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速递
本栏目是《植物生态学报》预发表文章推介。预发表栏目中的PDF文件是校样版本,与最后的发表版本会有出入。正式使用请以最后正式发表的版本为准。如需引用预发表阶段的文章可以使用doi标引。
森林粗木质残体主要包括倒木、枯立木、大枯枝、树桩和粗根等, 它们是绝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成分, 在全球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 极端高温、干旱、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正在加速树木死亡, 改变森林粗木质残体形成的方式和分解过程,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也会受到深刻影响, 生态学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如今, 生态学家通过野外观测和控制实验, 围绕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特征、调控机制和分解过程中粗木质残体上的生物多样性开展了大量研究, 促进了粗木质残体生态学的快速发展。该文首先汇总了最常见的用于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过程的研究方法, 并且描述了各研究方法适用的情景。其次, 从形态、物理和化学性状方面探讨了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特征。然后, 围绕着影响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的控制因素, 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具体来说, 粗木质残体分解主要受到基质质量、分解者和环境条件的调控, 其中基质质量和分解者在样点尺度上影响着分解过程, 基质质量对分解者群落有自下而上的调控作用, 环境条件在区域或更大研究尺度上发挥主导作用。粗木质残体在分解的同时孕育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生物, 主要类群包括苔藓类附生植物、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对森林粗木质残体的利用方式最为复杂, 可能将其作为栖息地、掩蔽所、繁殖地、取食场所。附生植物的演替过程与分解时间正相关, 但与腐烂程度联系不紧密, 其他生物类群的演替则更多地受到基质质量的影响。由于以往的综述鲜有涉及不同结构组分(树皮和木质部)分解的研究进展, 该文补充和探讨了树皮和木质部的分解特征和潜在的相互作用过程。最后, 由于粗木质残体分解缓慢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限制, 目前许多机理的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 该文围绕粗木质残体分解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探讨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及可能的研究方法。
径级和长度对粗木质残体分解过程的潜在调控机制
稿件信息
常晨晖, 朱彪, 朱江玲, 吉成均, 杨万勤. 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研究进展.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DOI: 10.17521/cjpe.2023.0237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文章全文
往期精彩推荐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