将美国提出的“华盛顿共识”奉为金规玉律,转而开始资助关于“东亚奇迹”的研究,试图以此对抗欧美国家正统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日本正在逐渐挑战美国建立起来的美元霸权体系,进而夺取世界经济领域的话语权,而这显然引起了美国的极大敌意。
——摘自“第一章 敢于对美国说不”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日本财界发出“一辈子才有一次的黄金机会”的声音。在这次漩涡中,日本成为有力的资本参与者,注资对象都是美国的证券和资源企业。通过收购和入股,获得更多顾客人脉,并充分利用拥有高超金融技巧的专家团队,日本财团的企业群在海外的扩张和投资更进一步。
——摘自“第八章 不做美国的金融奴隶”
2019年,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加征汽车关税的决定,日本丰田汽车第一个表示“不能忍”。在声明中,丰田汽车明确了对加征汽车及零部件关税的反对态度,此举被外界定义为“态度强硬”、“措辞坚决”。丰田此前一直避免就特朗普的贸易政策表明立场,此次罕见的强硬回应似乎是在释放某种信号。
——摘自“第五章 刺刀见红的美日汽车战”
【本书目录】
第一章 敢于对美国模式说不
日美全面经济战争爆发后,日本并未衰落,反而呈现出很好的上升势头。在三井物产等综合商社的带领下,1995年可以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当年日本的GDP达到了美国的69.9%,日本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雁行模式”也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利大于弊的广场协议
l 买买买,深思熟虑的策略
l 日美结构性障碍倡议
l 依旧强势的综合商社
l 日本选择的是商社先行
第二节 商战史上的住友铜事件
l 中国恩人带来创新技术
l 在国际期铜市场崭露头角
l 对冲基金发起强大攻势
l 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
第三节 美国引爆东南亚金融危机
l 以日本为中心扩大吸收外资
l 泰铢任由国际炒家宰割
l “华盛顿共识”剑指“东亚奇迹”
l 危机之后就是生机
第四节 涅槃重生的综合商社
l 推进经营资源合并与重组
l 综合力必须在平衡中推进
l 经营重点呈现两端业务
l 投资最有希望的领域或企业
第五节 发现商业新大陆
l WTO带来的“美国模式”
l 盛和塾背后的三井哲学
l 东亚模式PK美国模式
l 中国经济需要一国两制
第二章 “纺织立国论”叫板美利坚
在纺织品贸易战过程中,以三井财团的东丽公司为代表的的日本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由过去传统的OEM(代加工生产)向 ODM(自主设计和加工)和 OBM(自主品牌生产)演变,并逐渐形成了“日本品牌、本土设计、海外生产”的生产方式。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东京已经成为了新的全球时装流行中心。
第一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l 纺织立国,奠定产业基础
l 商社助力,战后复兴
l 美国衬衫和中国“的确良”
l 确立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地位
第二节 第一次的正面交锋
l 吹响进军美国市场的号角
l 尼克松政府努力寻找替罪羊
l 旷日持久的日美贸易谈判
l 极限施压促使协议达成
第三节 从“纺织时代”到“时装时代”
l 时装企业迎来大发展
l 脱颖而出的优衣库
l 《一胜九败》的新零售密码
l 三井引领日本时装业崛起
第四节 日本商社织就中国产业网
l 三井物产布局两端业务
l 伊藤忠把产业链组织起来
l 东丽在南通兴建纺织城
l 以中国为基地开拓新市场
第五节 快人一步的东丽
l 三井物产助力技术革新
l 掌控未来产业战略主导权
l 彰显在高科技领域的存在感
l 优衣库背后的隐形王者
第三章 击败美国的东洋钢铁侠
对于三井财团的新日铁公司而言,旷日持久的日美钢铁贸易战,实际上并没有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明显的影响。在策略上,日本钢铁企业追求的不再是数量的扩张,而是质量的提升,将向美国市场出口的产品转向了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强化美国当地的营销网络,树立起日本钢铁产品高质量、高技术的形象。
第一节 铸就日本钢铁力量
l 沦为日本钢铁产业的殖民地
l 没有铁矿资源的钢铁王国
l 突如其来的中东石油危机
l 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第二节 新日铁的巴西样本
l 挺进美国的后花园
l 占领巴西产业制高点
l 掀起建设炼钢厂的风潮
l 让巴西冲在对美国最前线
第三节 引领韩国腾飞之路
l 学习日本,从钢铁开始
l 相互持股,构建钢铁同盟
l 各执一词的技术纠纷案
l 你所不知的韩国浦项商社
第四节 中日友好的激情岁月
l 炼铁高炉比中国的大十倍
l 帮助中国建设现代化钢铁厂
l 三井物产扶持宝钢快速成长
l 铁矿石价格的高明玩家
第五节 不一样的海外战略
l 变换马甲,布局澳洲
l 中铝入股力拓遭毁约
l 上海宝钢遵循三井的行动逻辑
l 宝钢与武钢合并,三井跟进
第四章 彩电市场的龙争虎斗
为了规避日美贸易摩擦与国际汇率风险,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三井财团旗下东芝、索尼公司为代表的日本彩电企业,在美国掀起了直接投资设厂的浪潮,疯狂挤压美国本土彩电品牌的生存空间。随着美国电视工厂大量被日本厂商所收购,美国彩电行业实际上几乎都成为了日本彩电公司的分支机构。
第一节 后来者迎头赶上
l 踏上电视新纪元的门槛
l 索尼获得三井的大力支持
l 扭转败局的“特丽珑”
l “二流品”的迅猛崛起
第二节 把彩电卖到美国去
l 索尼绑定“带头牛”
l 全面攻占美国市场
l 美国产业受到了损害
l 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
第三节 隐身的日本彩电
l 多方位进入中国市场
l 扶植中国彩电企业
l 把风光让给韩国
l 日企放弃疯狂的投资策略
第四节 反倾销诉讼的幕后推手
l 通过代理商进入新市场
l 中国彩电价格“Very good”
l 是谁策划了反倾销
l 中国企业输在哪里?
第五节 日本已被全面超越?
l 索尼始终占据高端市场第一
l 电视叫什么不重要
l 芯片才是制胜之道
l 最赚钱的不是彩电
第五章 刺刀见红的美日汽车战
美日汽车贸易关系已经陷入“严重失衡”,2015 年日系车对美出口额是美系车对日出口额的49倍之多,日系车占据美国市场近40%的份额,美系车在日本市场占比仅为0.3%。此外,三井财团旗下的丰田在美国的投资金额高达600亿美金,直接解决就业9.3万余人,间接解决的就业人数更是高达40余万人。
第一节 丰田汽车与三井商道
l 三井商道文化的传承
l 不能依赖外国工厂生产
l 显示超凡的魄力和胆识
l 汽车战进入白热化程度
第二节 全面打入美国市场
l 美国市场并不是铁板一块
l 在美国销售,必须在美国生产
l 不放过每一个成长中的市场
l 利用好感遏制保护主义政策
第三节 汽车领域的世纪大战
l 坚决不接受美国的要求
l 隐藏在幕后的谈判家
l 构筑合纵连横的全球化体系
l 丰田惨遭美国“刹车门”迫害
第四节 中国越来越重要
l 轿车项目好像太早了一点
l 借一汽重组,道路豁然开阔
l 丰田章男很喜欢中国
l 丰田通商:各个环节全面开花
第五节 丰田大战特朗普
l 美国总统推特“宣战”
l 敲打还在继续升级
l 丰田第一个表示“不能忍”
l 贸易协定不是终点
第六章 群雄争霸芯片产业
尽管日本封装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已不到10%,但其在材料、精密机械、基础科学上的科研能力堪称世界第一。以三井财团旗下的东芝、索尼为代表的日本芯片企业只是从“台前”走到了“幕后”。 在芯片材料领域,日本企业几乎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如果没有日本,全球的芯片制造企业都会无米下锅。
第一节 勇夺世界第一的日本芯片
l 世界消费电子企业的领头羊
l 半导体产业超级联盟
l 取得成本和可靠性优势
l 挑战美国高科技霸权
第二节 新珍珠港事件
l 获取IBM的核心情报
l 掉进FBI设置的陷阱
l 硅谷日本间谍庭外和解
l 开启日美半导体战争
第三节 半导体的明争暗斗
l 美国挥舞“301条款”大棒
l 小题大做的“东芝事件”
l 一面指责,一面赞叹不已
l 被埋没的日本电脑系统“TRON”
第四节 不可避免的日韩大战
l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l 三星接过东芝接力棒
l 一直都在默默掌控
l 无法完全摆脱对日本的依赖
第五节 三国演义成就东亚力量
l 中国芯片制造的探索之路
l 东芝开启在华半导体事业
l 三星渗透中国完整产业链
l 中日韩上演“新三国时代”
第七章 文化渗透无孔不入
1989年,三井财团旗下的索尼公司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将其更名为“索尼影视娱乐公司”。2006年,索尼影业的全球总票房就达到了35亿美元,如果再加上DVD销售和电视版权,索尼在电影领域获得了超100亿美元的收入。短短十多年时间,索尼就发展成为了一个领先全美的文娱品牌。
第一节 动漫王国的文化碰撞
l 《白蛇传》迎战《白雪公主》
l 三井在幕后时隐时现
l 让美国人换个角度看世界
l 索尼牵手三井,拓展海外市场
第二节 任天堂的游戏王国
l 三井帮助淘到第一桶金
l 从山寨游戏机到自主研发
l 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机遇
l “差别共存”的全新经营理念
第三节 日本电通:世界的广告之王
l 将市场营销观念引入广告运作
l 具有参与重大事件的商业潜力
l 携手丰田进入中国市场
l 合纵连横的互利共赢关系
第四节 日本拿下好莱坞
l 第一家日美合资公司
l 一波三折的并购谈判
l 日本买走了美国魂
l 索尼编织文化产业帝国梦
第五节 用文化产业打开新市场
l 中国人对日本的时代记忆
l 免费赠送的动画片
l 在音乐上更容易接触日本
l 在中国可谓是名利双收
第八章 不做美国的金融奴隶
“脱实向虚”的美式金融投机,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日本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机构大举进军日本,给日本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以三井财团旗下三井住友银行为代表的财团金融机构,纷纷开始通过合并形成金融控股集团,提高对外应战能力。
第一节 金融自由化的巨大风险
l 避免成为美国解散的对象
l 逐渐打开的资本市场
l 刺破虚拟经济的泡沫
l 过度金融自由化埋下恶果
第二节 金融联盟势不可挡
l 金融改革和市场开放“大爆炸”
l 三井•住友引领合并浪潮
l 最大金融并购案的背后
l 外资银行被排挤出日本
第三节 收购美国华尔街
l 次贷危机撂倒美国银行
l 日本三井住友心系美国高盛
l “股神”巴菲特的卖力搅局
l 从未停止的拓展脚步
第四节 中日金融合作的蹉跎岁月
l 东亚金融合作的开端
l 亲华日本高官的离奇死亡
l 石原慎太郎挑起外交争端
l 中日关系进入协调的时代
第五节 走进中国的三井樱花
l 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l 脱离中国市场是不可能的
l 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布局
l 为中国企业架起合作桥梁
第九章 能源争夺永无止境
以三井物产为首的日本综合商社不是页岩气的直接使用者,却深入渗透进美国页岩气产业的每个领域。它不仅为日本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而且成功杀入“美国页岩革命”的核心领域,努力掌控页岩气深加工的整条产业链,成为了巨大受益者之一。
第一节 觊觎石油资源的特殊使命
l 在中国东北寻找油矿
l 触犯了美国忍受的底线
l 政治友好是能源合作的基础
l 东南亚:日美博弈的新战场
第二节 东海的纷争与迷局
l 美国“拉拢”日本共同开发
l 中日积极开启合作之门
l 中美达成开发东海协议
l 同中国进行坚韧不拔的谈判
第三节 三井对伊朗情有独钟
l 这样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l 不接受美国的经济制裁
l 两伊战争,断送最后的希望
l 日本油轮遭遇“可疑”袭击
第四节 “页岩气革命”的大赢家
l 美国“能源独立”催生新商机
l 日本能源战略的优秀执行者
l 掌控整条页岩气产业链
l 至暗时刻前的全面撤退
第五节 日本光伏引领世界
l 三井物产响应“阳光计划”
l 日企结盟共建,抢食全球商机
l 日本要求的是全产业链竞争
l 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第十章 产业就是脊梁
在经历了股市和房市的双重虚火之后,日本正是依靠着三井财团强大的体系支持,基于产业链发展进行合理布局,而不盲目追求利益,真正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那些投资回报慢,但附加值高的高精尖行业。可以说,日本“逝去的二十年”正是其完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苦练内功的二十年。
第一节 三井创立“产商融”体系
l 将民营经济摆在核心位置
l 结束与政府的旧关系
l “产商融”结合的财团体系
l 三井财团不是只有三井
第二节 师夷长技以制夷
l “山寨”是一种强大的商业模式
l 奉行政府提出的“模仿战略”
l 有日本特色的“世界工厂”
l 让别国做外壳,日本来做内芯
第三节 “日本第一”并非空穴来风
l 快速崛起的经济猛兽
l 早已空心化的美国制造业
l 倒逼之下的日本产业升级
l 中国更须向日本学习
第四节 潜行的军工王者
l “军民融合”越来越深藏不露
l 结合日美最高科技的战斗机
l 波音787:日本的准国产客机
l 财团助力日本航天大国梦
第五节 知识创新”力压群雄
l 向“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转移
l 警惕“贼喊捉贼”的行为
l 知识共享,收入创新高
l 发明创造要能转为生产力
【作者简介】
白益民
中国战略经济学家
中国产业经济学家
国际商战情报专家
财团模式实战导师
1993—2005年就职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中国)有限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与投资业务;2006年创建了“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率先提出“东方经济学”理念,并陆续出版揭秘日本财团商战模式的畅销书《三井帝国在行动》、《三井帝国在布局》、《三井帝国在暗战》,引起中国经济界和企业界对日本商社和财团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2008年至今,先后担任《环球财经》编委,CCTV经济频道顾问,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大庆市经济顾问,国资委研究中心经济顾问,世界500强民企首席战略顾问,中国投资协会新基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18年完成“财团商道”系列4部文集出版;2020年启动“三井帝国”、”三井商道”系列书籍的后续出版工作。
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
微信:15712899525
长按二维码 即刻京东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