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理自2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改)
“世芳,世芳
帮俺看看这个药应该怎么吃?”
江苏徐州马坡镇双楼自然村
73岁的李桂英拿着一盒药
走进74岁的邻居张世芳家
“村里人有什么不舒服
第一时间就想先找她问问
我们非常信任她”
李桂英说
张世芳是谁?
为什么村民找她“寻医问药”呢?
张世芳。
张世芳在双楼村卫生室
做了一辈子的村医
千余村民的健康
也让她牵挂了一辈子
退休后,她一直为村民们义务问诊
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找她
今天来的李桂英有些基础疾病
“既然来了,我顺便给你量量血压”
前段时间,张世芳不慎摔伤胯骨
尽管行动不太方便
她还是回屋取来听诊器和血压计
2月6日,张世芳(右)为李桂英测量血压。
1970年,有初中学历的张世芳
被双楼大队(如今的双楼自然村)挑中
成为卫生室村医的人选
同时,马坡人民公社卫生院也找到她
希望她能到卫生院化验科工作
“卫生院每个月能开23元的工资
还不用像村医那样‘巡回医疗’
但村里太缺医生了”
乡亲们的需要令她放心不下
年仅19岁的她做出决定:
留在村里,为乡亲们服务
三间瓦屋,一名同事
张世芳就这样开始守护村民的健康
这一守,就是42年
上世纪70年代,张世芳在村卫生室工作。
张世芳在卫校接受了两年培训
还成为县首届乡医培训班里
唯一的女学员
“我觉得能救死扶伤很了不起!
夜里休息时间我都在背书
考试成绩好得远近闻名
大家都知道有我这样一位女村医”
上世纪70年代初,张世芳接受培训时的笔记。
张世芳与铜山首届乡医培训班同学们的聚会留影。
当时,双楼村有大约130户村民
面积大且分布得较散
张世芳和同事白天背着药包
挨家挨户上门“巡回医疗”
晚上休息时也经常接到村民求助
村民一喊,张世芳就背上包到村民家去
“家门上都被敲出了大大小小的坑”
张世芳回忆道
没有手电和路灯
摸黑走十几公里去看诊是常事
她曾在高烧不退的老年村民身边
守了一夜
“没有手表,都没意识到守了多久
看到天亮了,我就背起药包
接着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张世芳在村卫生室门诊工作。
每年农忙时节
不少村民会因务农受伤
张世芳也格外忙碌
“不仅‘巡回医疗’,还要‘下地医疗’
我和同事就在地里”
村医太忙了
三十多岁时,她有了一双儿女
但照顾孩子的任务只能交给爱人
“有一回我去了趟外地
回来时喊孩子,都没有理我”
张世芳说
“那时也来不及难过
吃完饭就赶紧去卫生室工作了
好在爱人很理解
不仅承担了大部分家务
夜里去看诊时也会陪着我”
张世芳和爱人赵瑶勋的照片(2月6日摄)。
原本2010年就应退休的她又被返聘
2012年才离开岗位
42年间
张世芳的同事换了一名又一名
不少被调去了镇里
她始终不为所动,也从不叫苦
她的命运
早已和乡亲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她的影响下
女儿也成为了一名村医
但基层医疗条件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家门口”的医疗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左图为上世纪70年代的双楼卫生室外景;右图为如今的双楼卫生室外景(2月7日摄)。
虽然退休了
但村民还是习惯寻她问诊
采访结束时
又有村民来询问感冒如何用药
张世芳找来纸笔
把用法用量写了下来
并叮嘱邻居有需要随时给她打电话
当记者问她是否担心被传染
张世芳笑着说
“医生怎么能因这个而拒诊呢?
从医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怕过”
“相处这么多年,村民们
已经像我自己的家人一样了”
张世芳说
“只要大家有需要
我就会一直服务下去”
监制:卢刚 | 责编:陈改 | 校对: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