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毒最初于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地区的发热病人血液中被分离出来,此后,它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报告,在美国、希腊、罗马尼亚等国曾出现过大规模疫情。近年来西尼罗热在全球多地频繁发生,且流行区域逐步扩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鸟类是西尼罗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特别是在美国等疫情频发地区,疫情爆发点往往位于鸟类的主要迁徙路线上。此外,吸血节肢动物如蚊虫、沙蝇、蠓、壁虱等是西尼罗病毒的传播媒介,库蚊、伊蚊、按蚊等蚊虫更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人类和其他动物(如马匹)主要通过受感染蚊虫的叮咬而感染病毒。
此外,病毒还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及接触受感染动物等方式传播。目前仅极少数病例报告了病毒经胎盘(从母亲到婴儿)传播,而尚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报告。
目前人类对该病毒普遍易感,农民、森林工人、园林工作者、建筑工人或旅行者等群体,由于接触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机会较多,是感染西尼罗病毒的高风险人群。
西尼罗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至14天。大多数(约80%)的人在感染后表现为无症状感染。部分感染者因西尼罗病毒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展为西尼罗热,主要症状包括发烧、头疼、全身酸痛、恶心和呕吐,偶尔伴有皮疹和淋巴腺肿大。还有少数感染者出现西尼罗脑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等严重疾病,出现如高热、抽搐、意识障碍或严重肌无力等症状。
任何年龄组的人都有可能在感染后发展为重症,但老年人、儿童、免疫抑制人群(如器官移植患者)等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最高。
尽管我国不属于西尼罗病毒的流行区域,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加之我国存在符合西尼罗病毒传播的生态学条件,如存在库蚊等传播媒介,有丰富的具有迁徙习惯的野生鸟类资源和大量家禽,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该病输入的潜在威胁。因此,预防与控制西尼罗热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尚无人用的西尼罗疫苗,防止病毒输入和全面、综合的媒介蚊虫控制是预防西尼罗病毒最为有效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提高风险意识:向前往国外流行地区的旅游者普及西尼罗病毒脑炎的基本防治知识,使其提高防范意识,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广东疾控 宁波海关(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于30日内联系删除)
供稿:传染病防控科
编辑:小麦色
二审:詹文青
三审:张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