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台站 | 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术   2024-09-06 15:46   北京  


台站简介


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简称会同站),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位于湖南省会同县林城镇(北纬26°45′,东经109°30′),始建于1960年。198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CNERN);2017年建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会同站立足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游生态脆弱区,瞄准区域生态安全战略需求和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学国际前沿,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人工用材林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的长期定位观测和比较研究,为区域生态安全和木材生产服务,培养我国森林生态学领域所需尖端人才。‍






1. 场地和设施


会同站水坪溪站部占地面积3.3公顷,其中总建筑面积7700多m2,包括实验室、办公室、宿舍等。拥有长期试验观测基地100公顷,设有综合观测永久样地、气象观测场、地下生态过程实验平台、杉木人工林森林动态大样地等。


综合观测场






杉木人工林综合观测永久样地建于1992年,总面积2000 m2,群落为杉木-杜茎山-淡竹叶群落,设有水分、土壤、气象、生物长期监测设施,以对人工林结构和功能优化进行研究。



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建于 1997年,面积10000 m2, 是典型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对其水、土、气、生、养分循环等指标进行长期监测,以探讨其结构和功能的演变过程。




气象观测场






建于1998年,总面积1000 m2,地势平坦空旷,建立25 m × 25 m标准气象观测场,以进行样地气象和水分的长期监测。




地下生态过程实验平台






建于2017年,样地面积500 m2,用于系统研究物质循环和地下生态过程。




杉木人工林森林动态大样地






建于2015年,样地面积9公顷,用于林下植被多样性对人工林生产力和碳汇功能的影响和机理研究,并探究地带性物种更替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 支撑的主要科研项目


近5年,会同站承担科研任务共计52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3. 支撑产出的主要成果



土壤有机碳形成与积累






利用13C、18O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了杉木低级根通过负激发效应有利于土壤碳积累的机制,阐明了微生物周转速率在调控激发效应强度方面的重要作用,量化了凋落物性状与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关联。



植物多样性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依托杉木林动态大样地与杉阔混交林长期观测平台,运用同位素示踪与生物标记物技术,阐明了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形成障碍的生物学机制,揭示了植物多样性和环境因子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4. 示范与服务


动植物生产示范与技术推广






会同站通过培养与中华蜜蜂共存的生物群落,从根源上消除对中华蜜蜂有显著影响的病虫害,实用于果场授粉和物种多样性恢复。




推进地方青少年科普教育






以“Bee计划:学习蜜蜂筑巢技术”为主题对会同三中、团河学校等学校学生进行科普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蜜蜂为何进化出六边形巢穴的特点,并根据学习到的知识创作自己的产品。



邀请赵士洞研究员在会同一中举行了《勤奋助我实现梦想》主题讲座,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崇拜和向往,播撒下梦想的种子。







5. 台站风光


广袤无垠的实验林场








山明水秀的地表水监测区








郁郁葱葱的杉木人工林









绿树环绕的美丽白塔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植物生态资讯
《植物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力图反映植物生态学学科热点和生长点,月刊,平均发表时滞6个月左右。本订阅号主要提供期刊目次,文章摘要,科研动态,学术会议,招生招聘等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