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绘画、学术、文献、教学、教育五大板块艺术史上造就辉煌

文摘   2024-11-08 23:40   天津  


编 者 按


吕云所先生教学文献捐赠展从五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吕云所先生艺术成就,也呈现了他在山水画方面的创新成果,吕云所先生山水画的创新本刊认为大致有这么几个特色。

在题材选择与风格确立方面。吕云所出生于河北涉县,对太行山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将太行山作为自己主要的创作题材,成为当代画坛最早以传统技巧表现太行风情的人,被誉为当代“太行画风”的创始人。他笔下的太行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对革命老区的敬意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为山水画创作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吕先生的山水画风格独特。他的作品画风朴实浑厚,笔法老辣苍劲,气势博大雄浑,意境深邃,具有浓烈的北方乡土气息。这种独特的风格在山水画坛独树一帜,打破了山水画创作中较为单一的风格模式,为山水画的风格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笔墨技法创新方面。吕云所创作了“黑色积墨太行系列”。他从传统笔墨入手,对积墨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追求浑厚、博大、凝重、深沉、雄壮的艺术效果。在纯水墨的氛围中,他实现了既“厚”又“透”的积墨艺术语汇,将太行的体悟与人生感受,通过笔墨与构成语言的整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种对积墨法的创新,丰富了山水画的笔墨表现形式,提高了笔墨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笔墨与构图结合方面。在巨幅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将书写性、随机性和画面的布局章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画面不板不滞,韵味盎然。这种创新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山水画在构图和笔墨运用上的一些固定模式,为山水画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艺术精神与审美追求方面。吕先生强调写意精神。吕云所努力由“积墨太行”向“写意太行”的跨越,钟情于传统笔墨文化“写意精神”在太行中的体现与探索。他的作品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表达内在的精神和情感,使山水画的审美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在回归自然与强调人性方面。吕先生的创作从写生出发,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在追求艺术创作精神性的同时着重感性表达。他的作品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律动,回归到对自然和人性的关注,为山水画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魂。

本刊按语:退耕楼主

著名山水画大家吕云所(1940-2014)




艺术家简历


吕云所(1940——2014

又名吕云,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涉县,196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读书期间师从于秦仲文、刘君里、孙其峰等先生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协会员


天津美协顾问


中国美协高研班导师


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研班导师


清华大学吕云所山水画创作工作室导师


天津美院硕士生导师


全国太行中国画学会总顾问


艺术成就及作品揽胜

吕云所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家、中国当代太行画派的开创者、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是天津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1962年在天津美院毕业创作《漳河畔》组画问世,引起美术界关注


1963年作品《老来红》问世,分别获得全国美展大奖


八十年代后,推出一批表现太行深厚特质的积墨作品,其作品浑厚、博大、凝重、深沉、雄壮的交响乐般的阳刚之气,成为当代水墨太行的又一典型


九十年代之后至新世纪以来,完成了由"太行的笔墨"(积墨黑色太行)向"笔墨的太行"(意笔太行)的升华

199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吕云所画展",展出了具有独创的代表性作品《黑色太行系列》。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德生、洪学智以及美术界、评论界、学术界陈丹青、刘曦林、郎绍君等知名人士25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众多专家、学者、评论家对画展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中国画界引起了强烈的阵动和反响,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新世纪以来,钟情于传统笔墨文化"写意精神"在太行中的体现与探索


作品曾获四、五、六、八届全国美展大奖


分别应邀赴美国、日本、澳洲、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举办个展并多次应邀出国讲学


2007年被评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


2008年被评为"辉煌2008——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收藏升值潜力的中国画金鼎12家"


2009年被评为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与市场升值潜力的12大名家


2010年——2011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学术价值及升值潜力的20位山水画家之一


2012年被评为最具影响力及升值潜力金鼎十家


2013年3月在合肥参加《论古证今》首届中国地域美术发展略论论坛暨当代中国名家学术邀请展


2013年8月随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赴泰国曼谷参加"东盟战略合作十周年——中国名家精品展"


2013年9月与孙克、范扬、霍春阳等参加在沈阳举行的"中国梦.民族魂.全运情"第十二届全运会并获杰出贡献奖


2015年7月,为纪念著名画家吕云所去世一周年,展示他毕生的学术成就和艺术造诣,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太行浩气——吕云所中国画遗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同时举办“太行浩气——吕云所中国画作品研讨会。”作品《老来红》、《板山云岭》、《元气》等三幅代表作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纳入中国美术馆20世纪经典收藏系列,为中国美术馆在20世纪美术收藏上增添了新篇章


2016年5月,我国当代著名的美术家、太行画风的开创者、山水画大师、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吕云所先生的太行故居对外开放。对研究和弘扬“吕云所精神”、“太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7年4月,为纪念吕云所先生逝世三周年,总结、弘扬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由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大匠之园-吕云所艺术作品展”,在天津美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全面解读展示了吕云所先生一生在绘画、学术、文献、教学、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作品收藏

作品广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收藏


作品收录及专著

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山水卷》、《百年中国画集》、《1979-1999中国当代美术》、《1949-2009新中国美术大记》、《中国当代山水画研究》、《中国美术备忘录》、《丹青本色-当代百名最具艺术原创力的国画家》、《画坛巨匠》、《巨匠之门》等。辞条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及国内外多部名人录


著有《怎样学习山水画笔墨》《怎样学习山水画构图》《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吕云所卷》《中国山水画名家谈名画一一吕云所谈龚贤》《中国高等院校范例—吕云所山水画个案》  《吕云所画集》《太行人、太行情、写太行风—吕云所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一一吕云所》《吕云所山水画教学课徒画稿》等


作品远播

中央电视台等50多家各大媒体均作专题报道





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

第一部分:“漳河畔”组画及早期作品

吕云所先生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涉县,196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读书期间师从于秦仲文、刘君里、孙其峰等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家、中国当代太行画派的开创者、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是天津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吕云所先生的家乡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根据地,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出生于此的吕先生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蜿蜒曲折的大山、沟壑,承载了吕先生的童年记忆。父母、祖辈都是普通的农民。在别人眼中的荒山野岭,在吕先生心中陡生了对自然的敬畏,太行山成为吕先生的创作母题。从事过人物画、连环画创作的吕先生,画太行时发现了自己,确立了艺术创作的美学追求,最终选择了山水画——画太行山,成为“太行山之子”。
吕云所先生进行太行山主题创作,从写生出发,吸收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在追求艺术创作精神性的同时,着重感性表达;经过多年的笔墨积淀,蕴太行山的象征意义与感性之中,在巨幅山水画的创作上将书写性、随机性和画面的布局章法、绘画上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不板、不滞,韵味盎然。吕云所先生的山水画“回归太行的形体与精神”,充满了“壮美”的诗意,是当代山水画创作的高峰。
第一部分为吕云所先生早期创作的作品,包括在六十年代产生重要影响的《漳河畔》组画、吕云所早年以“漳河畔”组画一举成名。作为他1962年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天津美院前身)的毕业创作,这套组画由《河畔人家》《太行秋色》《收获季节》和《溪边牧歌》四幅作品组成,以家乡太行山腹地流出的漳河为背景,描写了当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农村出现的新风貌。画作摆脱了当时流行的通过情节描写来说明主题的创作模式,而偏重于以景写情的表现方法,从而显现出画家长于借景抒情的创作特征。“漳河畔”组画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这种乡土诗情的抒发,更在于在这些近于西画风景的图式里很好地发挥了笔墨的作用。“漳河畔”组画是通过乡土意识去描绘太行风情的,而不是纯粹的太行山水画,它是吕云所探索太行山水画的第一步,其对于太行造型的概括、对于皴中有勾的粗朴笔墨尝试,都可谓他未来太行山水画的雏形。
《河畔人家》(34 ×46cm)

《太行秋色》(34 ×46cm)

《收获季节》(34 ×46cm)

《溪边牧歌》(34×46cm)

20世纪60年代,除了“漳河畔”组画,吕云所还创作了接近这一组画的《太行之秋》《锄禾当午》以及大量的中国画人物写生。其中用中国画笔墨塑造的乡村车马倌挑灯缝鞍的《老来红》,不仅入选了全国美展并被选送到欧非七国展出,而且这是他用水墨塑造太行山民人物形象的开始。吕云所的太行水墨人物写生一直延续到70年代,这对于他用中国画深入地理解太行人民、磨砺自己的笔墨语言都不无益处。
老来红(85 ×61.5cm 中国美术馆收藏)

暇(79x90cm

高山顶山修条河(69x50cm

群峰壁立太行头(140x240cm晋冀鲁豫烈士纪念馆一二九师纪念馆收藏


60年代初,吕云所和那个时代的许多画家一样,画了较多的插图与连环画,如《耿长锁走过的道路》《抗洪凯歌》《重见光明》等。其中《双十春》连环画选页入选了1964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美展。连环画对于众多农民形象的塑造以及勾线白描的运用,让吕云所进一步切近农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表现,这其实是从现实的角度丰富和沉淀了他绘画中的乡土诗情。

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

第二部分:“太行风情”系列与“律动”系列


20世纪80年代末,吕云所开始“太行风情”系列作品的创作,这一系列并非单纯的山水作品,画面中带有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特征。这一时期吕云所作品里的山水更像是当地人眼中的山水,表现了他的乡土情怀或童年记忆。


吕云所笔下的太行山景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表现出他的阅历、修养和感情。他运用精熟的笔墨,贴切地表现出太行风物给人的视觉感受。


在“85美术思潮”的时代背景下,吕云所从未止步于山水画现代精神的艺术探求。当时有关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的大讨论并未动摇吕云所对于中国画传统审美意识的坚守,反而促使他思考如何进行中国画的现代性变革。他首先从视觉形式上进行内部结构的探索。1985年,他创作了百余幅“律动”系列绘画作品,着重于从枝杈、河滩、芦苇等这些他烂熟于心的乡村物象上进行视觉形式的“完形”再造,由此捕捉隐藏于大自然表象内的节奏、韵律和结构。


《故乡情》  95×69cm

《故乡月》   51×42cm

《晚风》(68×68cm新加坡私人藏家收藏
《绿天图》 (70x140cm
“律动”系列是吕云所超越物象的起点,正是从这些抽象结构的探寻中,他体味出抽象结构的独立审美价值以及这些抽象结构所必然承载的现代精神。与其时乃至当下一些画家对于抽象笔墨的探求不同,吕云所的“律动”系列还十分精湛地体现了中国画骨法用笔的苍劲和纯水墨形成的丰富多变的层次意蕴。“律动”系列的代表《原野的律动》《枝的交织》《野藤的节奏》等作品既让画家体味了从具象内部进行结构析离的重要,也让画家品尝出画面整体的运动性对于人们内在心理与精神表达的切近。吕云所的太行喻象并不是太行山水现实性的再现,而是对太行山石结构的高度提炼与抽象概括,表达出超越现实的一种精神象征。

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

第三部分:“积墨太行”系列


20世纪80年代,吕云所的“积墨太行”系列作品一经问世,震撼画坛。作为太行之子的吕云所,将数十年的所思、所感、所悟付诸笔墨,经过长期的苦苦求索,最终选择了“有山无树、有石无水”的憨厚、朴实、雄险、壮阔的大自然原始景观,以及纯水墨、纯黑白的积墨作为太行新作的艺术语汇,创作了一系列博大、浑厚、沉重、悲壮的不朽之作。


夜走太行(170x143cm

太行浩气(220x149cm

山月(170x143cm 新加坡私人藏家收藏) 

苍茫大野(175x124cm

群峰壁立太行头(170x143cm

在画面构成上,吕云所以东方特有的时空观将恢宏浩茫、山海云涛般的无垠的时空帷幕通而为一,群山在天地浑然中展开,构成特殊的艺术氛围和空间意象。他笔下的这些山水无疑都抓住了太行山脉的地貌与气候特征,并为适应这种特征的表现而进行了传统笔墨的消化、改良与再造,石鼓形侧边的山岩多用范宽、夏圭和龚贤的短线皴与小斧劈,而石鼓之上的土质塬峰则多用积染与点皴,可见画家巧用南北宗笔法,将南宗的柔润与北宗的刚劲融于一体。他的画面很少大面积留白,相反,是“惜白如金”。
吕云所在这一时期的点皴积墨太行山水画创作中,是不断追求画面“暗沉”的,唯此才能画出他心中的太行意象,倾诉出他内心的郁结与悲苦。诚然,这种暗沉又是厚朴而灵透笔墨的品质所致。在某种意义上,没有这种近于苦的、涩的、深的、沉的笔墨,也不会形成他画面苍茫的意象。他曾反复说,“‘黑色太行’充满了深重、苍凉、压抑与悲壮”“深厚是中华文化的资质,灵透是中华智慧和灵性的表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皇天后土、华物民风,积淀了一个‘厚’字”。由此可见,吕云所对于暗沉、凝重、厚朴和灵透的追求,无不是他内省式心理历程的折射,对于中华文化与民族品格的一种精神体认。唯其如此,他的积墨太行才充满了中国山水画的现代精神。
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
第四部分:“写意太行”系列
吕云所把“积墨太行”系列称作“太行的笔墨”。在他看来,这些画作更多地注重太行的造型、结构和境象,而不是山水中的笔墨。他常引用董其昌“为造物役”来形容这些画作,这促使了他进行“笔墨的太行”的创作转向。
21世纪初,吕云所笔下乡土的太行、喻象的太行走向“笔墨的太行”。从现实的角度和精神的角度对太行这个客体进行审美认知,这种审美追求强调了客体对象独特的承载特征。

太行天河(136x68cm

 北雄之风(136x68cm) 

清辉泻玉( 136x68cm

崖霭 (136x68cm

太行风云(136x68cm

板山云岭(136X68cm 中国美术馆收藏

“写意太行”系列是吕云所晚年回归以笔墨为主体的独立审美的结果,使观者感受到的是笔墨的干湿浓淡以及直抒胸臆的笔墨状态。这一系列的代表作品诸如《秋风染太行》《云开图》《太行千嶂冲天挂》《王莽岭晨晖》等都把太行鲜见的流云奔涌作为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形态,并强化了笔墨勾皴点染的独特作用与自由灵性的书写。相对于他的积墨太行被处理得浓深厚重,这些山水画作往往留有较多的空白,不仅湿笔明显增多,而且由皴而线的勾写也逐渐独立出来。这些线、点和皴相互糅合、裹骨含筋,尤其是枯笔焦墨中再反复铺水点化,更难以拆分,显现出画家随意挥洒、任兴勾写、逐层积淀的笔墨结构。


吕云所“写意太行”系列作品更加注重写意性与语言个性,笔墨的意气贯穿始终,原有的雕塑感转而成为野气奔放、率性天然的韵律感,已经不拘泥于太行的形,而是注入了个人主体的情绪感受。


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

第五部分:素描、速写及连环画


作为20世纪美术革新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对景写生促使艺术家走向社会与自然,创造出与时代精神相匹配的新绘画形式。可以说,写生激活了原本相对停滞的技法语言,带来了新一轮的绘画探索与创新风气。吕云所的早期绘画以人物画见长,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他创作了大量人物画、连环画、年画及素描、写生手稿,这些无不体现出他扎实的人物造型能力和群体场景的组织能力。


素描、速写手稿

申梁域大伯(30x20cm

母子俩(冬兰和大江)27x19cm

政治队长李用迁(42.5x31.5cm

 郝懋德大伯(40x32.5cm

天津新港一瞥(27.5x33.5cm

 劈山引水战太行 (26x27cm

吕云所早年经历的苦难生活、现实印记被他转化为一种个体的生命经验,并从这种经验中提炼出生命的诗意。吕云所早期创作的人物形象十分可爱,区别于当时程式化的人物创作而格外带有朴素的温情,这似乎正是吕云所在一种窘困的生存境遇中提炼出的人性之美。

纵观吕云所的艺术之路,绘画修养、面貌及成就都是多方面的。我们也试图通过“吕云所教学文献捐赠展”来纪念这位为天津美术学院作出杰出贡献的、真正的艺术家,激励天津美术学院的学子“崇德尚艺,力学力行”。





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

《双十春》(连环画)14.5×22.5cm

《喜雪五莽岭》(山水稿)

《秋韵》68×136cm 

《夜走太行》125×145cm

《苍茫大野》175×124cm

《太行浩气》145×125cm




当代杰出的美术家吕云所先生教学文献捐赠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 10月21日(星期一)下午举行开幕式
走进我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家吕云所先生的故居
翰墨传承唐山情·太行之子——吕云所、吕大江、周安礼师生作品展在唐山博物馆开幕
著名画家吕大江向涉县图书馆捐赠吕云所、吕大江父子画集
吕氏山水诠释薪火相传 “意蕴太行”吕云所、吕大江作品展在荣宝斋天津开幕



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界门户网站。秉承客观、公正、记录、传播的办网理念,是您了解天津美术界的重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