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黄河安澜新格局

时事   2024-07-22 15:13   北京  

黄河宁,天下平。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发展,黄河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是,九曲黄河万里沙。历史上,黄河长期面临生态脆弱、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水威胁等问题,大的改道26次,下游决溢1500多次。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河也是桀骜不驯的忧患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经过一代代的努力,我们创造了黄河安澜的历史奇迹。站在治黄历史的新起点上,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强力度构建黄河安澜新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奋力赓续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从历史上被动防洪向主动除害兴利转变。三门峡等重要水利枢纽建成后,战胜了多次大洪水,实现了黄河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历史性转变,黄河防洪安全得到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加速发展,工业和居民用水需求不断增长,加之极端气候变化等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凸显。20世纪90年代后期,黄河下游季节性断流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与河争水”矛盾突出,水资源供需失衡。2002年,国务院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批复《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批复的第一部黄河流域综合性规划,通过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重点解决防洪减淤、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三个重大问题,实现了黄河连续不断流、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流域水生态得到有效监管的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家能源富集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城市群连通黄河生态带,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要求紧迫,2013年颁布实施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继续强化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着力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突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差异性与联动性。目前,黄河干线全线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黄河正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生态本底差,水资源十分短缺,生态脆弱,水沙关系不协调,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需要统筹协调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之间的关系,推进黄河流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通过自然恢复、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动黄河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紧抓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辅助提高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强化重点河湖支流及流域腹地生态环境治理,构建水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实施水污染源全链条管理体系,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重点涉水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发挥“四水四定”指挥棒作用,构建黄河流域城市、土地、人口、产业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发展格局。同时,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县城联系城乡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综合服务能力,依托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沿黄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宜养城市群。加快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加强流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推动“物流+贸易+产业”模式持续创新,以通道经济促进沿黄省份资源要素协调优化,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居乐业,真正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7月22日第5版

本期编辑:王    雪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