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前,那场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南京光复

文化   2024-12-02 18:35   北京  


全文共3878字 | 阅读需9分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群起响应,宣告光复,脱离清王朝。随着东南数省的光复,在短短20余天中,经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组织策动,江苏以苏州率先光复为起点,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淮安、扬州、连云港等地迅速宣告光复,形成了对南京的合围态势,南京成为清王朝在东南地区唯一的战略重镇,益形孤立。12月2日,江浙联军一举攻克了这座东南重镇,南京光复,巩固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成果。


清末南京(时为江宁),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两江总督府衙门所在地,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彼时南京城由清政府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统管。作为军事要冲, 南京驻有旗营、巡防营、绿营、江防兵等军队数万人,由张人骏、铁良、江防提督张勋等掌控。城外乌龙山、幕府山、富贵山、雨花台及狮子山共五处炮台,可以随时切断长江水道及周边铁路交通。


张人骏等清政府官员对革命党人秘密反清活动异常恐慌, 时常进行南京城内大搜捕。1911年5月2日深夜,南京六合万寿宫有学生2000余人聚集,举行号召反清革命宣传。张人骏闻报后大为惶恐,命水上巡防营及巡警总局派员前往弹压缉拿,妄图将反清导火索扑灭在点燃的开端。


联军向南京挺进


彼时南京城除张人骏等人辖下的旧军之外,还有由徐绍桢统领的新军第九镇。这支武装有别于旧式军队,由于第九镇士兵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加之军纪较为严明,早在编成之初就有革命党人投身其中,同盟会、岳王会等革命团体成员在新军中秘密宣传反清思想,新军第九镇逐渐接受革命党人的反清主张,成为辛亥革命中光复南京的一股重要力量。


联军官兵在两江总督署石舫


彼时清政府在南京驻有两支常备军:一支是江防军,包括步兵和骑兵共二十三个营约两万人,由张勋统领,士兵都统一留有辫子,所以又称“辫子兵”“旧军”。南京城内外的交通要道和制高点均由旧军把守。张勋(1854~1923年),江西省奉新县人。1917年中国近代史上“丁巳复辟”丑剧的首要策划者。


张勋


张勋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甲午战争后,张勋随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宣统二年(1910年)接统江防营,驻南京浦口。次年任江南提督,镇守南京,番号为新编江苏陆军第九镇的新军,辖步兵两个“协”,每协又统辖步兵两个“标”。所谓“镇”“协”“标”“营”,都是清末新军的军事编制单位,大约与现代军事编制单位的师、旅、团、营编制对应。清末每镇满编的官兵、夫役等约12500余人,每协官兵约6000余人,每标约有官兵2000余人。



张勋的辫子军,德国装备


第九镇统制为徐绍祯。徐绍祯(1861~1936年),字固卿,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祖籍浙江钱塘(即今杭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


徐绍祯像


按彼时清政府陆军统一番号,第九镇辖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等四标,其中三十三标(曾驻地在今南京市御道街附近的标营与后标营)和三十四标(曾驻地在今南京市的杨公井附近的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一带)驻扎在南京城内,至今这两处地名依旧存在。第九镇三十五标则驻镇江,三十六标驻江阴。还有镇司令部直属的马队第九标、炮队第九标、工程第九营、辎重第九营等也都驻扎在南京,现“马标”和“炮标”等地名犹存,都在位于南京的东部战区大院内。

马标、炮标遗址


彼时第九镇新军1万余人在南京城内专事训练,并没有具体的军事任务。由于革命党人的秘密活动,新军不断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为此引起张人骏等人极度猜忌和防范,第九镇官兵因而被调驻距南京城南六十里的远郊秣陵关。


10月30日前后,第九镇新军抵达秣陵关,为进一步防备新军异动,张人骏强找借口,拒绝原本批准配备第九镇的弹药补给,使第九镇每人得到的子弹仅有五发。随后,张勋还密派心腹十余人,乔扮皮匠、乞丐等数次潜至秣陵关,刺探和监视新军的行动。甚至还派旗人桂城,潜入徐绍桢住处,企图谋刺徐绍桢。


《清史稿·列传·卷二八三》载:“桂城,字仲藩,蒙古镶红旗人,世京口驻防。由生员入武备学堂,考送日本振武、士官诸学校。入联队实习,调江宁为宪兵协军校,管陆军警察营。…(后)新军败雨花台,迁怒桂城,拥之出,中数枪死。”


清末民初秣陵关地图


谋刺之事败露后彻底激怒了徐绍桢,凡此种种,更加激起了新军官兵强烈的不满和反抗,起义呐喊只待呼出,第九镇上下布满薪柴,稍遇星火,便能燎原。第九镇官兵秘密串联,决定伺机起义并谋划攻占南京城。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小白龙山西麓的徐绍桢墓


湖北的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后,曾派人到南京秘密联络起义,约定于1911年11月8日午前三时放火举事,并秘密通知第九镇司令部准备同时起义。徐绍祯还被推举为江浙联军总司令。但其在11月7日午后九时二十五分才得到起义的约定消息,准备时间也不足12小时,他考虑秣陵关与南京主城相距六十余里,即便夤夜响应起义但也准备仓促 ,事已至此只好先换了便装,连夜潜入城中观测虚实;徐绍祯行前还是密令新军混成旅团旋即出发。


11月8日午前,起义军进军南京达聚宝门(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因起义部队缺少弹药,遇张勋部队阻击招致受挫,进攻受挫的部队被迫退至镇江。其余分散在南京城内各接应起义的部队,都悉数被张勋部先后击败。


聚宝门(中华门)


秣陵关新军起义失败后,再次积极联络江浙各地革命军,周密谋划攻占南京。经一周时间策划,革命联军大体组织就绪,约定11月22日分道进攻南京。以江苏方面的起义部队为左翼,向南京城南雨花台进攻;浙江方面起义部队为中路军,向南京城东朝阳门(地处今中山门稍南)、太平门两门进攻;镇江方面的起义部队为右翼向南京城北神策门(今和平门)进攻。


上海光复后,前往南京(江宁)支援的光复军


参加会攻南京的浙军


彼时苏、浙两军都按既定计划进军,唯镇江方面起义部队因故未按约定出动,起义军总司令部遂电促沪军出发,充任右翼。11月24日,徐绍桢发布总攻令。在镇江誓师的苏、浙各起义部队,兵分七路向南京挺进。时任江浙联军第一协司令黎天才,率所部起义军经龙潭、西沟渡(原在南京市栖霞区境内,古为渡口,2003年划入仙林大学城后废),直逼南京城下。黎天才部一马当先,攻占了乌龙山,当夜乘胜夺取幕府山炮台,并从水路派多艘军舰协同进攻。


攻打南京的联军炮兵部队


《栖霞区地名志》载:“乌龙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尧化门北5.5公里处,北近长江。海拔高度72米。因唐代山上建有乌龙庙,山以庙名,亦名炮台山。该山山势平缓,于周围丘陵延绵相连。该山曾建有南京历史上最大的炮台。”幕府山,位于南京城北中央门外。相传东晋丞相王导曾设幕府(即参谋部)于此,故名。山有五峰,主峰北固峰海拔高度205米。西北两峰岩壁对峙,高分别为186米和130米,南麓有北郊古代重镇白石垒,南京古名曾称“白下”即源于此。乌龙山、幕府山皆为南京城西北长江江防要地,控制两山炮台即可轰击南京城中目标。


幕府山


彼时清军江防守将张玉山所率水师十三营不战而降。11月25日,清军败走麒麟门。随即浙军进入马群,占领孝陵卫;苏军夺取高桥门后,逼进雨花台;沪军凭籍幕府山炮台调转炮口炮轰南京城西北的狮子山、城中的鸡笼山(即今北极阁)等地。


11月27日,苏浙联军与清兵大战于高桥门、孝陵卫。《清史稿·列传·卷二八三》载:“十月初旬(农历),……江浙联军至,麕(qūn)集薄城,(王)有宏驰出通济门,以三百人战。民军以(望)远镜测知有宏所在,发枪,子(弹)中左腹,犹植(直)立,(仍)督军士进击,左右舁(抬)至医院,乃绝。”革命联军在通济门击毙的清军统领王有宏,此人为张勋部悍将,交战时王有宏头戴红顶花翎现身,因目标显著,被联军发枪击中,堕马而死,自此张勋所部士气一蹶不振。


江宁民军所获富贵山炮台内之大炮


当时对联军威胁最大的制高点,当属紫金山半山腰的天堡城。天堡城筑于天堡山上。天堡山海拔250米,为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城遗址至今犹在紫金山天文台内,原为太平天国修建的军事要寨,此处之于拱卫南京城外围,战略意义尤为重要。驻守天堡城的清军与南京城内有电话线相连,火力配备凶猛且易守难攻。


11 月 30 日下午, 镇、浙、沪军共同组织敢死队,向天堡城猛攻。起初天堡城清军举白旗假意投降,联军不知有诈继而蜂拥上山受降, 结果遭清军开枪射击。联军见状仍奋起猛攻,最终夺取天堡城,并歼敌 700 余人。起义联军占据天堡城后即能居高临下,观测南京城中情形一览无余,此时城内守军已不敷防守。张勋见天堡城已失,其辖下官兵死伤或逃逸过半,再也不敢出城迎战,南京已为孤城且岌岌可危。联军攻克天堡城后,张人骏、铁良等曾密谋托请美籍传教士、鼓楼医院(即彼时教会马林医院)院长马林出面议和,但所用伎俩均未奏效。


曾经的天堡城浙江烈士祠旧影


天堡城遗迹


在联军准备最后总攻时,张勋又遣人往联军司令部,名为议和实则为施展缓兵之计,并希望驻南京城内的美国等国领事从中斡旋。起初,各国领事均希望张勋能够投降。但联军要求南京城内清军残部除解除武装外,并要求抓捕张勋交由将来民国政府审判。


老奸巨猾的张勋闻此拒不投降。于是张人骏、铁良等人从下关乘日本兵舰逃往上海租界,张勋出汉西门(即今石城门)逃往徐州。(另说张勋、张人骏、铁良等于 12 月 1 日夜间,率残部千余人弃城从聚宝门潜逃。)起义军陆续收复江北浦口等处。次日联军入城受到民众夹道欢迎,南京城内象征光复的白旗四处飘扬,遂宣告南京彻底光复。



1911年,江浙联军光复南京,联军由太平门入城


民众庆祝南京光复在街道挂满五色旗


12月2日晨,城内清军残兵开仪凤门(即今兴中门)向革命军投降。值此,清政府统治了二百多年的南京城,经革命军将士浴血奋战,终于插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共和旗帜。


江宁民军占领仪凤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新中国援外第一战:越法边界战役,陈赓建议围城打援

穿越近两千年的“说唱明星”——东汉击鼓说唱俑

史上最强逆袭:铁木真是怎样崛起的?

流动中的民族主义研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访谈

工业革命的宝贵经验——工业化仍然是强国之本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人民东方历史
谈中外古今人事,扬大众历史风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