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 | 弥勒佛的故事
文化
2024-11-17 19:45
陕西
弥勒佛的故事
弥勒佛,又称未来佛,藏语谓“强巴”。在佛教经典中,弥勒出生于南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他既是菩萨又是未来佛,这一独特的身份使其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将详细讲述弥勒佛的故事。
一、弥勒佛的出身与修行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等,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是波婆利大婆罗门之子,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他从小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智慧和慈悲心,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在跟随释迦牟尼修行的过程中,弥勒佛虽然不像其他弟子那样迅速证得阿罗汉果位,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宽容的心态。他的这种态度,使得他在修行道路上虽然进展缓慢,但却始终不失慈悲和喜悦。据记载,弥勒佛在修行过程中,常常被人嘲笑和轻视,但他从不放在心上,依然整天乐呵呵的,好像他是一个无心人一样。有一次,有人直截了当地问他:“弥勒,你也出家多时了,为何一直不入流?”弥勒回答说:“我是一个无心道人,所以不入声闻流。”“什么是无心道人?”弥勒回答:“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就是对一切无想、无念、无所求。所以,你们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二、弥勒佛的忍辱与慈悲
弥勒佛的忍辱精神,是他修行中的重要品质之一。有一次,弥勒佛在王舍城乞食时,遇到了一个恶狠狠的大汉。这个大汉先是往舍利弗的钵里撒了一把沙子,舍利弗不但不恼怒,反而像得到最美味的食品一样向他点头致谢。接着,恶汉又冲向罗睺罗,照他的脸上狠狠打了几拳。弥勒见状,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但恶汉行完凶就开溜了。而站立在一旁的舍利弗并没有阻拦他,任他离去。弥勒赶到的时候,看到罗睺罗满脸是血,痛得嘴唇发抖。罗睺罗强忍住了胸中的怒火,走到小河边,默默地捧起水,洗去血渍。舍利弗与弥勒看到这种情形,心里无比感动。罗睺罗说:“刚才的疼痛,我已经不把它放在心上了。这世上有着许多的恶人,不如意的事也很多,我的心并没有因此怒火中烧,只是想到,像这种无法无天的暴徒,如何处置是好?”舍利弗听了之后,对罗睺罗很满意。他们返回祇园精舍后,佛陀听了舍利弗的讲述,对罗睺罗的忍辱精神给予了赞扬,并且对所有的比丘开示说:“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见到佛,就会背离佛法、远离僧众,就不能在轮回中得到解脱。只有能忍恶行的人,才能消除灾祸,得到安详。有智慧的人能体察到因果,所以能控制嗔恨念头的升起,常行忍辱。”弥勒佛的慈悲之心,也是他修行中的重要品质之一。他常常将化缘所得的东西分发给穷人,帮助他们摆脱现世生活的困境。这种慈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实际的行动。弥勒佛在面对孩子们的戏弄和大人的嘲讽时,丝毫不生气,还喜笑颜开地收下他们给的物品。这种宽容不仅仅是对行为的包容,更是对众生内心痛苦的理解和怜悯。三、弥勒佛的未来成佛
据佛经记载,弥勒佛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现在兜率天内院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以三会的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弥勒将来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弥勒佛在那个时期降世,将广度众生,建立人间佛国。他三次法会宣讲佛法,度化的众生无数。第一次法会宣讲佛法,度化的众生有九十三亿;第二次法会宣讲佛法,度化的众生有九十六亿;第三次法会宣讲佛法,度化的众生有九十九亿。他三次法会宣讲佛法所救度的人,都是在他教法中种下福德的众生。四、弥勒佛的形象与信仰
弥勒佛的形象,在佛教艺术中常常被描绘为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样子。这种形象象征着宽容、乐观和喜悦的心态。弥勒佛的笑容仿佛能包容世间一切,无论是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还是他人的过错与冒犯。他的大腹便便则象征着内心的富足和喜悦。弥勒佛的信仰,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他既是菩萨又是未来佛的身份,使得他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在中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此外,弥勒佛的信仰还与布袋和尚的形象紧密相连。布袋和尚是明州(宁波)奉化人,他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此后,布袋和尚的形象逐渐被塑造成弥勒佛的化身,并在民间广泛流传。五、弥勒佛的慈悲与智慧
弥勒佛的慈悲与智慧,是他修行中的重要品质之一。他以修慈心观而闻名,慈心修习被认为是弥勒信仰的根本教法。弥勒佛在修行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慈悲之心,对众生充满关爱和怜悯。他不仅关心人们的疾苦,还常常将化缘所得的东西分发给穷人,帮助他们摆脱现世生活的困境。弥勒佛的智慧也体现在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上。他常常在兜率内院为弟子说法,劝化更多的苦海众生往生弥勒净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远离苦海,获得解脱。六、弥勒佛的现代启示
弥勒佛的故事和形象,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宽容心态提醒我们,不要过于计较得失,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当我们遇到他人的误解或批评时,不妨像弥勒佛一样,以宽容之心对待,避免冲突和矛盾的产生。弥勒佛的乐观态度则激励我们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不能被它们打倒。我们应该像弥勒佛那样,始终保持笑容和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更好。这种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迎接新的机遇。弥勒佛的大腹便便象征着内心的富足和喜悦。这启示我们要学会满足和珍惜拥有的一切,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寻找快乐。不要总是追求物质的享受,而要注重内心的感受和培养积极的情绪,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弥勒佛以慈悲之心待人,是众生的典范。他的慈悲之心不仅体现在对众生的关爱和怜悯上,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可以学习弥勒佛的慈悲之心,关心他人的疾苦,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总之,弥勒佛的故事和形象不仅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启示意义。他的宽容、乐观、喜悦和慈悲之心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醉心格
原创散文、小说、杂文、诗歌及摄影、书画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