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主党的美国蓝州为何普遍富裕?
美国总统选举有一个奇特现象:西海岸和东北部富裕州普遍支持民主党,其中西部的加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有“蓝墙三州”之称,即民主党坚固堡垒之意。而支持共和党的州大都是中部和南部相对落后地区,中部甚至被称为“铁锈地带”,算是共和党的基本盘。
近30年来,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候选人当选,这个选举地图从没有发生过本质性的变化,双方争夺的焦点主要在几个摇摆州。那么,这样的选举格局是如何形成并固化下来的呢?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必须简单回顾一下美国的选举历史。
事实上,美国历史上的选举地图与今天的格局有很大的差别。1876年的选举地图是这样的:民主党的优势州主要是东部和南部地区,而共和党获胜的州则集中在西部和东北部,大致相当于现今民主党稳赢的地盘。
1980和1984年的选举,民主党溃不成军,共和党的里根总统把美国几乎全部变红。可见,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民主党蓝墙州”的说法。即便到了1988年,共和党的老布什当选,加州也还是红色。要知道,加州可是现今民主党最大、最稳定的票仓,是最蓝的州之一。
不过,从这个时候开始,今天的选举地图已经初具雏形。到了1992年,民主党的克林顿赢得大选,红蓝州固化的选举格局正式形成。此后,即便是共和党的小布什和川普分别于2000年、2004年和2016年胜选,西部三州和东北部富裕州依然是民主党的铁杆,选举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可见,主要的分水岭出现在1992年。那么,1992年或者之前的5-10年,美国和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般而言,左右选举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从经济的视角上看,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国际间的产业大转移。具体特点为:首先,低端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设立在这些国家。其次,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间的贸易壁垒逐渐减少,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了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从而推动了产业转移。再次,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为了提升经济竞争力,逐渐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而将传统的低附加值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和西欧国家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加大投资。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了有利的政策措施,如减税、设立经济特区等。这些政策环境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转移。
上述因素有力推动了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全球产业转移,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在这场产业分工中掌控了利润最为丰厚的产业链上游,其中包括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和科研和创新中心。
再来看地图:美国西海岸三州地处太平洋东岸,对面是日本、韩国和后来经济崛起的中国。此外还有“东亚四小龙”和东盟。在这场产业大置换中,西海岸占尽了地理上的优势和先机,重点发展了高科技产业和跨国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高科技人才,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区域。
而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东北部各州地处北大西洋西岸,大洋对面是富庶和工业制造能力强大的欧洲。金融必须在有钱人堆里才玩得下去,而且工业制造也需要更多更好的投融资手段。纽约在80-90年代的产业转移中增强了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实力,这些金融机构在欧洲及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资本运作,进一步增强了华尔街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美国西海岸和东北各州之所以取得产业置换的成功,是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有密切关系,这些学术和科研机构在全球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通过跨国公司和国际合作向全球扩散,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同时也反哺和强化了美国研发和创新能力。
很显然,美国西海岸和东北部各州是这场产业置换的受益者。相反,美国中部以制造业为主的州则成了利益受损者,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劳动力成本升高以及环保的需要,驱使美国的生产制造业外流,美国将大量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自身则专注于高附加值的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产业新格局。无论是哪个党执政,这个趋势是难以改变的。美国西海岸和东北部蓝州之所以富裕,这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如众多的高校)而获得的。投资界有一个定律“只要站在风口浪尖上,猪都会飞起来”,便是这个道理。蓝州正好处在全球化的风口上,想不富裕都难。相反,中部各州缺乏这些优势,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全球化之风反而把他们本来的财富都吹到蓝州和世界各国了。
那么,为何蓝州与民主党、红州与共和党捆绑呢?这得从民主党主张的价值观去观察。首先,少数族裔和移民通常喜欢到沿海或发达地区居住,很少居住在中部地区。民主党的左翼政策特别是平等口号对少数族裔和移民颇具吸引力,而这些群族因为自身的劣势地位和不利境遇,对平等更为渴望,他们并不见得知道自由是一切良善价值之母的道理,自然而然,移民和少数族裔就成了民主党天然的盟友。由于人口结构的改变,这些富裕州就成了蓝州。而且在可见的将来,蓝州还会是无可撼动的蓝州。当然,希望明天的选举结果给我打脸。
其次,民主党全球化的主张更符合国际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和金融资本的利益。显然,这些行业和机构的业务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而是全球市场,只有全球化才会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年轻人和社会精英之所以多数支持民主党,就因为这些群体多数和国际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大学、金融资本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他们多数肯定不太愿意去中部地区生活,更不愿意去传统制造企业当个电焊工,就算是在工厂做个工程师都不见得比在高科技企业当个小白领有吸引力。
此外,民主党倡导的气候变化等环保政策是利好国际化大企业、高科技企业和金融服务业,不利于传统的制造业,毕竟重工业的污染更为明显。因此,民主党与美国西海岸和东北富裕州捆绑就不难理解了。
民主党获得西海岸和东北部的支持,也有运气的成分。冷战期间,尽管也发生了产业转移,但主要还是集中在西方工业国和亚洲四小龙之间。只有到了冷战结束之后,产业转移才步入了真正的全球化。历经里根和老布什两位共和党总统的努力,摧毁了东西方铁幕,终结了冷战,全球化终于具备了加速的条件和基础。1992年,老布什输给了民主党年轻帅气的克林顿,让民主党轻松捡到了全球化的胜利果实。
那么,选民为何抛弃共和党的老布什呢?西方有句话大意是:选民多数是忘恩负义的。真正潜心研究两党政策优劣的人毕竟不会很多,更多的人主要是情绪性选择,毕竟共和党执政时间太长了,而且老布什也没有个人魅力,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相反,克林顿年轻帅气,充满魅力的眼神是很多选民难以抵挡的。
克林顿当选后,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和潮流,其政策使西海岸和东北部各州进一步受益。经过八年的深耕,终于固化了民主党的选举地盘。即便2000年共和党的小布什当选,也依然无法撼动这一基本格局。不过,小布什也没有和全球化潮流唱反调,这是布什家族和民主党关系一直融洽的深层次缘由。毕竟都是全球化果实的采摘者,算是同一战壕的朋友了,政党只不过是表示某种区隔的符号罢了。
只是到了川普,一切才有所不同。川普的施政目标与小布什有很大的差别,更别说与民主党了。川普的政策出发点是“让美国重新伟大”,而什么才是重新伟大呢?从经济的角度上看,就是让美国中部铁锈州重现活力、让美国重新具备工业制造能力。如何才能做到呢?川普的策略是:筑起高关税大墙,让外来商品无法进入美国或增加进口成本,从而逼迫美国乃至全球制造业流入美国本土特别是中部铁锈州,从而达到平衡中部与东西部发展差异、减缓全球化对美国特定产业、特定地区负面冲击和影响的目的。
那么,美国人民该如何选择呢?是继续让全球化狂飙、进一步拉大中、东西部差距还是舒缓一下地区和行业鸿沟,让美国更平衡地发展呢?2024年的总统选举是两种国家发展方向的抉择。美国到底是南非化、伊朗化、巴西化还是继续成为美国呢?结果将于明日揭晓,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知识:按家庭收入中位数、贫困率和房价中位数计算,美国最富有的十个州为:
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夏威夷州、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新罕布什尔州、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康涅狄格州。若按经济总量,前五强则分别是加州、德州和纽约州、佛州和伊利诺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