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门化妆品原料透明质酸的开发应用历史上,有不少企业与个人值得被铭记。
郭学平便是其中一员。
他的身上,贴着很多与“第一”相关的标签,比如:国内首创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全球首次实现透明质酸酶和酶切寡聚透明质酸的规模化发酵法生产;主持开发国内首个获CFDA批准的交联透明质酸医美填充剂(润百颜);国内率先将终端湿热灭菌应用于关节注射液……
可以说,无论是透明质酸的规模化生产,还是华熙生物在全球透明质酸领域的龙头地位,均离不开郭学平在“产研结合”上的努力。
而就在1月3日,一份《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副总经理兼核心技术人员退休离任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为他的这段传奇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
《公告》显示: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郭学平博士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再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但仍留任公司董事直至本届董事会任期届满,除此之外,郭学平博士在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不再担任其他职务,亦不再被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
自2024年以来,华熙生物已历经几次人事变动,是年2月财务总监的更换,3月夸迪主理人枝繁繁的离任,4月核心技术人员马守伟的辞职等,均引发业内广泛猜想和讨论。相比之下,郭学平是唯一一位退休离岗高管,也是迄今职务最高的离任高管。
对于他而言,2025年的开端,也是其另一段人生的开端。
郭学平最早接触透明质酸,始于1984年。
彼时,透明质酸开发与应用难度非常大,因而价格奇高,仅一支对眼科手术进行辅助的粘弹剂产品,在国内售价就可达到200美元。为了填补国内研究空白,寻找成本更低的获取方法,郭学平导师——生化药学家张天民教授已经在这一领域摸索了四五年。
而张天民教授在国内相关领域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首次从鸡冠中提取出透明质酸。
只是,鸡冠提取法由于其局限性,对透明质酸产量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一是鸡冠稀缺,二是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所以,在成本上仅比以往略有降低,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很大距离。跟进研究的郭学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尽各种办法,年产能也只能达到二三百公斤的水平。
经过反复摸索学习,1990年,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透明质酸,成为郭学平新的研究方向。
比起鸡冠提取法,微生物发酵法有几大优势:其一,对细菌代谢产生的透明质酸进行提纯后,获得的透明质酸纯度更高;其二,原料来源丰富且便宜,可选择性多,成本低廉;其三,工艺更简单,提取的透明质酸更稳定。这些优势,让郭学平对该制备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然,优势的另一面,是对技术、设备等硬性条件的更高要求。比如特定菌种的培育问题、透明质酸的分离纯化问题等,都是一道道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迈过的坎儿。好在老一辈科研者懂得坚持的韧性,让郭学平和团队一路跌跌撞撞走了过来。
1992年,微生物发酵法的小试成功,让郭学平看到了希望。接下来几年,该制备技术不断完善与成熟,并于1998年实现了大规模生产。郭学平及团队通过改造生物药物研究院厂房而建立的公司,由此推出了多种高标准药用透明质酸原料和制剂产品。
也是在这一刻,透明质酸这一原料,开始了它的新故事。
如果说1980年是国内透明质酸制备研究的开始,那么2000年郭学平与赵燕的相识,则是国内透明质酸将在产业化方向上阔步往前的转折。
正是这一年,华熙生物成立,而郭学平也受邀成为华熙生物首席科学家。
“专业”与“商业”的碰撞,激起了透明质酸量产及加速应用的火花。
得益于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投入,华熙生物的第一个十年,微生物发酵法一直在陆续迭代升级。
郭学平曾介绍,微生物发酵法的一个最主要指标是发酵产率,而产率一般以每升发酵液可产出多少克透明质酸来计算。刚投产时,华熙生物透明质酸发酵产率不足3g/L,在郭学平的带领下,通过改进工艺、完善技术和升级设备,一点点做提升,最终使发酵产率达到了14g/L。
凭借技术升级,早在2007年时,华熙生物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透明质酸生产商。
当然,郭学平并未就此停步,在持续科研投入基础上,2011年,他还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创酶切法大规模制备低分子及寡聚透明质酸。
而在合成生物学兴起的这几年,郭学平又看到了更大可能:借助基因编辑重组,改变菌种基因,能够让菌种培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为此,华熙生物建立了多个团队专注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并建设了合成生物学省级重点实验室。2022年,还落成了全球首座合成生物科学馆。
正是通过技术上的不断进阶,以郭学平为首的研发团队,让华熙生物透明质酸的年产能增长超千倍,从最初的二三百公斤提升到接近700吨。
后来的华熙生物,能够在透明质酸应用上一直领跑行业,产能的极大提升无疑是必要前提和基础。润百颜、夸迪、BM肌活、米蓓尔等品牌的成长,医美填充剂、水光针、皮肤护理医疗器械产品、眼科或骨科注射液的开发,乃至于个护、食品、饮料、成人用品等多元化产品的陆续推出,均源于此。
从郭学平在华熙生物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的成就来看,其目前的引退,算得上圆满。
而在华熙生物看来,这一核心功臣的离任,似乎也不会引发负面作用。
《公告》显示,华熙生物重视研发梯队的建设,截至2022年末、2023年末及2024年6月30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827人、926人、867人,具有药学、药物制剂、发酵工程、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其中40岁以下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5%,研发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年轻化程度不断提高,支撑公司近300项在研项目的研发工作。
可以看到,其研发团队近年来大致处于逐年扩充状态,人才结构相对良性。
华熙生物也认为,公司已建立系统、完整的研发组织体系,可有序、高效发挥其研发职能,支撑现有业务发展。本次核心技术人员离任不会对公司的技术优势、核心竞争力、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从此前华熙生物在其他人事变动公告中所表达出的相似态度,可以看出,2024年以来集中出现的核心人才流失,并未被其视作公司后续发展的问题所在。
当然,这不代表华熙生物没有压力。最明显的压力来自于业绩。
财报显示,2023年时,华熙生物便遭遇连续五年营收净利高增后的首次下滑,营收同降4.37%,归母净利同降39.50%。这样的跌势,延续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从根源来看,曾飞速成长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遇冷是“罪魁祸首”。
所以,相比频繁的人事变动,华熙生物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业绩上止损提振。
过去一年积极落地的诸多应对之策,说明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不难发现,除继续强化对合成生物学的布局外,华熙生物也在透明质酸之外的其他原料和技术领域寻找更多机会。比如加码重组胶原蛋白、再生医学等相对有市场前景的板块。
《美妆产品观》了解到,自2022年4月收购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1%股权,正式进军胶原蛋白产业后,华熙生物又努力推动多款胶原蛋白产品的陆续上市,目前,夸迪、润百颜等品牌均有相关产品推出;而对于再生医学领域,截至现在,也已搭建三个方向研发与转化平台,包括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开发应用平台、功能性皮肤调控表达平台和功能性蛋白表达平台等。
面对业绩层面的待解难题,围绕市场趋势做针对性布局和投入,以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或是华熙生物当前能够找到的最佳方案。
如果这些方案能够取得突出的市场成效,那么,“后郭学平时代”的华熙生物,应该还会迎来新的精彩。
InnoCosme第九届中国国际护肤技术论坛,将于2025年3月6-7日在上海开幕,旨在汇聚行业精英,深入探讨原料转化与应用、再生医学、皮肤微生态、递送技术等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并结合抗衰、维稳修护等功效,共探产品革新路径,旨在为行业带来新的启示与机遇,共同开创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现在立即购票参会,享受早鸟特惠票价!
原价立减500元!
多人团购更享折上折!
扫码立即报名参会
即日起至1月24日
①转发本篇推文至朋友圈
②关注小红书账号“个护前沿”
③截图发送给组委会
即可获取买一送一专属优惠购票链接
该优惠与早鸟优惠票价同享!
即刻购票参会立省数百余元!
更多优惠详情欢迎咨询组委会
InnoCosme 2025第九届中国国际护肤技术论坛的招展/论坛组织合作工作正火热进行中。
主题演讲,产品展示,插页广告,晚宴赞助,吊绳&名卡、手提袋、瓶装水、椅套广告等多种合作形式,全方面助您展示公司最新产品/技术!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您将可以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发掘新的研发思路,获取更多优质资源。
名额有限,详情咨询:191 0219 7578(同微信)
🔽🔽🔽 点击原文链接,抢先登记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