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之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在行动上把“两个毫不动摇”落到实处,是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探索的深入,我国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到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再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出我国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是一个有机整体,既不能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并列。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具有基础性地位,它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基础制度保证,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基础制度保证。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则有利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一方面,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样的本质要求体现在实践中,就是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一个制度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否则前者就落不到实处;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否则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就没有制度根基。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的认识都是不科学的。当然从根本上说,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由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的,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现途径。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动摇,又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其间虽有多次的调整和改革,但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认识上的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预测的理论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将实行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发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基础上,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使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生产关系的状况看,尽管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便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保障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与发展方向,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并不能起到充分解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反而由于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又推动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3年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218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些成就的取得原因很多,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根本性的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力破除,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71.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17.1万亿元,利润总额从2012年的2.0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5万亿元,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近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每年实现的经济总量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实现的税收约占全国财政税收的50%,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合乎我国国情的,必须长期坚持和落实。
科学的理论重在指导实践,要坚定不移把“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
首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供体制机制保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法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都不可侵犯。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其次,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坚持增强国资国企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加快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使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在深化国企改革、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再次,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会提出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坚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竞争性领域基础设施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
最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任务。完成这一核心任务,主要是推进公司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进一步加强党委(党组)的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也要从实际出发,向着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努力。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要努力造就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活力迸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优异贡献。
(作者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9月4日第2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