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方向。
脱贫攻坚期间,全市共有三个深度贫困村。春节前夕,本报记者特意来到其中的两个村子——永寿县渠子镇咀头村、张贺村采访,感受活力乡村的崭新图景,倾听这两个村党支部书记的新年愿景——
“让乡亲日子更滋润,
把村子建设得更美”
村容整洁,屋舍整齐。刚进咀头村,便闻鼓乐声。村头广场上,6名村民敲锣打鼓,为正月初一的“村晚”紧张彩排。
看着“演员们”满满活力,咀头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友笑着为大伙鼓劲:“一定要好好排练,达到最好效果。”
咀头村村民为正月初一“村晚”紧张彩排。
咀头村有村民138户533人,脱贫人口72户283人,一半曾是贫困户。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
“我当时高兴得不得了。这是国家支持、各级帮扶的结果。乡村振兴这四年里,我们村一年打一个翻身仗。”站在村头,李建友给我们算起去年的“经济账”。
“生猪养殖分红15万元、光伏发电分红13.4万元、苹果园分红4.5万元、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分红6万元、电商收入13.6万元,一共52.5万元!”
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李建友满脸笑意——村级高品质净水站建成,群众喝上“好水”。实施整村改厕,村民用上干净卫生的水厕。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成立、光伏发电项目投运,一批既环保又收益的利长久产业让群众分上红……咀头村由深度贫困村嬗变成永寿县的“综合示范村”。
冬日阳光下,咀头村暖意融融。村民李春荣不时掏出手机看订单,忙着卖苹果。
咀头村产业基础薄弱,虽有种植苹果的传统,但因品种特色不足、市场定位不准,无法实现产业化发展。
深耕苹果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李春荣曾是一名电路检修工。在多方帮助下,壮大集体经济的70亩高标准双矮苹果园建起来。
“去年初挂果,卖了20万元,开年给果园建防雹网,好日子在后头。”李春荣语短,却难掩获得感:“一年里,仅疏花疏果采摘等劳务费,就付给大伙13万多元。”
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小小的咀头村,现出勃勃生机。
采访中,记者邀李建友能否一起去邻村的张贺村看看,李建友一笑:“么麻达,我们连畔种地,都曾是深度贫困村。”
张贺村共有村民102户386人,其中脱贫人口有73户314人,贫困率曾经高达80%。
时值农村的午饭,家家炊烟袅袅。村民贺向阳正在水站打水,磁卡一刷,水流“汩汩”,他感叹道:“喝纯净水、用冲水马桶,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
张贺村党支部书记贺文会,刚刚走访慰问完村里的高龄老人。他递上热茶,热情地和李建友打招呼。
“两个村子相邻,曾是难兄难弟,有啥事都商量着弄,大项目一体谋划,小产业各有特色。”他说。
两村既是伙伴,也有竞争。咀头村养殖比张贺村“强”,张贺村种植比咀头村“强”。说起“强项”,两个村支书也不遮掩。
“咀头村有4个养殖大户,还有70亩苹果示范园,可以说把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李建友说。
“张贺村的特色就是黑小麦种植,今年种了180亩,比种普通小麦,收入翻了一番。我们要多向咀头村学习看齐,把日子过殷实。”贺文会说。
“强”的“送宝”,“弱”的“取经”。他俩的话匣子打开了。“文会以前是副书记,电脑上的活都能弄,我要向他学。”“建友哥当了7年党支部书记,经验比我丰富,他的好多做法,我还没学到。”
两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如今连年增加,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的新生、支付公益岗位工资、基础设施维护、补贴合作医疗、给80岁以上老人入保险、环境卫生整治。”李建友给贺文会亮家底。
“张贺村家底没有咀头村厚实。去年,我们给全村234名村民补贴合疗4.68万元,成立了村奖学金‘明月基金’,惠及15名困难学生,金额13200元。”贺文会不遮掩。
晒账单,谈做法,聊未来。“今年,我们打算多动员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村,再发展点特色产业,让大家的日子更滋润更红火。想办法壮大村集体经济,多为乡党们办些实惠事。”李建友说打算。
“去年,张贺村人均纯收入17100元。今年,我盘算着做好黑小麦的深加工,培育好石磨面粉、黑小麦面粉两个特色品牌。还要把电商做好,让这些特色产品卖得多、卖得好。”贺文会谈想法。
“说一千,道一万,要把劲鼓圆,还得好好干。”“哈哈,对着呢,不敢耍嘴皮子。大伙有奔头,我们要带头。”李建友和贺文会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热乎起劲。
海报轮播
编辑:陈静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