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宣传主题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宪法体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宪法作为安邦治国的总章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是我国宪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更是改革精神在宪法完善发展中的体现。
宪法的完善过程,贯穿改革创新精神。在总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宪法才具有持久生命力。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由宪法及时确认,加以保障,更好地规范、引领和推动,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宪法自身改革求新的过程。
宪法自身的改革完善,是由社会的伟大变革实践决定的。现行宪法为1982年制定,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在党中央领导下,先后5次对部分内容作出重要修正,通过了52条宪法修正案。修正案对完善和发展我国宪法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高党的依法治国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行宪法将私人财产权、市场经济、法治国家、人权保障、生态文明等纳入宪法之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
宪法与时俱进,为改革发展提供法治保障。2018年宪法修正案,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对现行宪法作出21条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范,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反映了党心军心民心所向,强化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法治保障。
从内在联系看,宪法是改革发展的产物,宪法又指导改革发展。当前,宪法的宣传教育及其全面施行,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其中,有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也不乏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完成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离不开宪法和法律打牢法治基础。
宪法与改革深度交互。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法治保障不可缺席,宪法全面实施更是关键。改革的每一项政策措施,推进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合宪性为尺度。守正创新,有所改、有所不改,先立后破、破中求新,都需要体现宪法精神,尊重宪法权威,在改革中提升宪法实施高度,不断增强宪法自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需要构建基于宪法的高度社会共识,强化依宪执政、依宪治国意识,推动宪法全面有效实施,为全面深化改革清除路障、保驾护航,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造良好法治环境。通过宪法宣传教育和实施引领,让法治的光辉普照到每一个社会角落,不断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