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第三届青年“五小”创新创效成果和青年创新工作室终审答辩会议交流发言摘登

企业   2024-11-14 20:57   北京  

近日,公司组织召开第三届青年“五小”创新创效成果展示及青年创新工作室终审答辩会议,32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共话发展。部分青年代表结合个人成长经历,深入讨论了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分享了他们的实践做法、未来规划,充分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对工作的无限热情。现精选会议优秀发言摘编如下。

符运祥 厦门地铁4号线机电项目青年代表

我今年26岁,作为厦门地铁4号线机电项目的青年代表,很高兴能在这里向各位领导和同事作交流分享。自2018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在国家级、省级BIM大赛中获奖10余项,申请专利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撰写省部级工法4篇、创新型QC1篇以及行业相关论文4篇。今天,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我的经验。

一、关注施工细节,创新创效必作于细
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关注施工中的细微环节。初入职场时,我参与了一个下穿隧道项目,负责隧道两侧排水沟的施工管理。该项目由两家分包队伍共同施工,在整理日报、汇总每日进度数据时,我发现西侧施工队的波纹管施工进度明显落后于东侧。经过实地观察,我进一步了解到西侧队伍的实际施工人数少于上报人数,且施工方法相对落后;而东侧队伍则采用了一种高效的波纹管拉伸装置,仅需一人便可完成原本需三人协作的对接操作。对此,我及时将该情况上报项目部,并建议西侧队伍采购该装置以加快施工进度。同时,我深入研究了该装置的结构,发现虽然已申请专利,但其设计相对简单,具有改进的潜力。最终,在公司平台支持和团队协作下,我成功对该装置进行了改良,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
二、保持求知探索,持续拓宽知识边界
在车辆段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大型设备和巨型混凝土块的静压测试场景。虽然对这一领域不够了解,但我始终保持好奇,主动向现场技术人员请教,了解到这些设备正在进行单桩静压承载力实验。随后,在公司团队的支持下,我系统学习了多种承载力测试方法,包括高应变、低应变、钻芯法、声波透射法等。为更好地理解各测试方法的实际应用和性价比,我多次到现场观察,拍摄关键工序流程,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这些高质量的图片和现场资料,不仅使我自身受益匪浅,也为师傅后续撰写的《地铁车辆段软土改良及软基处理施工工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三、聚焦技术实践,推动创新工法成型
在撰写工法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挑战。工法撰写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扎实的现场实践经验。作为刚毕业两年的新人,在经验方面我尚有不足,但我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巧妙地将自己擅长的BIM技术与施工场地布置结合,运用全新的视角来编写工法。同时,我积极向师父请教有关临时设施布置的要点,例如“五图一牌”的作用、道路永临结合的意义、回车场的设置等。在师傅的耐心指导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逐步掌握了工法编制要领,参考国家工法标准,结合众多细节和注意事项,最终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省部级工法——《基于BIM的施工场地规划施工工法》。
作为公司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员,我深知,每一次创新和尝试都离不开公司平台的支持和团队的紧密协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这种创新精神,深入探索BIM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新应用和新可能,为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厦门地铁4号线机电项目

中交机电局
定期发布企业新闻及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