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大型猪场”和“家庭猪场?

文摘   2024-09-02 15:46   广东  

      近几年,关于大型猪场家庭猪场的讨论此起彼伏,究竟是大型猪场胜于家庭猪场,还是平分秋色,甚至是小规模家庭猪场被淘汰最终消失?我们不妨从另一个维度再琢磨“农业类型”、“规模化”、“猪粪”、“适度规模”、“PSY”和“楼房养猪”这些热词,启发我们对大型猪场和家庭猪场更深刻的理解。

三种农业类型

  有观点提到:从全球视野和世界农业发展来看有三种农业类型:一是前殖民地大农场农业,例如美国的大型猪场模式;二是前殖民主义宗主国的中小农场农业,例如欧盟的养猪模式;三是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小农经济,例如改革开放前的家庭猪场模式。

       “殖民地大农场模式农业是外来殖民的产物”;宗主国农业,“随着殖民化的扩张,欧洲人口外流,形成人少地多的客观条件,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绿色农业、市民农业、休闲养生旅游景观等复合型农业模式”。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中国是一个文明历史没有中断的国家,没有被殖民化过的大陆。单一的殖民地农业模式、单一的宗主国中小农场模式,或单一的小农经济模式,都不适合我们。我们学习欧美,但我们不是要成为欧美。我们扬弃他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得失,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的样子,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要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养猪人要有这样清晰的价值观和信念才能在养猪业“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从养猪“大国”迈进“强国”。

    那么,我们为什么既有大型猪场,又有家庭猪场,能不能全部采用大型猪场,或者全部回归到家庭猪场?

规模化:目的是提升造肉效率

   要想理解这些讨论、争论,先要理解养猪业发展的内驱力:社会有需求,于是人们组织生产要素来满足这些需求;谁的效率更高,谁就能生存发展,赚钱更多。改革开放后养猪业这40多年发展,无疑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和对动物蛋白的需求。直到今天,只要把猪养大了,就能卖掉。规模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造肉效率。

     第一阶段,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初期,大家开始发现养猪有机会比种地赚钱多,于是养猪从一家一户的副业、兼业,变成主业,养猪专业户蓬勃发展。但要跃升到规模猪场,则需要国营农场的发展,以及国营农场的初代精英出来创业,畜牧兽医专业初代毕业生的参与,规模化成功的前提是专业性。从副业,变成主业,再从专业户,升级为规模猪场,养猪的效率大大提升了。这个阶段,规模猪场比例在提升,但养猪都在农村地区,大家还不会争论“规模”问题。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继续发展,越来越多脱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畜牧兽医专业产业工人,限位栏、漏缝板、风机等设备的普及为更大规模的猪场供了条件和土壤,养猪也变得更专业,大型猪场开始出现。这个时期,PSY、非生产天数、造肉成本等成为行业最关注、天天研究的指标,因为谁养猪的效率更高,谁就能赚更多的钱,进化成更高级的形态,变成农牧公司,集团。但矛盾开始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达区显现,原来的农村地区变成城镇,原来猪场的地理位置从远离居民区,变成就在居民区旁边。但这个阶段,绝大部分的猪场,通过桑基鱼塘模式、沼气池、农田结合,基本都能处理猪粪,大家也还不会争论“规模”问题,只是会讨论:在哪里养猪才合适。

猪粪:已变成影响猪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阶段,一家一户养猪的现象基本没有了,专业户也很少了,家庭猪场都至少有几十上百母猪了,规模猪场都是几百头母猪以上,大型猪场甚至是几千甚至上万母猪存栏的猪场了。楼房养猪是养猪业极致追求效率的表现,但也因为猪粪太集中,密度高,疫病防控压力大,引来种种争议。以前的散养户是指养一两头猪的家庭,现在的散养户是指养几十头母猪的猪场了。规模化的副作用就是,猪粪多,很难快速处理了,疫病更难防控了,尤其是非洲猪瘟。猪与人的矛盾、猪与土地的矛盾,就变得很突出了。绝大多数的猪场,都因为环保、臭气被人们盯着,除非能妥善处理粪尿。这个阶段,大家开始争论“规模”的问题了:是“大型猪场”好,还是“家庭猪场”好?是否有足够的兽医技术和环保技术,支撑大型猪场保持高效率?产业高度集中,也使得行业内卷化。生意难做的供应商,也纷纷吐槽猪场数量越来越少,大型猪场生意越来越难做,都怀念以前家庭猪场、中小猪场数量多,客户多,生意容易做的日子。

新阶段:社会对养猪业的需求已经变化

     时代是不会走回头路的,养猪业“数量”发展阶段已结束,“质量”发展阶段已开启。需求在不同阶段是变化的,效率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社会对养猪业有三大需求:生产功能(生猪生产,提供动物蛋白)、生态功能(粪尿还田和环保型日粮)、政治保障功能(农村就业)。改革开放前,养猪业主要发挥了政治保障功能(农村就业);改革开放40年,主要发挥了生产功能(生猪生产,提供动物蛋白)。到了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理解到,现在这个阶段,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政治功能都要兼顾。不能只追求PSY,还要追求CODBOD效率不是单指生产效率,也要讲求行业效率和社会效率;效益不单是追求猪场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就是最优配置社会资源。

适度规模:是一种妥协,更是一种智慧

      所以业内最终引出“适度规模”。“适度规模”,这个适度,不是指母猪数量,而是指母猪数量与资金能力、土地、兽医技术、环保技术,人才的适配。例如一万头母猪存栏,如果环保设备和技术能消化当量的猪粪,你的资金、团队和兽医技术能支撑起来,那一万头母猪存栏,也是适度规模;如果你有30头母猪,但没有地方和设备消化猪粪,资金和兽医技术支撑不起来,那这也不是适度规模。

      也有读者会说,这个很难判断的。所以,所谈的适度规模,就是你的资金、现金流和团队,能购买、满足多少母猪的环保技术和兽医技术,这个母猪的数量,就是你当前的“适度规模”。

     有资金的大集团大企业,在楼房养猪、大型单体猪场发展,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自信能适配到“适度”的资源来支撑;至于是否真的适配,市场和疫病防控会考验他们。

公司+农户: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阶段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第四阶段,产业互动发展阶段,大集团企业已经更注重因地制宜,考虑“适度规模”。在自发甚至政府协调下,与其他产业,如种植业、有机肥行业、餐饮行业协同发展,把社会资源效用最大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环境不一样。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养猪业,达到资源最优配置肯定是好的。

      所以,在一些地区,一些集团企业,是可以发展大型猪场模式,这是生产效率追求的极致,它是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但家庭猪场模式也不会消失,它是养猪业“生产”“生态”“保障”三大功能综合表现;一些地区,甚至还会探索绿色农业、市民农业、休闲养生旅游景观等复合型农业。三种类型农业,都会存在;但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都将会引导“大型猪场”和“家庭猪场”向“适度规模”发展,不“适度”的要么被疫病被市场淘汰,要么被政府关停;而大型猪场和家庭猪场,则会通过“公司+家庭农场”进行联结,通过这个有形的“手”来最优配置社会资源。

走自己的路

      无论是大型猪场,还是家庭猪场,都必须明白,现在已经到了“质量”发展阶段,不能再只追求“规模”、“数量”;养猪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政治功能都要兼顾,这是养猪业的本质,也是养猪场(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要领悟的道理,才能走出中国自己的养猪强国之路。

参考阅读:

养猪业是怎样的一个行业

玖卦文化传播
弘扬中华文化,传播玖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