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往事丨家乡的路
文摘
2024-11-03 17:05
安徽
我的家乡位于泉塘镇梅楼村,是一个拥有近两百户人家的村庄,它坐落在军二路北侧,原军二路横穿村庄南部。梅楼村曾经是得胜乡政府所在地。它东连食品站、供电站、供销社,西接粮站、排灌站;南邻卫生院,北毗梅楼小学和得胜初中。早些时候,村中还有铁业社、木业社、竹业社、缝纫组、大米加工厂和菜籽油加工厂等。拥有这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村上的道路应该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可是,不知何故,与别的村庄相比较,却并没有什么两样。村庄主干道就是南部的军二路和中部通向原塔山大队的土路,剩下便是似路非路的“无形路”。从我记事起,军二路就是我们村庄乃至整个得胜公社的交通大动脉。由于村庄处于襄安镇与泉塘镇之间,这段路也被称之为“襄泉路”。至于襄泉路建于何时,由谁负责修建,我没有查到具体而真实的历史记载,就不敢妄加揣测。那些年,襄泉路确实没有什么变化,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直到襄安公路大桥在1976年下半年正式通车之后,襄泉路才迎来了它的春风得意时刻,从历山伍到万山之间,县交通局开始实施“弯道取直”方案。得胜初中领导很快就接到了政府通知:“学校必须组织部分师生参加筑路劳动”。那时,我当民师还不到一年,担任初二班班主任。班级《课程表》上每周四都被安排成“劳动一天”。为了做好筑路劳动前的准备工作,我提前布置同学们带好劳动工具。班上共有55名学生,我把他们分成4个组,并对他们提出要求:两组带铁锹或钉耙,两组带筐子和扁担,若不按要求带劳动工具,必须回家去讨或换。当时我年轻气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总是极力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劳动工地就在历山伍村前的“神墩”,主要任务就是挖碎石、砂土,用筐子挑或抬,运到襄泉路上去。同学们在劳动中,争先恐后,不怕吃苦,表现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我至今记得那些表现特别好的学生名字。劳动休息的时候,我还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在筑路中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鼓励大家的斗志。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几年之后,襄泉路又迎来了“老路改建”工程。那时,地方政府把路基建设任务分摊到农民头上。我家分到的路段就在得胜村部对面的水田里。当时,田里水深泥烂,怎么筑路基?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妹妹,用铁锹挖泥,用木盆装泥,用双手堆泥。母亲脸上挂满了汗珠,我们也累得精疲力尽。大家一直坚持干到人家都吃过晚饭后,才把所谓的“路基”堆出水面。后来,虽然取消了这个荒唐的办法,但每当经过得胜村部时,我都要向当年用手堆路基的地方看一眼。新世纪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也给襄泉路带来了华丽转身的时机,从青龙宣大至汉王东陈“改道工程”终于顺利地开工了。这条路的改道,既减少了因车辆流量增加而对梅楼村的环境污染,更避免了交通安全隐患。家乡道路的一次次变迁,让我不禁想起上世纪70年代还没有“出世”的学校门前路,我们一家人想要出门,必须走一段拐弯抹角的“无形路”的艰难。一会儿在人家屋檐下趟着走,一会儿抠着人家的菜园墙横着走,一会儿捡来一块断砖垫着脚跨着走,如果遇见实在绕不过去的泥坑就跳着走……为了改变得胜初中学生上学路难走的状况,1977年上半年,校长梅名琦提出了“在学校操场前铺一条大路”的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响应,他首先组织初三年级师生到王垴老窑厂挑回煤渣铺路。那天下午,我带领初三(2)班全体学生挑煤渣。大家一会儿走田埂路,一会儿走襄泉路,一会儿走村上的“无形路”。当我们挑着煤渣走在回来的路上时,天突然下起了暴雨,一个个被淋得像“落汤鸡”,脚下的路就更加难走了。可是没有一个学生喊苦叫累,坚持把煤渣挑到工地上。第二年,俞士豪担任校长,他组织师生捡石头、断砖,并把筑路任务分摊到各个班上。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碎砖路终于一鼓作气修通了。当然,碎砖路修得再好,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不到几年时间,路面便出现了坑洼积水 、砖头滑落等情况。后来,新校长傅汉平又组织师生到得胜轮窑厂挑回断砖,有时还用汽车装回废砖,很快就把路面抬高了许多。由于“普九”的需要,1994年国庆之后,学校在马再法校长的领导下建起了围墙,围墙外留下了3一4米宽的环状“无形路”。面对此状,附近几个住户,自己动手挖水沟、抬路面、整路基,这才让“无形路”变成了“有形路”。新世纪之初,我担任合并后的梅楼学校校长。为了举办好梅楼学校教学楼落成典礼活动,我和梅百松、李年勤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下决心,花气力,在教学楼前面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并把学校周边的道路整修一新。庆典那天,学校门前道路两侧,彩旗飞舞,人流如织。这条路仿佛穿上了节日的盛装,也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刻。当然,更难忘的还是2016年之后,学校西侧路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迁。村上致富带头人俞永洋精心策划、具体指导这条路的建设方案。路旁及村上的住户们也积极配合,出资出力。其中青年创业能手梅百林个人捐资3万元,独居榜首。经过不到一周时间的施工,一条宽阔、平整、高质量的水泥路终于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阳光照射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像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飘逸在一望无际的村庄东边。这是村上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啊!家乡的“有形路”与“无形路”有无数条,但不管哪一条都是家乡人不断“走”出来的。家乡的路,无论是泥泞不堪的土路,还是尘土飞扬的石子路;无论是坦荡如砥的水泥路,还是宽阔干净的柏油路,在我的心中,都是我心灵成长的轨迹。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的路总是连接着我的根、我的魂。作者简介:梅胜祥,男,现年66岁。中共党员,泉塘初中退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