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东坡所撰《峻灵王庙碑》(又名《记峻灵王庙碑》或《峻灵王庙碑文》《峻灵王庙记》),是宋元符三年(1100)接旨仍以“琼州别驾”身份量移廉州之后,于儋州亲撰碑文。峻灵王虽是山神,但民间主要作为海神来供奉。苏东坡碑文记载“后汉之世,封其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又记载了“皇宋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嗣后,清光绪十二年(1886),爱新觉罗•载湉再次加封此山神为“昭德王”。一座神山,三朝封王,世所罕见。历史上始终游离于朝廷管理中心之外,长期被边缘化、丑恶化,甚至一度被中央政权弃置的海南岛,为什么皇权要专门敕封岛上西北部一座人迹罕至的山上石块为王?从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的称号中即可判定,目的在于“镇海”。当代南海疆域史、南海地缘政治及周边国家的南海政策、南海资源开发利用与泛南海经济合作等涉南海问题,多与南海地域历史沿革相关。昌化江畔东坡峻灵王文化是中国经略南海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彰显的海洋意义特别重要,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既要坚持南海维权,又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特别是发展北部湾城市经贸合作、文明互鉴的重要资源,体现的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导语
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昌江黎族自治县按照“五地两县”发展布局,以创建新时代“山海黎乡大花园”为总体目标,努力打造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县里多位学者长期研究、发掘峻灵王文化史料,形成丰富、扎实而较为系统的峻灵王文化体系。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专家学者,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文联、史志办等方面支持下,自从2018年夏季开始,多次深入昌江县昌化镇,在咸田村、昌城村、杨柳村、新城村、旧县村等地,考察调研,进一步深入挖掘昌化江畔苏东坡文化、峻灵王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与融合因素。2019年5月,海南大学、儋州市人民政府、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主办,海南省苏学研究会承办的“第四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苏学研究高端论坛”,全面研讨东坡贬琼历史遗存等文化资源,首次公布对昌江县昌化镇峻灵王庙内一块断碑残文研读意见,提出此碑为宋建炎二年(1128)县令何適所立,并认定何適在东坡《峻灵王庙碑》原文后的题跋全文,史无记载。相关学术报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有关专家在会上交流意见、研讨意义,为昌江县进一步整理挖掘东坡历史遗存、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奠定了史料性的学术基础。2020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峻灵独立秀且雄——苏东坡昌化江遗踪考论》一书,为东坡峻灵王文化的整体定位与成型,形成阶段性成果。2020年7月18日,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社科联、海南大学指导,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与海南省苏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纪念苏东坡《峻灵王庙碑》撰写9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李公羽《峻灵独立秀且雄》首发式”。省内外专家学者认真讨论这一学术论著,研究认为:昌化江畔的苏东坡峻灵王文化,在新时代实现了新融合、新定位、新发展,为进一步整合昌江各种优质资源,探索通过“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的模式,使文化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品质。昌江县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专程出席并致辞,表示要高度珍惜这一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助力打造昌江特色文化聚集地,共同以东坡峻灵王文化的美丽传说,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推进城市发展转型、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0年10月25日,重阳节,“昌化江东坡峻灵王文化论坛”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开讲。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昌江县委、县政府、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论坛,与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科研和古籍出版机构的50多位东坡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共同研讨、考论海南特色文化聚集地昌化江畔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文化引领与国际旅游消费。时任中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黄金城出席论坛。他表示: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昌江黎族自治县正以建设新时代“山海黎乡大花园”为总体目标,以昌化江特色文化聚集地为依托,打造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昌江黎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何顺劲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传承千年的东坡文化,与传承更为悠久的峻灵王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融合、新发展,为进一步整合昌江各种优质文化资源,探索通过“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的模式,使文化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品质。与会专家学者为论坛提供了40多万字的学术报告,嗣后即由学苑出版社于2021年10月汇集编审,正式出版了《千年苏学与昌江特色文化聚集地》一书。这些学术报告,既有对于苏东坡峻灵王庙碑的史地考证、峻灵王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状态分析、峻灵王信仰的变迁与原因研究等史学意义重大的论文,又有让残碑“活”起来、以苏学遗存促进昌化江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东坡峻灵王文化的当代价值、打造昌江特色文化聚集地促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等现实意义强烈的研究成果,还有对于苏东坡与苏过父子融入黎族文化、倡导黎事自治等民族文化研究。一、三朝皇权敕封峻灵王彰显经略南海战略意图
历史实践证明:凡是中央政权强大,国势威严,对海南岛的治权管理就有力一些,海南的发展步伐也会快一些;凡是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便不能顾及海南岛的管辖。由海南岛所代表并行使管辖权力的南海疆域,当然也包括在内。以“祭天”“祭地”为目的的封禅,大致起源于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史记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第一人是秦始皇。但秦皇祭祀仅只泰山一地,原本是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以大型典礼祭祀天地。武皇则天则将封禅活动扩展至中原中岳嵩山。以古代民间,因山神崇敬、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等因素结合,五大名山形成“五岳”,后再为道教所继承,在民众和帝王思想中,产生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衍生出无限崇敬的意义。帝王所敕封的领域和目的物,不断扩展添加,但皇权的隆重与威严,没有减少或淡化。(一)融合皇权、政权、治权与神权的敕封是国家行为的集中展示
朝廷以敕令封赏官爵或称号,历来是政权行使的具体行为,其间融入大量神权的因素,更显得庄严、崇高,甚至不乏神秘。封建时代帝王加封赏赐,无有具有强烈的政权意识与神圣的典礼仪式。《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这种将皇权、政权、治权与神权融汇于一体的敕封行为,也决定了必须选择或雄伟险峻、或祥瑞吉彩的标的物,赋予其更为重要的内涵,添加更为丰富的元素,既彰显权威与尊贵,又利于推广与传世。不少敕封,尽管源于传说,甚至出自神话,但也因这种权力的影响与确认,而即成事实,形成后世膜拜。在古代社会人文条件的局限下,大凡劈地摩天、气冠群伦的雄山伟峰,都被认为是神道仙山,神秘崇高。因此许多名山峻岭因各种事由幸被敕封。白居易撰《白孔六帖》卷五载:“灊霍为副衡山,记衡山南岳也。至黄帝乃以灊霍一山为副尔。雅云霍山为南岳,因其副也。至汉武帝南廵,又以衡山遐远阻江,乃徙南岳之祭,于庐山。”安徽省六安市有小南岳风景名胜区,位于霍山县城南郊。山顶有建于汉代的南岳祠,西门楼留存石刻“汉帝敕封”。相传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南巡,登山揽胜,敕封为“副衡”。面对台湾海峡的福建省泉州市,有昭惠祖庙坐落于五台乐山之巅,奉祀着第一代海神通远王。史载昭惠祖庙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6),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朝廷敕封其为“通远王”,赐庙额“昭惠”。“通远王”,即明显赋予掌管交通诸事,以至无远弗到之意。更有代表性的是宋太宗征太原时敕封“三山国王”。清代广州府知府蓝鼎元(1680-1733)撰《潮州杂记总论》中曾记载了神化的三山国王传说。三山国王的传说,版本较多,具体事实也大有出入。但源指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的巾山、明山、独山三山,则是相同的。此地三山,自隋朝起传为神话。传说历代三山国王多次挺身护国庇民,功高德厚,为民所景仰和拥戴。后来延续发展到我国大陆10000多座、台湾500多座、东南亚180多座三山国王庙的鼻祖,亦是海峡两岸旅游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色彩传奇,是潮汕地区历史最悠久、威灵最显赫、香火最盛旺,传播最广远的庙宇。比较清晰的文献有《重修凤山县志》的记载:“太宗征太原次于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挥戈驰马,师遂大捷;魁渠刘继元以降。凯还之日,有旌见城上云中曰‘潮州三山神’。太宗悟,命指挥韩捧诏来潮霖田,诏封巾山为清化威德报国王、明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弘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敕本部增置庙宇,岁时合祭。明道中,复加‘灵庙’二字。盖神肇述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数百年来庇国佑民,功烈亦大矣。潮之诸邑,在在有祀;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夫神之明,故能鉴人之诚;维人之诚,故能格神之明。神人交孚,其机如此。谨书之牌,俾乡人时拜于祠下者,有所考而无懈于诚焉”。清嘉庆年间著名地理学家徐松(1781-1848)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代官修《宋会要辑稿》有专条“宋會要三神山神祠”,明确记有:“三神山神祠在潮州,徽宗宣和七年八月赐庙额明贶。”徽宗宣和七年是1125年。三山神因此成为国家神灵。在历代保境安民、解灾救难中,被民众,有求必应,成为民众的保护神。后世民众迁徙,“三山国王”的香火遂遍及广西、福建、台湾,以及散布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新加坡等。1992年10月,揭西县组织举办首届“三山祖庙”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三山祖庙”学术研究意义重大。几年来,台湾“三山国王庙”寻根问祖团来访大陆已达5万多人次,海外数百个团体观光交流或寻根问祖。“三山神祭典”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对促进海内外华人和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起到纽带与桥梁作用。而且,许多三山国王庙里都高悬着“护国庇民”的匾额,彰显着皇权敕封的民生意义。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同时也是丝路海神的发祥地。古代科技不发达,海上航行风云难测,唯有依靠对超自然能力的信仰,才能增强征服海洋的信心,对海神的信仰也就应运而生。通远王作为第一代海神,在唐宋时期盛极一时。九日山通远王祠的祈风仪式,成为两宋时期最为盛大的海外交通祭祀活动,在九日山留下无数祈风石刻。(二)三朝敕封昌化峻灵王昭示辖权、治权与法权
古代船舶出海航行主要是依赖风力,海上风云突变,经常会发生船翻人亡的海难,因此,能否顺风往返成为至关重要的大事。由于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进行科学解释,在天灾面前无能为力,无法逃避,但依靠对超自然能力的信仰,寻找神灵作为海上航行的精神支柱,以增强征服海洋的信心。沿海民众对海神的信仰应运而生,需要有一位神通广大,能保证远航平安的海神来庇佑。唐宋开始,航海技术发展,海外贸易兴起,渔业领域也扩大到远海区域,中外海上交通频繁,航程更为遥远,而由此发生的海难事故,也逐渐增多。民间迫切希望保佑远航亲人的平安。这种强烈诉求,经官员请求,得到朝廷恩准敕封,一切便都顺理成章。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万历《琼州府志》大昌化县部分记载山类,第一条即“峻灵山”。但现今地图等资料多标注为“大岭”。道光年间曾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的穆彰阿(1782-1856),编纂《(嘉庆)大清一统志》,也记载了昌化县峻灵山:“在昌化县西北,《寰宇记》:有洛泊石神,在县西北二十里。石形如人帽,其首面南,土人往往祈祷。苏轼《峻灵王庙碑记》‘昌化县西北有山,秀峙海上。有石巉然,如巨人冠帽面南而坐者,里人谓之山落膊。五代时,望气者言山有宝气,上达于天。舣舟其下,斫山求之。夜半大风浪驾其舟空中,碎之石峰之上,人皆溺死,今碇石犹存。元丰五年,诏封山神为峻灵王。’《舆地纪胜》:落膊冈在县西北二十里。明《统志》:峻灵山在县北十五里,上有落膊冈。《通志》:县北十里曰朝明山,濒海,一名神山岭,又名峻灵山。”峻灵山,曾名“朝明山”。《万历广东通志·琼州府》中《郡县志·山川》记载:“昌化县北十里曰峻灵山:初名朝明。《郡国志》云:‘北有朝明山,上有二石如人形。云有兄弟二人向海捕鱼,化为石。黎人祀之。一名神山岭。宋封峻灵王,又名峻灵山。’”接近山巅之处,面向西南方向,有世代民众尊奉的峻灵王,这是海南西北部道教供奉之神,实为一巍然巨石,高约20米,下部身围约16米余。峻灵王倚山面海,独尊雄姿,奇伟壮观,传为上帝镇世八宝之一。海南大学唐玲玲、周伟民二位老教授,2014年出版《凡俗与神圣——海南黎峒习俗考略》一书,其第二章“现存峒主庙考察实录”中,也专有一节《昌化镇峻灵明王庙》。1.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敕封“镇海广德王”
《隋书》中记载了岭南早期的官方祭典:“开皇十四年润十月,诏……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这是公元594年,皇权重视南海镇守的重要举措。《隋书》志第二,礼仪二,中华书局,1997年,第140页苏东坡也具体记载了南汉政权敕封海南岛昌化江畔昌化山神为“镇海广德王”的史实。宋元符三年(1100),东坡先生获赦北归。“五月中,诰下,以琼州别驾廉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东坡五月中旬接旨,下旬“治装”,即写下著名的《峻灵王庙碑》一文。他感恩峻灵王:“谪居海南三载,饮咸食腥,凌暴飓雾而得生还者,山川之神实相之,谨再拜稽首,西向而辞焉。”他回忆在昌化江畔祭拜峻灵王庙的情景时,记述了前朝敕封峻灵王的故事:“伪汉之世,封其山神为‘镇海广德王’。五代之末,南彝有知望气者,曰:‘是山有宝气,上达于天’。”东坡《峻灵王庙碑》全文500多字,多处记述表明他现场观察到的情景,以及他听闻民众传说后的感悟。对于两度为峻灵山封王之事,东坡可从史料得悉,但当地百姓对神山敬仰与畏惧的传说,峻灵山详细、具体、准确的风貌、景物等,此前并无记载,必是在祭山拜庙的过程中,亲耳所闻,亲眼所见。2020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峻灵独立秀且雄——苏东坡昌化江遗踪考论》一书,专门考论苏东坡祭拜峻灵王的史实,澄清了多个历史谜团。昌江黎族自治县文联主席庞大海先生,多年坚持研究考证峻灵王史料。他介绍: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曾经有过三个小王朝的国号以“汉”来自号。1.后汉。首都汴州开封,共有两任皇帝,开国君主刘知远,亡国君主刘承佑。成立947年,灭亡951年。2.北汉。首都太原府,共有4代帝王,开国君主刘旻,亡国之君刘继元。成立951年,灭亡979年。3.南汉。首都广州,共有4代帝王,开国君主刘䶮,亡国之君刘鋹。成立917年,灭亡971年。关于苏东坡“伪汉”之说,张志烈校注《峻灵王庙碑》时说:“伪汉,五代时十国之一。唐末,刘隐继其父谦为封州刺史。天祐二年,为广州节度使,据有岭南之地。隐卒后,其弟䶮在广州称帝,建号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据有今广东及广西南部地区。至刘鋹,为宋所来。自九一七年至九七一年,共四帝五十五年。《新五代史》有《南汉世家》。”南汉高祖刘龑(yǎn889-942)割据岭南,逐渐强大,十分重视南海领域。掌权不久,乾化四年(914)即“迎玉宸道君与葛真人二石像于南海置石室中”。玉宸道君,又称灵宝天尊、上清大帝、太上大道君等,是道教上清派正统尊神,道教最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之第二位大天尊。葛真人,传为中医医家,在青城山练仙丹而闻名古今,有仙翁之称。清柏鹤亭《神仙济世良方》等史书中有多种功业记载。玉宸道君与葛真人二石像,供奉于南海一石室。此事史书记载清晰。《广西通志》中吴元美《勾漏山十洞记并序》收录了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东北5公里勾漏村勾漏山中十个神奇山洞的故事,宝圭洞是勾漏正洞。《宝圭洞记》载:“石室中有玉宸道君及葛真人石像。”北流市,位于玉林市东,从地理位置上看,正南方向即湛江、海口二市。奇峰密布,异洞深藏,有道君、真人宝像镇守,威加南海。吴任臣《十国春秋·南汉一·高祖本纪》所记“勾漏正洞”光绪《丁酉昌化县志》“沿革表”中记有:昌化县“五代属南汉,分琼、崖、儋、万四州,以义伦、昌化、感恩隶儋州。”据此可知,昌化县五代时属南汉,苏轼《峻灵王庙碑记》中“伪汉”一说应指南汉。昌化大岭的神石被封为“镇海广德王”是南汉时敕封。“乾亨元年秋八月癸巳,帝即位,国号大越,大赦,改元为乾亨元年……封峻灵山为峻灵王,儋州昌化山为镇海广德王。”乾亨元年,八月癸巳(十六日),即公元917年9月10日,南汉高祖刘龑敕封峻灵王“镇海广德王”。梁廷柟编纂时,误将峻灵山与昌化山认为是两座山,因此分列“封峻灵山为峻灵王,儋州昌化山为镇海广德王。”《广东通志》卷十三“昌化县”中记有:峻灵山,“在城东北十里。各旧志十五里,误。旧名‘神山’,高百余丈,上有石若帽,黎人呼为‘落膊石’。五代末,望气者言此山有宝,黎人舣舟其下,斵石求之,夜半大风碎其舟。南汉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宋改为‘峻灵王’,下建峻灵祠。”通志所记,多取自于东坡《峻灵王庙碑》原文,不同于东坡“伪汉”之说,而直称“南汉”,时为“五代末”。值得注意的是,“伪汉”时还在琼州敕封一位夫人。《宋会要辑稿·山川祠》中有词条“宋会要儋耳夫人祠”:“城南儋耳夫人祠,伪汉封‘永清夫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一月赐额‘宁济’。三十二年(1162)十一月封‘显应夫人’。”儋耳夫人祠,在宋赵汝适《诸蕃志》中也有记载:“灵济庙,在镇安门内,即儋耳夫人祠也。绍兴间封显应夫人。”海南岛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立儋耳、珠崖两郡,标志着正式直接归入中央政权统治。但是,海南暴乱连发,中原管辖鞭长莫及。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废儋耳郡,其地收入珠崖。至初元三年(前46年)汉元帝采纳贾捐之建议,撤销珠崖郡,改为朱卢县,隶属合浦郡,实际上等于放弃对海南岛和南海区域的统治。直至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大约580年间,海南实无州郡,治权旁落,经济停滞,文化落后。南北朝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冼夫人(512─602)以岭南大首领的身份上书朝廷提出在海南岛设置崖州,梁皇朝准予。冼夫人从军事上、政治上、政权上,根本解决海南长期被弃置的问题,“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结束了“久乱不统,不能一日相聚以存”的混乱局面,“儋耳千余峒归附”。自汉代脱离中央王权586年之久的海南岛,重新收归国家管理。冼夫人坚持坚决不独立、不称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致力于保持岭南区域安定,促进岭南的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由此,海南岛再度恢复郡县制,推行教育,发展生产,为唐宋朝廷加强对南海诸岛管辖奠定了基础。2.宋元丰五年神宗赵顼诏封昌化山神为“峻灵王”
北宋时期,敕封山神祠庙较多。宋真宗时敕封五岳,仁宗时再敕封四海。明周琦《东溪日谈录》卷五有“祭祀谈下”。文中记载了五岳四海敕封之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加号泰山为仁圣天齐王,五年又加东岳为天齐仁圣帝,南岳为司天昭圣帝,西岳为金天顺圣帝,北岳为安天元圣帝,中岳为中天嵩圣帝,加东岳有淑明后,南岳有景明后,西岳有肃明后,北岳有靖明后,中岳有正明后。仁宗康定二年(1041)加东海为润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中圣广泽王……国以山而立,民以川而养,故祭之。”敕封四海,分别有康定元年、二年之载。个别同一圣地的命名,有文字上的差异,多是后世编纂抑或刻印出入,但五岳四海均受敕封,五岳有帝,并且封后,体系完整,制度规范,程序严谨,处处彰显朝廷威严,是治权无远弗至。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的《钦定续通典》卷五十也记录了这些敕封实况:“大中祥符元年,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为仁圣天齐王,又封泰山通泉庙为灵派侯,亭山庙为广禅侯,峄山庙为灵岩侯……五月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南岳曰司天昭圣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中岳曰中天崇圣帝。其玊册如宗庙谥册又加上五岳帝后号,东曰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肃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仁宗康定元年(1040),增封东海为渊圣广徳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皇祐五年(1543)益封南海洪圣广利昭顺王。(按文献通考作庆历二年益封,今㨿宋史礼志辑)”苏东坡《峻灵王庙碑》记载了神宗封峻灵王一事:“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承议郎彭次云之请也。”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神宗赵顼敕封“峻灵王”。15年后,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贬至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五月撰写《峻灵王庙碑》。承议郎彭次云,名构,瓯宁(今福建建瓯)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元丰四年(1081),以秘书丞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提点刑狱奉议郎。元丰期间的海南,黎事频发。政府开始采取一定程度的“绥靖”政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神宗一章记载,元丰四年十一月事,其中有:“琼管司言:已罢海南经制事,如有生黎归附,乞量支官钱买物犒设,诏以刘谊奏请,招怀经制朝旨,尽录送知桂州。张颉如实有生黎归向,可相度施行,讫奏其所用犒设赏赐之物,即以经抚库钱物应副。”同一章后另有记载:“权发遣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彭次云言:‘朱崖昌化万安军,僻在海岛,元属生黎,未尝开通。窃虑琼州知州通判已往逐军巡按。臣若再往点检或致黎蛮惊疑。乞候至琼州计会知州通判,分往点检,并海北州,已巡在历外,有六州未到及合。按闽融桂州诸县保丁。乞依例差官点检,诏昌化朱崖万安军,如道路艰阻委难,历即依所秦,若可以亲往,依近降指挥。’”彭次云重视海南岛治安和社会管理,采取较多柔性政策,具体指挥巡视点检方式,以免激化汉族与“生黎”矛盾,有利于琼州治权安定。宋神宗敕封峻灵山一事,载《宋会要辑稿》第十九册卷二十“礼”下之“山川祠”:“宋会要灵山神祠”。条目下有小注“旧号镇海广德王”,词条内容为:“灵山神祠在琼州昌化县,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封峻灵王。”3.光绪十二年皇帝加封“昭德王”
李有益编纂《昌化县志》载:“国朝光绪十二年加封昭德王”。清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李有益修《昌化县志》时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较光绪帝敕封昭德王晚十一二年,当属准确无误。自917年九月南汉高祖刘龑封昌化山为镇海广德王,至1886年八月十八日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敕封昭德王,先后历时969年。这座面向南中国海的昌化大岭,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得三朝敕封。昌化大岭,无论从伟岸气势、独特形象,还是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能远远不能与中原各地名山圣地相媲美,然而仅只是一个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就使这里一块十米高的石头享受这么多奇伟传世的封号,千年以来,形成广泛的民间崇拜。民众兴建峻灵王庙,无论庙址如何迁徙,终日香火缭绕,颂声不断。而且,峻灵王文化广为传播,远至多地。这的确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三)苏东坡盛赞峻灵王雄峙海上护国安民
东坡先生祭拜峻灵山、峻灵王庙,再撰写《峻灵王庙碑》,赞美峻灵王“守其社稷,镇抚其人民”,以及护佑东坡在“饮咸食腥,凌暴飓雾”的处境下,得以生还、北归中原,这种真挚的感激之情,代表着万千民众的崇敬心理,同时,也承载着历代官民对国家太平、疆域稳定、民生安乐的共同期盼。宋元符三年(1100)东坡先生获赦北归。“五月中,诰下,以琼州别驾廉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东坡即在《与秦少游》信中说:“治装十日可办”“约此月二十五六间方可登舟”。并在《与姜唐佐》信中说:“某已得合浦文字,见治装,不过六月初离此。”东坡五月中旬接旨,下旬“治装”,即写下著名的《峻灵王庙碑》一文。他感恩峻灵王:“谪居海南三载,饮咸食腥,凌暴飓雾而得生还者,山川之神实相之,谨再拜稽首,西向而辞焉。”东坡所撰《峻灵王庙碑》,版本各异,内容大同,经典流传,光耀千年。此文题名,也各有差异,有《记峻灵王庙碑》、《峻灵王庙碑记》、《峻灵王庙碑铭》、《峻灵王庙记》等。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苏轼文集》,将《峻灵王庙碑》列入“卷十七碑”。东坡认为:“古者,王室及大诸侯皆有宝。”他记述昌化县这一神山:“后汉之世,封其山神为‘镇海广德王’”,“皇宋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一座神山,两朝封王,世所罕见。面对这镇世之宝、天地之宝,面对此山神灵,面对这一方百姓心中的偶像和保护神,东坡回想谪居海南,三载艰苦,饮咸食腥,凌暴飓雾,他人“千之千不还”,而自己得以生还,这是山川之神相助啊!他在告辞北归之前,再拜稽首,而且特意撰写碑文,铭刻记之。他赞美峻灵王“守其社稷,镇抚其人民”,高度认同峻灵王守护社稷、安定人民、“分宝镇世”的重要效能。东坡居儋三年,达到中国传统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发挥到了顶峰。他认为,贬儋三年,功业圆满,离琼北归,应当拜谢峻灵王。2020年10月,出席“昌化江东坡峻灵王文化论坛”的专家们提出:昌江峻灵王庙残碑,确认为南宋碑刻,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建议保护好,提升文物保护层级。二、“昌化老爷”形成民间崇拜更亲民更普及更深入
梁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萧让太傅相国齐公十郡九锡表·第二表》中说:“岂伊愚臣,方独昌化?”昌明开化,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的重要生存实践与发展目标。昌化是海南岛建置较早的郡县,也是海南岛佛教、道教等文化传播较早的地方。千年以来,峻灵王以“昌化老爷”“昌化公”“昌化大神”“昌化老爷公祖”“昌化公祖”“神山爷爷”“港门老爷”等不同名号,由昌化江畔繁衍扩散,形成许多沿海乃至内陆区域的信仰崇拜。2013年,长期热衷于峻灵王史实研究的昌江黎族自治县档案馆负责人邓世东,撰文提出“峻灵王文化”概念,并系统考证相关史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批有志于昌化历史文化研究发展的学者不断深入探究,共同研究弘扬,以峻灵王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源,挖掘与推广昌江历史文化。(一)以护佑民众为核心要素的峻灵王文化深入人心
峻灵山神尽忠尽责,护佑生灵,恩泽稻菽,东坡先生对于峻灵王的赞颂与记载,也彰显了东坡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峻灵王“为帝守宝甚严恭,庇荫嘉谷岁屡丰”,以自己的奉献与坚守,为黎民百姓谋福利,这也代表着东坡的人生哲学和信念。“峻灵独立秀且雄”,有情有义、有爱有恨的东坡先生,倾注了这般的心血,书写这“晔然照无穷”的碑文,感天动地。昌化江入海口一带的渔民说:在茫茫大海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峻灵山就是航海灯塔,只要看到峻灵王石,心里就踏实,就有安全感了。广东、广西沿海一带和本岛多市县等地信徒,经常相邀来祭拜、求签、祈福,盛传其灵验非凡。乾隆《琼州府志》载有峻灵山位置图,在县城东北方,西北方向即大海。古时的海南西部地区,飓风暴雨,海水陡涨,水患不绝。两位渔民兄弟在海潮狂卷危在旦夕时,吹响海螺,催醒人们避难,实在应当感动玉皇大帝,把兄弟二人点化为神。清光绪十五年(1889)儋州籍进士王云清在《峻灵明王出世纪略》中说:“明王本天皇氏第五子,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及地皇氏嗣立。”这种“年月日时四位支辰不杂”的出生,本身就是神化象征的标志。民间传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是峻灵王诞辰。每年此日之前,祭拜峻灵王诞辰的活动便在多地自发组织赶来,成为海南西部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海南沿海多市县群众,特别是澄迈、临高、儋州、东方等市县渔家民众,纷纷提前赶到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到峻灵王庙前广场汇聚。两广地区以及东南亚渔民、商人,有的全家一起,赶来祭拜、祈愿。连续多日,这里人山人海,香火不断,民歌、琼剧、临高哩哩美、儋州调声等西部民歌,竞相出场,蔚为大观,彻夜不息。昌江县文联主席庞大海介绍说:棋子湾一带海域是海南西部沿海海情相对复杂的地方,本地流传一句民谣——“棋子湾,棋子湾,十船经过九船翻。”在这种情况下,渔船航行要寻找坐标和参照物,渔船过了雷州半岛往西走,北部湾西岸岛屿不多,山岭虽多,但唯有靠近棋子湾的昌化大岭是最高的山脉。天长日久,民间认为这山上天造地设的一块神石在引导人们避开灾难。当看到这块巨石的身影时,人们就知道过了危险地带。昌江县许多村庄都有峻灵王庙,或称明王庙、神山庙等等,名称不同,大小不一,但崇拜敬仰的是同一位神灵。对于这样一位深植于民众之中的千古神灵,人们的敬仰有时虔诚得莫名其妙,但也参与得积极踊跃。王云清《峻灵明王出世纪略》中记峻灵王“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南汉封号之前的戊午年,只有公元898年。民间或许以此敕封之前的最后一个“戊午年”,作为峻灵王生年,自发地举办大规模庆祝活动。图为昌化镇“昌化古庙”前民间自发举办的恭贺峻灵王诞辰1114周年活动。(网络图)曾任中共昌感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昌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的钟升耋先生,有《壮观神奇峻灵山》一文。文中讲述:《昌化县志》载:“凡旱、涝、灾、难、疾、病,往祷辄应。”尤其是渔民,把生命和生产都寄托于峻灵王。渔民出海捕鱼要祈求峻灵王,捕鱼丰收了要酬拜峻灵王。渔民病了就跪求峻灵王派神医赐仙药。海中遇风,就焚香跪拜峻灵王救命。附近村民中曾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有一次,渔民在海中遇台风,海浪滔天,在船要沉没的危险关头,渔民焚香跪拜哀求峻灵王救命,忽然在天空看见峻灵王穿龙袍飞舞,顿时风停、雨止、浪静,渔船得救。特别是昌化鱼汛期,全广东和广西的钦州、廉州和北海的渔船两千艘左右汇集到此,以昌化港为中心,分散到沙鱼塘、海尾、新港、儋县的海头和东方县的墩头、八所等港,以便到北部湾捕鱼,峻灵王庙香火极盛,日日夜夜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鞭炮不休。渔民、商人、赌博者、演戏者,络绎不绝地到峻灵王庙祷求。人们不仅杀鸡、宰羊、担酒,还赠送袍、帽、靴、香炉、锦旗、鼓、锣、镜屏、布匹、衣服、光洋、铜钱等礼物,难计其数,年年如此。钟升耋先生不仅描写了历史上渔民对于峻灵王神的崇拜,而且也记叙了海南多地,以及两广等省民众诚挚祭拜峻灵王的多种形式。是澄迈县农村有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盅盘舞,历史上主要是于农历二月十五日民众向关圣公、昌化老爷祈福、祭拜,期望神灵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近年有更为丰富盛大的表现形式,表达人民群众的欣喜欢乐之情。舞蹈动作蕴含丰富的人神交流肢体语言,角色包括生、旦、丑、老,人物主要有小姐、驸马等,动作多以跳、转、翻、旋等技法为主,呈现出敏捷、准确、凌厉的特征,表演庄重严肃,体现着人神交流的神秘感。澄迈县加乐镇老市每年举办昌化老爷诞辰纪念活动,规模盛大。澄迈县农村以流传广泛民间舞蹈盅盘舞祭拜昌化老爷(人民网记者蔡汝丹摄)
(二)不可“持去”是纯朴民风的原始表达
昌化江畔,历来物产丰饶。苏东坡《峻灵王庙碑》文中,记载了山上石池内有紫麟鱼,石峰之侧有荔枝、黄柑,一派祥和的田园景象。东坡居儋所作《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中就有“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盛赞海南荔枝与黄柑的甜美。“山有石池,产有紫麟[鱼],里人不敢犯。石峰之侧,[多]有荔枝、黄柑,得就食;持去即有风云之变。”苏东坡碑文中,既有现场观感,也有实地听到民众介绍的记录。这样稀有的紫麟鱼,没有人胆敢惊动;如此丰盛甘美的水果,摘了即食,吃多少均可,但不能带走,否则“即有风云之变”。峻灵王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在这样的小事情上也有严谨充分的体现。《明一统志·琼州府》卷八十二在“琼州府”章内,有“落膊石”一条:“落膊石在昌化县西北二十里,石形如人,帽其首,面南,侧有橘柚,食之则可,携去即黒雾,暴风骇人。池中有鱼,亦然。土人以为神,往往祈禱。”《明一统志·琼州府》记落膊石“侧有橘柚,食之则可,携去即黒雾,暴风骇人”苏东坡碑文中说:“天地之宝,非人所得睥睨者。”崇拜峻灵王的民众,自觉自发地敬重天地之宝,爱戴峻灵明王,自然也严谨地遵从习俗,恪守不渝,不贪图身外之物,不侵占他人利益。当然,也容不得他人侵犯自身的权益。昌化县知事李有益登神山极顶游览,口占“偶有获沉角,默荷山神誉”之句。他自作注解:“予游至洞侧,获沉角一枝,可为杖,二土人谓非神赐,不能获此。”史载给人的印象是,峻灵山上的宝和物,都是峻灵王严恭守护的,盗犯者就遭杀身之祸。一千余年中,朝野上下,把峻灵王看得神乎其神。于是,大官小吏,文人墨客,庶民商贾,考学求嗣,直至赌博者,都到峻灵王庙祷求保佑。在这样威严神圣的氛围中,昌化江畔的民众自觉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善良、友爱的文明习惯,形成纯朴自爱的民风。著名网络文化大V刚峰先生的“刚峰说海南”历史文化系列接续开讲,坚持十数年。他对于昌化老爷传说与现实传播情况作过认真调查和研究。2013年3月,刚峰考察海口市美兰区东营镇外墩村,考察了村民感谢“昌化老爷庇护”,于清光绪二年(1876)立庙奉祀,香火传袭至今的许多故事。他认为:村中的渔民,没有传承过来以闽南妈祖为海神的习俗,却以海南周边的捕渔经历,真诚地信奉昌化公,作为海神来敬仰。村中的庙观祭祀的雷神子与昌化公,其实来源于琼州海峡对岸徐闻与海南西线的古昌化县。传说中,村中先祖到海南西线的昌化江流域出海口打渔,因有一个神秘的沙滩,渔船经常搁浅,渔民常常在无助之时,祈祷管辖那一带河海的昌化公,从而得到庇护。村中保留有光绪年间建成的昌化老爷庙。每年祭拜时锣鼓齐鸣,鞭炮齐放,且家家户户杀鸡宰鱼祭神。海口市美兰区东营镇外墩村兴建的“昌化庙”。(刚峰摄于2013年3月)峻灵王与民众信奉的其他神灵一样,具有规劝世人、劝心向善的约束作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信仰,但在共同向善惩恶的追求下,在共同尊奉的神灵面前,大家形成共同的自我约束,共同信仰之上的族群乃至民族的融合,便有了共同的思想和道义的基础。(三)保留“昌化”基础因素而衍生出“昌化老爷”等多种形态
子曰:“里仁为美。”海瑞在《赠昌化唐鲁斋得奖劝序》一文中写道:“孔子里仁之美之言,吾之昌化是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倡导择仁者之里而居。海南昌化江畔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伴随人们的生活、繁衍与迁徙,逐步扩散,影响更为深远。伴随经济社会文化逐步发展,秦汉时期开始有组织地移民海南岛,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由此源源不断地汇入孤悬海外的海南岛,与南溟本土民风民俗逐步融合。在各地传播的过程中,经过长时期不断的本土化,渐渐产生更适合各地民众需要的本地信仰崇拜,出现许多以昌化峻灵王文化为基因的不同称谓、不同形象,甚至不同内涵的地方文化标识。美国学者韩森(Valerie Hansen)研究中国古代民间神灵时,认为宋元时期神灵从保守封域到越境而祀的变化,大量发生。他将中国民间神灵信仰分为三类:地方性(local)、区域性(regional)、全国性(national)不同的层级。朝廷以赐封制度控制民间神祇,把握地方的社会脉搏,不同的社会阶层也为自己所信奉的神祇争取官府的赐封,引导民众信仰,取得民众的信赖,彰显政权威力。海南民间相传有“五大神灵将军”:“敕封神山峻岭广德明王昭德明王感恩昌化老爷”名列榜首。其他还有:统天护国富原天云冯公大元帅、游天镇国总管都督先斩后奏黄大将军、己巳太岁郭灿大将军、开漳圣王神农大将军。经过长逾千年的民众信奉传播,三朝皇帝赐封的峻灵王已经不再仅是一个门类的信仰神灵,融合了迁徙各地或所在各地的民众乞求平安幸福的共同理念,由原始的区域性神灵信仰,逐步向全国性神灵信仰发展。现峻灵王神像一侧有铭牌说明:“五代十国南汉时期,昌化大岭已被昌化县镇内及周边地区以致跨海内陆渔民、农民和商贾膜拜,纷纷前来求神祈佑。东汉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马伏波将军(原名马援)征南,为稳定军心,圣上即封神山爷为军中一名大帅,‘镇海广德王’,以率部队平定海南。唐代初期,道教文化在海南已非常兴旺。作为海南道教的发源地,此地‘镇海广德王’头戴珠冠,身披霞衣,威风凛凛在庙内端坐。一时信众涌来,香火鼎盛。”1984年,临高、儋州、东方、昌江等地沿海渔民自筹资金,在昌化镇原基址上重建峻灵王庙,现为昌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峻灵王“诞辰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文昌、临高、儋州、洋浦、东方、乐东等地群众自发组成“采风团”等,专程前往峻灵王庙和昌化古庙观光祈福。海南岛西部临高儋州等地渔民,有世代在北部湾捕鱼的传统,特别信奉峻灵王和妈祖,把这些民间信仰从昌化港带往各地。峻灵王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很大,东方、澄迈、临高、儋州、海口等地都有不少供奉峻灵王的庙宇。民间主要作为海神来供奉,求庇护,保平安。各地祭拜的神祗,形象不尽相同,名号也各有别。有的正式刻制碑石、牌位,名为“敕封神山峻岭广德招德明王爷爷”“神山峻岭广德明王”,更多的则是简单一些的俗称,如:“昌化公”“昌化老爷”“大岭老爷”“神山老爷公”等。 右图:澄迈县加乐镇“昌化老爷庙”内的“敕封神山峻岭广德招德明王爷”《康熙临高县志》“建置志”记载了至少在康熙年间已经倾圮的临高县峻灵王庙史料:“峻灵王庙在县治西门内。其神又在昌化西北二十里,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巉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俚人谓之山胳膊。伪汉之世,封其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七月,诏封山神为峻灵王,用部使者承议郎彭次云之请也。其建庙塑像于临者,分祀也。日久倾圮,国朝康熙四十三年,知县樊庶捐俸鼎建,有祷辄验。”当代许多村镇仍然有不同形式的峻灵王祭祀场所,并有指定的纪念日期。澄迈县加乐镇有“昌化老爷庙”,供奉了“敕封神山峻岭广德招德明王爷”。为了方便外地民众前来祭拜,有“王大平的图书馆”公众号,专门制作发布祭拜路线图。乐东县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倚山面海,资源丰富。沿海人民多以出海捕鱼为生,也多信奉天后(妈祖)、峻灵王、关公、龙王等海神。海南岛的人民的信奉,不完全似内地地区,通常都有海神信仰的性质,人们将之视为海神,不仅出海之前祭拜,在海船上通常也会设有神像。临高县调楼镇是闻名遐迩的农渔结合乡镇,这里有神山庙。有研究者记载:明崇祯三年年,在调楼村文上巷和大中巷之间,兴建此神山庙。调楼村的渔民常年在海上作业,每出海,或遇风浪,都面向昌化岭祈祷神山明王保佑,或专程前往昌化峻灵明王庙祭拜,祈求逢凶化吉,纳福迎祥。此庙两百余年,香火盛旺,润泽绵长,士子高居,英才辈出。1972年,神山庙被拆迁,建渔业机械维修厂。1988年由王德功等乡亲主持,重建神山庙,建筑面积242.76平方米,非常宏伟壮观。当年农历九月二十日举行“入新庙”盛典礼。不同村镇的祭拜形式也不尽相同。通常是庙宇祭拜,近年结合海南“公期”活动,也有村镇把昌化公神像抬出庙宇,锣鼓喧天,巡游祈福。有的地方伴之以比赛渔歌、演出人偶戏、八音演出等,祈祷人丁康泰,村庄兴旺,希冀渔船平安顺利,渔港繁荣。2016年2月15日,正月初八,澄迈县加乐镇老市庙举办新春活动,“昌化老爷”乘坐现代化交通工具,由汽车运载,随老市庙组织的60多名村民组成的新春异地拜年队伍,专程到县城金江镇文明路富新巷,到村民家中拜年,送到新春祝福,感谢此前村民给予老市庙的捐助义举。别开生面的传统民俗活动。现场有触目惊心的“穿锵”表演——以铅笔或手指一般粗的金属条穿过脸颊或喉咙皮的表演,既有男神,也有女神;有的3人插一条,有的一个人插4条。多人同时表演,并无流血。据称,这种穿腮习俗是道教的一种“法术”,琼州海峡对岸的雷州区域,俗称“穿令”,即将类似令箭的铁条,穿透两腮。穿令习俗是傩俗、巫俗、崇龙俗、崇雷俗相结合的产物。雷州古为汉越杂处之地,百越族崇巫,有“穿胸”、“儋耳”、“雕题”、“交趾”等习俗;汉族崇龙,有游龙舟、跳龙舞等习俗。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祈求神灵的庇护,并获得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往往希望通过对自身实施自残行为进行媚神,以神求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据考证,除海南之外,印度昌迪加尔印度教、泰国普吉岛、广东粤西地区穿令箭、广西博白县客家舞龙神等,都有穿腮行为。江苏南通童子戏则用竹签穿腮。据说,穿腮原为冥间之神七殿阎王泰山王惩罚恶人的酷刑。后通过宗教教义,使人们承受穿腮之苦,以警醒民间作恶多端的人,并借此驱赶邪魔。左图:坐上汽车,准备长途跋涉的澄迈县加乐镇老市庙昌化老爷公右图:行进队伍前面的红幡,写有“老市庙 昌化老爷”(周宗贵 摄)除我省海口、澄迈、临高、琼海、文昌等地都有峻灵王崇拜之外,北部湾、东南亚地区也有峻灵王文化传播。三、打出昌化江品牌,融入海洋命运共同体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学到绘画、从戏剧到音乐、从城市到乡村,亚洲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世俗礼仪、写下了传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艺术瑰宝、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制度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千年以来,伴随南海贸易与移民等社会经济发展,昌化峻灵王文化不断向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辐射,在期盼航海安全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海洋意识,强化了海南渔民的南海主权思维。(一)山神峻灵王的海神意义与作用更为显著
今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有一座“昌化古庙”,面向大海,供奉峻灵王、关公和妈祖,民众亦称之为“三圣庙”。峻灵王在这里,已由传说的神石、神山,演化为神人。当年最早的山神,也逐步增加了海神的意义与作用。海南岛的区位特点十分明显,苏东坡初抵琼州,即有诗云:“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四面浩瀚环海,中部山高林密。由于农耕发展较晚,先民们以渔猎野果为主要生存方式,人类对于海洋的依赖与恐怖,同样十分深刻。昌化江入海口处民众,世代以出海捕鱼为生。出海时看一下这一带最高的大岭山,山顶云雾状态是最新气象预报,也是这一带出海渔民的生命保障系统,由此而进一步演化为沿海民众的保护神。苏东坡居儋时期,劝农助耕,留下文明演进历史的记载。他在《峻灵王庙碑》文中,也记载了海洋对于民众生存与安危的重要意义:国家和人民需要“天地之宝”峻灵王降伏妖气,即是为了“镇海”,因此朝廷封之为“镇海广德王”。而伤害众生的妖气,则主要兴起于海上:五代之末,南彝有望气者,曰:“是山有宝气,上达于天”。舣舟其下,斫山发石以求之。是夜大风,浪驾其舟空中,碎之石峰之右,彝皆溺死。儋之父老,犹有及见败船于山上者。今犹有碇石存焉耳。与岭南地区广为信奉的妈祖、伏波将军一样,峻灵王不仅作为民众崇敬的神灵,同时也是朝廷明确肯定、支持并敕封的权力象征。以“峻灵王”名闻遐迩的山与石,并不像五岳等山峰那般具有极其壮观、奇特的自然形态,但在传统信仰的拥戴之下,朝廷借势封号,主要目的也是因为它身居南海要地,俯视北部湾海域,在南中国海及周边国家、地区民众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产生很大的影响。(二)融汇多民族百姓不同信仰的诸神兼容
作为自发地对某种思想或宗教的信奉敬仰,信仰本身就是由精神和意志产生出来的。远古人类的信仰,更多的则是由对未知、无知的迷茫与惊恐开始。自然界无数神奇的、未能认识和解释的物体、现象,都带来敬重、崇拜与信仰,而无论这种崇拜物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是单一的还是综合的。宋可玉、李一鸣《海南海神信仰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概观海南海神信仰中的诸神合祀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的主要因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精神和海洋文化的包容性。海南岛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岛屿,但是在海洋文化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善于吸收其他外来民族、外来文化。海南岛历代以来,移民不断,不同民族的移民也就带来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而如今这些已经成为海南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体现在海神信仰文化上,不仅海洋神灵种类繁多,而且在民众信仰祭祀上也互不排斥,将诸神合祀,以祈求平安。”“另一方面也有社会信众的功利性原因。民众信仰神灵,一般都是有所祈求,如信仰海神是祈求海上神灵保佑出入平安。既然各种神灵都各有应验,许多人就选择将相关的神灵一同予以崇拜和祭祀。”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的昌化古庙,原称“三圣庙”,是民国初年建成的,庙里供奉峻灵王、妈祖和关公。县文联主席庞大海介绍说:一百多年前,最早一些疍家渔民在昌化江入海口一带打鱼,搭起寮蓬。一些过往船只临时靠岸加水添柴。因为靠近昌化县城前面的乌坭港遭受洪水带下来的泥沙淤埋,大船不好停靠,昌化港这里渐渐聚集停靠越来越多的渔船。人员密集,做海上贸易的县城商家也开始进入,上个世纪初这里渐渐繁荣起来。渔民们信奉峻灵王和妈祖,生意人则信奉财神关公。昌化港民众具有多种信仰,在庙宇中也体现出来了。昌化古庙中并排祭祀的三位神祗:(左起)关公、妈祖、昌化公峻灵王(李公羽摄)宋玉可研究认为:“海南海神信仰所涉及诸神,一般都是从普通人化而为神。在成为神仙之前,他们与众人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与民众具有极强的亲近性,而不像其他宗教中有的神之,其性格有暴戾、好战、排他性等因素。因此,民间信众在海神信仰活动中,可以将诸神共同祭祀,而不会担心‘诸神之战’。”民国初年,在昌化港码头建起“三圣庙”,同时供奉了三尊神灵:财神老爷关公、“护航女神”妈祖和昌化公峻灵王。2010前后,在原来位置上重新修建了其实并不古老的“昌化古庙”。有些不明就里的游客也会把昌化古庙当作古老的峻灵王庙。但这并不影响民众热情虔诚地前来祭拜。(三)创造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海洋文明成果
自古以来,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的中华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20世纪末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海洋公共事件不断增加,无论是否拥有海洋资源,各国都十分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海洋公共事件产生的巨大冲击。以海洋公共事件为代表的全球性极端气候,不断给国际社会带来台风、泥石流、海啸等极端自然灾难,严重危害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本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及时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通过和平、主权、普惠、共治等原则,促进国际社会合作,通过海洋法治等倡议,推进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普惠的海洋新秩序,推动人类海洋事业的共同发展。东坡峻灵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南的具体展示与丰富呈现,是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打造昌江特色文化聚集地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昌化江畔,海南沿海多地、乃至北部湾城市群中峻灵王文化崇拜区域,新增了生动、美丽、丰富而充实的旅游文化品牌,是海洋人类学、海洋社会学等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亚洲文明重要成果之一,在以民间历史文化资源交流互鉴融入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王利兵认为:文明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相互交流、借鉴、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的交流互鉴及其超社会特征在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海洋文明是一个包含诸多社会的超社会体系,不同社会及其所涵盖的文明现象之间既具有差异性也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塑造出海洋文明的整体形态。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对海洋文明本质属性与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提升,适应对民族国家背景下海洋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加强对区域民间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深化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在理解和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海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于昌化江畔的东坡峻灵王文化,伴随不断研究与开发的进程,在当代世界文明进程中国,包括南海疆域史、南海地缘政治及周边国家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泛南海经济合作、海洋文明与文化等涉南海问题研究中,都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社会文化价值。海南省社科联(院)副主席、副院长李星良博士在《社科界要深化文化意识形态工作》一文中指出:海南社科界专家提出“南海文明”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支持和加强“南海周边共同文化基础”课题的研究和宣传,在南海周边国家民众中建立起“共同文化基础”的意识。他说:南海文明自有记载以来,不曾有过“殖民战争”和“殖民史”。强调中华文明对南海文明的影响研究,进一步阐明中华文化圈内涵。加强民族史、民族语言、文化传播等研究,明晰中华文化对南海周边文化的影响,巩固南海周边国家民族地区“和平共处”的文化理念。发端于昌化江畔的东坡峻灵王文化,以峻灵王传说为基础,融汇东坡文化的精神内核,流传千年而广为民众喜爱,这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东坡峻灵王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价值,彰显峻灵王文化、东坡文化的独特品质,打造昌江特色文化聚集地,有利于推进昌江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在海南自贸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进程中奠定具有昌江特色重要基础的新生动能,也是昌化江畔经济社会文化融入南海区域发展共同体、融入当代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资本。使东坡文化成为文化昌江旅游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既可为现代文化旅游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消费产品,为海南西部多市县联动开发东坡文化之旅,增添全新的、特殊的、重要的文化旅游聚集区,又可以提升文化昌江、文化海南的气质、形象与品位,在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上形成新作为、新气象。这是昌江发展的新机遇和经济增长点。(作者李公羽: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社科联社会组织历史文化学部党总支书记、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兼理事长,高级编辑,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来源: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