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至30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二届“一条大河”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在景洪市成功举办。此次影像展不仅汇聚了来自中国及周边国家——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的200余位摄影师,更吸引了超过300名艺术家前来交流探讨,共同构建了一个开放多元的艺术文化交流平台。本次国际影像展是西双版纳州社科联在推动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中,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打造社科活动品牌的一个有益探索。
艺术与社科的碰撞——“雨林社科艺苑”。州社科联秉持“艺术活动+社科普及”的核心理念,以傣族园景区社科普及基地为载体,创新性地推出了“雨林社科艺苑”科普活动品牌。通过深度挖掘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并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向大众传播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社科素养和文化自信。
整合各方资源,深化合作共享。为了确保“雨林社科艺苑”项目的顺利实施,州社科联、景洪市社科联、傣族园景区三方通力协作。州社科联积极整合包括省级补助经费、艺术节组委会艺术展经费、科普基地实体(企业)宣传营销经费、州市社科联科普周活动经费在内的多种资源。多方的紧密协作和资源整合,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傣族园景区也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了一系列的独具特色文旅活动,推动了“雨林社科艺苑”品牌建设。通过多方配合,资源共享,促进了科普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截至10月,景区累计入园14.24万人次。
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社科普及。国际影像展在重点展示澜湄流域国家摄影师的精品力作以及国内摄影师的优秀作品的同时,还展出了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傣族泼水节、织锦等近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文化融合展示,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了观众对澜湄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傣族园景区以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向游客和群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保护理念,共同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截至目前,累计向游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宣讲百余次,开展研学活动78次,累计体验人数1430人。
整合信息平台,丰富传播内容。州社科联创新宣传推介方式,整合网络信息平台,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采用电影语言纪录片的形式,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记录与传播。通过第十二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的举办,吸引了新华网、中新网、云南网、西双版纳州融媒体中心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傣族园景区利用自有平台,在抖音发布短视频33条,浏览量69.4万;小红书发布11条,浏览量2097;快手发布短视频11条,浏览量43014;公众号发布推文4条,浏览量2986;视频号发布短视频3条,浏览量11656;开展抖音直播78场,曝光率254.38万。拍摄短视频十集,其中纪录片一个,阅读数量约为10万+。
积极开展活动,提升基地品质。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群众来到基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艺术活动+社科普及”的模式,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了解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了公众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创新性地推出“驻地创作”和“48小时光影奇遇记”等活动,鼓励摄影师深入西双版纳,以全新视角捕捉当地之美,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与本土化。7场精彩的交流研讨会,国内知名理论家和摄影导师的激情讲座,拓宽了艺术创作者的艺术视野,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傣族园景区不断完善基地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为游客和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科普体验,科普示范基地品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开展业务培训,推动志愿服务。傣族园景区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文化保护、生态旅游保护方面的学习培训,培养了一批人文自然类科普优秀解说员。通过培训,志愿者们不仅掌握了志愿服务的基本技能,还增强了对社会科学知识的了解,能够更好地为游客和当地群众提供服务,成为当地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志愿者们在活动中积极为游客和当地群众提供服务,传播了社会科学知识,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志愿者们的积极参与,也为“雨林社科艺苑”活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目前,“雨林社科艺苑”科普活动品牌已初步形成,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在省内和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深化西双版纳州社科普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来源:西双版纳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